【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正版书籍,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库房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4)
定价:89.00元
作者:李安山,潘华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766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题材丰富,既有针对发达国家对非战略的分析,也有对美国在利比里亚隐蔽行动的揭露,还有对中国在布基纳法索的民间合作的描述;此外,还有对中非地区和肯尼亚的考古调研,对非洲统一组织解决边界问题的考察,对中非关系研究中国际话语权的剖析,针对亚非国家对非政策的比较,对国际援助体系的动因批判和理论评析,对“安哥拉模式”的探讨,对伦比德民族主义的研究,对坦桑尼亚艺术和人生关系的阐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安山,非洲问题专家,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入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8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从事研究。1987年赴加拿大求学,师从美国非洲研究学会前会长Martin Klein教授。曾在美国、英国、加纳进行论文调研。1994年到北京大学工作。回国后,曾到马达加斯加、乌干达、马里、肯尼亚、加纳、喀麦隆、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意大利、澳大利亚、香 港和台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2000年曾作为中国教育部的特邀嘉宾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2002年作为访问学 者曾在曼隆学院、斯坦福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伊利诺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进行短期讲学。
潘华琼,女,1965年10月1日生于上海。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亚非拉近现代史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1984年9月-198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年9月-1996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1998年1月-2000年6月,比利时鲁汶大学(UCLouvain)人口-环境-发展专业硕士。2002年10月-2006年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UCLouvain)社会科学(发展-人口-环境)博士。1988年7月-1993年9月,山东烟台大学社会科学部助教。1996年7月-200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2年5月-10月,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员研究员,研究课题是日本的中国乡村研究。2006年4月-200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2008年7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2008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1年3-5月,摩洛哥默罕默德五世大学非洲研究所人文高访学者。2011年5-7月,马里巴马科大学文学与人文科学院高访学者。2012年3-5月,摩洛哥五世大学非洲研究所人文高访学者。专业方向:非洲史、发展学、当代国际关系。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本研究集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视野的广阔与论述的锐利。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将目光仅仅聚焦于高层政治或经济数字的堆砌,而是深入到了中非交往的文化肌理之中。作者们似乎有着深入非洲本土的经验,这使得他们的笔触充满了对当地情境的体察与尊重。读到关于民间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作者们在努力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而非仅仅是做一个旁观者的记录。其中关于“中国叙事”如何在非洲语境下被接受、被修正,乃至被重新诠释的分析,非常精彩。这部分内容挑战了许多西方中心主义的既有论调,提供了一种更具对话性的视角。唯一的遗憾或许是,对于个体经验的采集上,如果能再多一些来自非洲普通民众的第一手声音,这本研究的温度和厚度或许还能再提升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关于中非关系的著作,篇幅不算短,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那种拖沓感。作者们显然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把握住了清晰的脉络和精准的切入点。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历史沿革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没有陷入简单的口号式叙述,而是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勾勒出了中非互动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妙变化。书中对于“合作”与“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绝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的张力。比如,在论及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时,书中细致地比较了不同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的演进,以及这些模式在非洲当地社会产生的多重效应,这使得论述极具现实意义。虽然某些宏观层面的战略分析略显简略,但其对具体领域如贸易、教育合作的微观描摹,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观察视角。总的来说,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在非洲角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相当扎实的思考框架。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合理,像是为一场精心策划的研讨会准备的论文集,不同作者的贡献衔接得十分自然,主题的递进层次感很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软实力”投射与效果评估的部分。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量化孔子学院或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而是着力于探讨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在非洲社会青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影响。这种对文化传播“质”的关注,远比数量统计来得更有价值。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虽多,但展示方式非常清晰,图表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辅助了复杂的论证过程,使得原本枯燥的统计分析变得易于消化。虽然有些章节的论据强度不一,但整体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动态观察中非关系的新工具箱。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既有的认知框架。它跳脱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视角,转而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角度切入中非经济联系,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们细致地剖析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特定工业园区的发展轨迹,展示了其与当地经济生态的嵌入与排斥现象。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责任划分的讨论。它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掠夺者”或“救世主”,而是呈现了多方博弈下的灰色地带,强调了区域治理机制构建的紧迫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引用的许多国内政策文件或非洲当地法规的解读,都体现了其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是一部能够真正引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严肃著作,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当代非洲发展图景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其深意的学术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逻辑推演缜密,对关键术语的界定非常清晰,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然而,对于仅仅是想对中非关系有个大致了解的普通读者而言,前期的门槛可能会稍高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批判性分析方面所展现出的勇气。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书中并未采取回避或过度美化的态度,而是坦诚地探讨了随之而来的挑战、误解,以及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权力不对等问题。这种审慎的、不偏不倚的立场,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所必备的品质。读完后,我对“南南合作”这个概念有了更具批判性和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