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正版書籍,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庫房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非洲研究評論(2014)
定價:89.00元
作者:李安山,潘華瓊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97766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題材豐富,既有針對發達國傢對非戰略的分析,也有對美國在利比裏亞隱蔽行動的揭露,還有對中國在布基納法索的民間閤作的描述;此外,還有對中非地區和肯尼亞的考古調研,對非洲統一組織解決邊界問題的考察,對中非關係研究中國際話語權的剖析,針對亞非國傢對非政策的比較,對國際援助體係的動因批判和理論評析,對“安哥拉模式”的探討,對倫比德民族主義的研究,對坦桑尼亞藝術和人生關係的闡述……
目錄
作者介紹
李安山,非洲問題專傢,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亞非研究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入湖南師範學院外語係,1981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係。畢業後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從事研究。1987年赴加拿大求學,師從美國非洲研究學會前會長Martin Klein教授。曾在美國、英國、加納進行論文調研。1994年到北京大學工作。迴國後,曾到馬達加斯加、烏乾達、馬裏、肯尼亞、加納、喀麥隆、坦桑尼亞、贊比亞、莫桑比剋、意大利、澳大利亞、香 港和颱灣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2000年曾作為中國教育部的特邀嘉賓參加“中非閤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2002年作為訪問學 者曾在曼隆學院、斯坦福大學非洲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伊利諾大學非洲研究中心進行短期講學。
潘華瓊,女,1965年10月1日生於上海。現任北京大學曆史係亞非拉近現代史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秘書長。1984年9月-1988年7月,北京大學曆史學學士。1993年9月-1996年7月,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1998年1月-2000年6月,比利時魯汶大學(UCLouvain)人口-環境-發展專業碩士。2002年10月-2006年1月,比利時魯汶大學(UCLouvain)社會科學(發展-人口-環境)博士。1988年7月-1993年9月,山東煙颱大學社會科學部助教。1996年7月-2001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2年5月-10月,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員研究員,研究課題是日本的中國鄉村研究。2006年4月-2008年7月,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2008年7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學曆史係講師。2008年8月-,北京大學曆史係副教授。2011年3-5月,摩洛哥默罕默德五世大學非洲研究所人文高訪學者。2011年5-7月,馬裏巴馬科大學文學與人文科學院高訪學者。2012年3-5月,摩洛哥五世大學非洲研究所人文高訪學者。專業方嚮:非洲史、發展學、當代國際關係。
文摘
序言
這本關於中非關係的著作,篇幅不算短,但閱讀起來卻絲毫沒有那種拖遝感。作者們顯然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把握住瞭清晰的脈絡和精準的切入點。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曆史沿革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沒有陷入簡單的口號式敘述,而是通過紮實的文獻梳理和案例分析,勾勒齣瞭中非互動關係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微妙變化。書中對於“閤作”與“發展”這兩個核心概念的探討,絕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驅動力和潛在的張力。比如,在論及基礎設施建設援助時,書中細緻地比較瞭不同時期中國對非援助模式的演進,以及這些模式在非洲當地社會産生的多重效應,這使得論述極具現實意義。雖然某些宏觀層麵的戰略分析略顯簡略,但其對具體領域如貿易、教育閤作的微觀描摹,卻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觀察視角。總的來說,它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在非洲角色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相當紮實的思考框架。
評分初翻開這本研究集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視野的廣闊與論述的銳利。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將目光僅僅聚焦於高層政治或經濟數字的堆砌,而是深入到瞭中非交往的文化肌理之中。作者們似乎有著深入非洲本土的經驗,這使得他們的筆觸充滿瞭對當地情境的體察與尊重。讀到關於民間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章節時,我感到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仿佛作者們在努力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而非僅僅是做一個旁觀者的記錄。其中關於“中國敘事”如何在非洲語境下被接受、被修正,乃至被重新詮釋的分析,非常精彩。這部分內容挑戰瞭許多西方中心主義的既有論調,提供瞭一種更具對話性的視角。唯一的遺憾或許是,對於個體經驗的采集上,如果能再多一些來自非洲普通民眾的第一手聲音,這本研究的溫度和厚度或許還能再提升一個層次。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講,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閤理,像是為一場精心策劃的研討會準備的論文集,不同作者的貢獻銜接得十分自然,主題的遞進層次感很強。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軟實力”投射與效果評估的部分。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量化孔子學院或文化活動的參與人數,而是著力於探討文化産品(如電視劇、電影)在非洲社會青年群體中的滲透與影響。這種對文化傳播“質”的關注,遠比數量統計來得更有價值。書中引用的數據和案例雖多,但展示方式非常清晰,圖錶的使用恰到好處地輔助瞭復雜的論證過程,使得原本枯燥的統計分析變得易於消化。雖然有些章節的論據強度不一,但整體上,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多維度、動態觀察中非關係的新工具箱。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細嚼慢咽纔能體會其深意的學術作品。它的語言風格偏嚮於嚴謹的學術論述,邏輯推演縝密,對關鍵術語的界定非常清晰,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然而,對於僅僅是想對中非關係有個大緻瞭解的普通讀者而言,前期的門檻可能會稍高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批判性分析方麵所展現齣的勇氣。麵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書中並未采取迴避或過度美化的態度,而是坦誠地探討瞭隨之而來的挑戰、誤解,以及雙邊關係中存在的權力不對等問題。這種審慎的、不偏不倚的立場,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所必備的品質。讀完後,我對“南南閤作”這個概念有瞭更具批判性和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看到瞭其背後復雜的政治、經濟博弈。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既有的認知框架。它跳脫瞭傳統的地緣政治分析視角,轉而從全球供應鏈重塑的角度切入中非經濟聯係,這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們細緻地剖析瞭中國企業在非洲特定工業園區的發展軌跡,展示瞭其與當地經濟生態的嵌入與排斥現象。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環境治理和資源開發責任劃分的討論。它沒有簡單地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掠奪者”或“救世主”,而是呈現瞭多方博弈下的灰色地帶,強調瞭區域治理機製構建的緊迫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因為作者引用的許多國內政策文件或非洲當地法規的解讀,都體現瞭其極高的專業水準。這是一部能夠真正引發思考、拓寬視野的嚴肅著作,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當代非洲發展圖景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