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王陽明心學大全:500年來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心學全書+陽明知行閤一 套裝全2冊)

套裝-王陽明心學大全:500年來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心學全書+陽明知行閤一 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知行閤一
  • 哲學
  • 修身
  • 養性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智慧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春風化雨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企業管理齣版社
ISBN:12046442
商品編碼:26659936687
開本:16開
用紙:輕型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1.修煉強大內心,必讀陽明心學。

王陽明是曾國藩、梁啓超等人的終生精神導師,受到無數人的頂禮膜拜。

2.一套書清晰瞭解陽明心學完整體係,王陽明的“心學哲理、文治武功、傳奇人生”全在書中。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內心之必讀書。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

3.本書作者羅智先生是王陽明心學的研究專傢,其作品一直高居陽明心學類作品暢銷榜前列。

羅智先生是國內真正把王陽明心學智慧看懂、寫透的心學專傢,他把陽明心學和王陽明的一生融閤在瞭一起,傳記+心學的解析,使得全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都較高。

4.這套書內容輕鬆易讀、見解獨到,囊括瞭《傳習錄》的全書精華,無論是思想性還是文藝性,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是難得的陽明心學上佳之作。


★《王陽明心學全書》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纔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瞭常人難以企及的頂峰。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心學”中的“心”,是指作為心靈本體的靈明覺知及由此産生的認識能力。如王陽明所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來,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齣來,正所謂“此心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齣”,一切都是渾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本書以王陽明自身的經曆為主綫,以陽明心學為靈魂,深度解析心學的奧秘。從而讓讀者明白,心學的思維方式是活潑而自由的,其中蘊藏著能洞徹善惡、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擇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節奏無比緊張的當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將煥發齣新的生機。

★《王陽明:知行閤一的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纔能在那個時代達到瞭常人難以企及的頂峰。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本書是國內知名心學專傢羅智先生沉澱3年的王陽明心學智慧大作。羅智先生的前兩本王陽明心學書籍銷量均過30萬冊,是國內真正把陽明心學智慧看懂、寫透的心學專傢。

    本書深入淺齣地闡釋瞭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知行閤一的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啓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滿的人生。


    羅智,心靈勵誌作傢、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陽明心學”暢銷書作傢。十多年前,因機緣巧閤,“偶遇”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從此身體力行,苦心鑽研其著作,並在人生、事業低榖期,憑藉王陽明的心靈智慧,成功地渡過瞭一個個難關。


★《王陽明心學全書》

自序:有一種智慧叫“天人閤一”

  1.王陽明之謎

  2.立足於行的奧秘

  3.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4.認識事物的獨特智慧

  5.洞悉心靈的終極秘密

  6.創造一切的力量

  7.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8.喚醒更高層次的“本體”思維

  9.不執著思維後會發生什麼

  10.“觀照”的奇妙作用

  11.激發生命的正能量

  12.由外而內的改變

  13.感覺的神奇力量

  14.超越受限的人生

  15.打造一種超級意誌力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17.改變命運的關鍵

  18.本體智慧根源於“無”

  19.心靈要與大自然節律閤拍

  20.怎樣纔能高效率做事

  21.突破畏難情緒的訣竅

  22.心即是“理”

  23.如何把事物化繁為簡

  24.通達自由的人生境界

  25.“勢”中隱藏著巨大的能量

  26.知行閤一的秘密

  27.避免“空想”與‘I盲動”

  28.心中自有定盤針

  29.隨時使心靈變得更強大

  30.在蟄伏中培養道的能量

  31.怎樣控製思維

  32.渴望什麼就去爭取吧

  33.什麼是真正的專注境界

  34.治學在於融會貫通

  35.學問之源泉

  36.做學問的訣竅.

  37.提升自我控製能力

  38.力量源自事上磨煉

  39.動中求靜之道

  40.以明鏡之心待物

  41.剋服深層次的恐懼

  42.意識不受製於外物的秘密

  43.怎樣使誌嚮堅定不移

  44.心中沒有睏難這迴事

  45.進步就在每一下努力中

  46.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47.持誌之中的奧秘

  48.一切感覺由心掌握

  49.順應自然規律而行

  50.尋找真正的“自我”

  51.成就自我的關鍵

  52.參破生死大關

  53.至誠的境界

  54.不動心乃成事之本

  55.在最睏難的時候要挺住

  56.用兵之道在於心定

  57.定力是怎樣煉成的

  58.探尋心性的奧秘

  59.最佳的心態是什麼

  60.調整心境的方法

  61.改變自己的氣質

  62.人心自有通天的智慧

  63.讓心處於正確的狀態

  64.格物緻知的天機

  65.超越心的執著

  66.謀略的最高境界

  67.信念的力量

  68.怎樣纔能有效控製他人

  69.履險如夷的智慧

  70.如何以不變應萬變

  71.獲得卓越能力的訣竅

  72.本體意識的奇妙作用

  73.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

  74.緻良知的秘密

  75.天泉橋之會

  76.碧霞池夜坐

  77.天泉證道

  78.良知究竟在何處

  79.最後的徵途

  80.此心光明

★《王陽明:知行閤一的智慧》

第一章 立誌乃萬事之本

    王陽明認為,“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充滿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更有著許多誘惑和選擇,如果我們拒絕不瞭那些誘惑,就會玩物喪誌,虛度時光,從而與美好的夢想失之交臂。

1.讓誌嚮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  002

2.時時保持正嚮思維  /  006

3.培養過人的耐心  /  010

4.在頭腦中看到自己的誌嚮  /  015

5.每個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  /  020

第二章 王陽明的修養心法

    王陽明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還是一位心性修養極深的大師。他嘗試過許多不同學派的修心方法,在修養身心的過程中,深深懂得瞭掌控情緒、培養定力、認識自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隻有主動去認識自我,磨練齣一種“靜”氣,纔能更好地瞭解自身思想情緒所處的狀態,掌握生命活動的規律,在麵對外界刺激和乾擾時,使自己處於一種主動的、有利的地位。

1.以鎮靜為第一要義  /  026

2.凡事要小心謹慎  /  031

3.怎樣培養定力  /  035

4.不要讓負麵情緒摺磨自己  /  040

5.認識你自己  /  045

6.釋放怒氣的方法  /  050

第三章 王陽明的為人處世之道

    儒傢的思想注重入世、濟世,要求在“正心修身”的基礎上,進而“齊傢、治國”,最後達到平天下的目標。而要想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乾齣一番事業,就必須妥善處理好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物的關係,根據具體情況去應對現實,對待他人要把握好一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靈活的方式處理事情,讓自己在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1.對朋友不要太苛責  /  056

2.為人不可有傲氣  /  060

3.以柔剋剛的奧秘  /  065

4.有時候退讓一步纔是最好的選擇  /  069

5.接受現實纔有齣路  /  073

6.做正確的事  /  077

7.不要過多在意閑話  /  081

第四章 領導力修煉法則

    作為一個建立瞭卓著功業的軍事傢、政治傢,不可否認,王陽明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領導力也是非常強大的。正因為如此,許多優秀的人纔都願意追隨他,為他齣謀劃策,奔走效力。而王陽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領悟齣瞭不少為官要領,使自己在官場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步步高升,最後在十分險惡的明代官場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麼樣做到這一點的呢?

1.王陽明的權力觀  /  088

2.有德方能服人  /  092

3.掌握好人脈資源  /  096

4.有擔當纔能成長  /  100

5.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  104

6.多謀善斷的奧秘  /  108

7.以坦蕩的心境為官  /  112

第五章 知行閤一的智慧

    王陽明是明朝傑齣的哲學傢、教育傢、軍事傢、政治傢,除此之外,他在書法、文學、詩賦等各方麵的造詣也極深,大多數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輩子,都達不到他在某一方麵的成就。而且,王陽明即使在極繁忙的軍務中,都能保持好整以暇的氣度,從容不迫地處理各種事務。即使處於危險異常的環境中,對於許多看似非常棘手的事情,他都能洞悉到其中的關鍵所在,最後齣乎意料地解決瞭。他這種高效率的學習和辦事能力,可以說與他那獨特的“知行閤一”的智慧有很大關係。那麼,“知行閤一”這個重要的哲學命題裏,蘊藏著怎樣的智慧和奧秘呢?

1.什麼是知行閤一  /  118

2.循序漸進是必要的  /  122

3.事上磨練  /  127

4.關鍵要先行動起來  /  131

5.知行閤一的奧秘  /  135

6.篤行纔能齣現奇跡  /  140

7.順其天而行  /  145

第六章 王陽明的兵法謀略

    王陽明齣身書香官宦之傢,他從27歲起,纔開始用一種獨特的方法來學習研究兵法謀略,並達到瞭極高明的境界。後來他以文臣之身帶兵打仗,剿山賊、平叛亂、平民變,南徵北討,所嚮無不披靡。就連後世以鎮壓太平天國而著名的曾國藩,都感嘆自己沒有王陽明那樣高明的軍事指揮纔能,不然南京早就打下來瞭。王陽明在兵法謀略上有哪些獨到見解和過人之處呢?

1.避實擊虛  /  150

2.兵貴“拙速”  /  154

3.善於造勢與順勢  /  158

4.不戰而屈人之兵  /  162

5.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  166

第七章 常葆快樂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王陽明曆盡瞭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瞭許多看似無路可走的睏境,但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中,他都能及時調整心境,使自己擁有一種愉悅、豁達的心態,促進瞭身心的完備、健康,從而以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勇敢地麵對眼前的苦難。正因為他能夠保持常樂的狀態,由此激發齣瞭心中潛藏的勇氣和智慧,跨過重重睏難,最後贏得瞭人生的成功與輝煌。

1.人生要保持快樂  /  172

2.快樂是可以掌握的  /  176

3.多一點理想,少一點欲求  /  180

4.明理纔能常樂  /  184

5.活在當下的快樂  /  188


附錄

1.《大學問》德洪序言  /  194

2.《大學問》  /  198

3.拔本塞源論  /  212

4.紫陽書院集序  /  226

5.觀德亭記  /  229

6.象祠記  /  231

7.示弟立誌說  /  234

8.王陽明晚年定論——天泉證道  /  240


★《王陽明心學全書》

    3.隨時掌控自己的心境

    《中庸》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王陽明自幼飽讀經、史、子、集,這段話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他嚮來非常嚮往古人這種“無入而不自得”、隨時都能心安理得的灑脫心態。

    沒想到老天爺與他開瞭個玩笑,居然安排瞭足足三年的時間,讓他在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之後,有機會來到龍場這如假包換的夷狄之地,曆盡患難,親身體驗這種令人難忘的境界。

    昔日尊崇的王大人被剝奪瞭一切,除瞭一顆虔誠求道、矢誌弘揚道統的心外,彆無他物可以依靠。

    然而,對於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人來說,有這樣一顆心就足夠瞭。

    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古聖先賢那種“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王陽明心中最大的疑問,也是他生命中的追求。

    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是必須麵對,逃無可逃的,與其做無謂的掙紮,還不如放下心來,以坦然的心態去應對。

    王陽明拋棄瞭一切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開始瞭這種艱難的探索。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親身體驗前人經曆過的境界。

    沒有房子,就暫居茅廬、住山洞。

    沒有菜蔬,就自己開荒種地,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時斷炊瞭,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飢。

    隨從們都病倒瞭,王陽明就一人把“傢務活”全部包攬下來,提水、砍柴、煮粥、做飯,無微不至地服侍隨從們,從“王大人”變成瞭一個閤格的“保姆”。

    做到這些還不夠,隨從們客居他鄉,缺衣少食,心情鬱悶,病體難以康復,王陽明又放下哲學傢的架子,聲情並茂地講段子,演小品,唱民歌,韆方百計地逗大傢開心……

    儒傢認為,“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儒傢嚮來強調,人纔培養的最高境界是“不器”。

    什麼是“不器”?

    就是一個人的纔能不局限於某一方麵,他打通瞭心靈的某一關節,做什麼事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很好。

    就像王陽明這樣,騎上戰馬能打仗,張弓搭箭則百步穿楊,拿起筆來能寫文章,談論哲學張口就來,書法練得如走龍蛇、形神兼備,扛起鋤頭能種菜,走進廚房能做飯,演講、唱歌等文藝錶演更是小菜一碟……

    這就是儒傢在人纔培養上的理想人格——全纔。

    王陽明因機緣巧閤,很幸運地達到瞭這一至高境界。從此,王陽明之後再無王陽明。

    然而,“聖人也由人來做”,在王陽明還沒成為聖人之前,整天讓他做這麼多煩瑣的事,有時難免也會無明火起,感到命運對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為上瞭一篇言辭並不十分過激的奏疏嗎?竟然因此被貶謫到這麼個鬼地方來,受盡非人的摺磨,天理何在?!

    也許找到這個答案,就能找到王陽明自己苦苦尋找瞭二十多年的“天理”瞭。

    每當想不通的時候,王陽明便嚮自己問這樣一個問題:“要是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過效法古聖先賢,王陽明領悟到瞭一個能迅速改變心境的方法。

    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

    這種方法巧妙地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一種正麵積極的能量傳送到心中,促使自己摒除忿恨和畏難等各種負麵因素,從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為有一個脫胎換骨的改變。

    有一句話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道理大傢都知道,卻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因為我們沒能達到“以心印心”,即沒能真正去體驗那些榜樣人物的內心境界及信念。

    其實,心境的改變就在一念之間。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細細揣摩那些錶現特殊之人在某種境遇下的心態,並模仿他們的信念及做法,不知不覺中,自己就會獲得與他們相同的信念及一樣的處世方式。

    思想的力量雖然很大,但隻有當一種想法進入潛意識時,它纔能轉化為強大的能量。

    而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我們雖然追求卓越,嚮往彆人的成功,但卻沒有經常對自己的心靈進行調控,隻是簡單地說說“要嚮某人學習”,當然不能獲得任何改變的動力。如果我們不能控製內心,就會被外界控製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從彆人那裏獲得改變的力量,就一定得有一個在內心“模仿”他人信念的過程。

    當你遇到令人睏惑的事,受到打擊,充滿挫摺感時,不要因此而沮喪,更不要把當前的事看得太嚴重,找個地方靜靜地待一會,讓心情放鬆,藉此機會反省一下。

    自己的內心是消極的嗎?自己是不是在不斷地做那些對改變環境毫無幫助的事,如怨天尤人、自憐自賤?這些負麵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壞性,長久陷入其中,會消耗身心的大量能量,使人麵臨崩潰的邊緣。

    現在,請你仔細考慮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優秀的人(如聖人)碰到該情況,他們的心態是怎樣的?細細地揣摩這一點,讓精神和身體盡量放鬆,在腦海中浮現你所尊崇之人處理當前睏境的情境,進入他們的信念之中。

    待有瞭肯定的感覺,仿佛每個細胞都充滿瞭積極的能量後,整個心境和行為都會因此而發生驚人的改變。

    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耐心,在練習中不斷摸索經驗,鞏固成就。

    正如古人所說:“君子之學,求盡吾心焉爾。”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為,追求的是一種提升自我、徹底認識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雲:“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有瞭這個大目標,那些次要些的事物就不能擾動自己的心瞭。

    素其位而行,絕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而是首先要培養一種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對世界或他人的抱怨,讓對解決問題毫無用處的怨恨、焦慮等負麵情緒平息下來,再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隻有這樣,一個人的內心纔會迸發齣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地去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並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境界。

★《王陽明:知行閤一的智慧》

1.讓誌嚮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王陽明語錄】

   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誌。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

   譯文:隻要念念不忘體悟天地宇宙的本質規律,這個過程就是立誌。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這個目標,時間長瞭,心自然就凝聚在這件事上瞭。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要想達到人生中的目標,首先得樹立起堅定的誌嚮。因為人有著很強的惰性,好逸惡勞是人性中的弱點,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他嚮前邁進的話,他很快就會屈服於自己的情緒以及外在的環境,讓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隨波逐流,沉溺於各種各樣的享樂之中,最終一事無成,虛度瞭寶貴的時光。

誌嚮,就是源自內心的一種無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幫助一個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王陽明自幼就立下瞭成為聖賢的遠大誌嚮。

他十一歲時,跟隨父親到京師讀書。一天,好動貪玩的小王陽明放學後,照例又與小夥伴溜到街上玩耍。

    一幫孩子在大街上東鑽西竄,直玩到天快黑時,方纔興盡迴傢。

    王陽明與同伴分手後,正想嚮自己傢走去時,一個打扮奇怪的相士攔住瞭他,說見他氣質不錯,要給他免費看看相,看以後是否應驗。

   王陽明雖說還是小孩子,膽兒卻很大,他嬉皮笑臉地點點頭,看這相士到底要說些什麼。

   相士認認真真地打量瞭他一番,最後卻隻說瞭這樣一句話:“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颱,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說完便飄然離去。

   常人雖不太理解這番“聖”來“聖”去的話,王陽明卻聽瞭個大緻明白,意思就是說他以後到瞭鬍須拂頸的年紀,這個時候就能進入聖賢的境界瞭;到瞭鬍須拂胸的年齡,這時境界就更為深厚;待到鬍須長到腹部時,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陽明雖年幼貪玩,但在父親和老師的督促下,也讀瞭不少的儒傢經典書籍,知道聖賢是一類很牛的人物,他們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奧秘,有高超的智慧和過人的能力,能治國平天下。

   相士的這一席話,勾起瞭他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將這個“成為聖賢”的誌嚮,深深地刻進瞭自己心中,以後他的一切行動,都有意無意地受到這個意識的影響。

   在私塾讀書時,王陽明也在思索著聖賢的事,甚至鼓起勇氣,大膽地嚮看起來博學多識的老師提問:“先生,請問什麼纔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

   老師想瞭一會兒,說:“肯定是登科中狀元啦。”

   王陽明搖瞭搖頭,稍有點遲疑地說:“不對,我覺得應該是學而為聖人吧。”

   “什麼?你想做聖人?”老師的眼睛瞪得滾圓,好像不認識眼前這個學生似的。

   也難怪老師如此吃驚,自己辛苦一輩子,連個舉人都沒中過,而這整天打打鬧鬧的頑皮孩子,現在就夢想著去做聖人,簡直太自不量力瞭!

   王陽明想做聖人的消息傳到他父親(也就是前狀元王華)的耳中時,早就對這個不務正業的兒子煩惱不已的王華,把王陽明叫過去,劈頭蓋臉地就是一頓臭罵:“你這臭小子,是不是搭錯哪根筋瞭,書都還沒讀好,就想做聖人瞭!我看你做個剩人纔差不多!……”

   盡管父親和老師對王陽明做聖人的誌嚮很不支持,經常嘲笑打擊他,但是他卻絲毫不為所動,仍舊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獨特的誌嚮中。

   慢慢地,這種深藏於思想深處的誌嚮隨著日子的一天天過去,與王陽明一同成長起來瞭,成為一種主宰他日常行為的思維模式。在其影響下,王陽明不斷探索怎樣成為聖賢的方法,甚至達到瞭如癡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陽明對“格物”的方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便拉來一個朋友,一同來到老爸官署的後花園中,麵對一叢竹子瞪大眼睛盯著,認認真真地“格”起物來……

   然而,兩人功力未到,先後纍倒瞭。

   雖然走瞭很多彎路,遇到很多挫摺,王陽明有時也有過退縮的心理,但他終究還是堅持下來瞭,一直鍥而不捨地尋找學而為聖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獄之時,也不忘讀書研《易》,矢誌苦學……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負。

   老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當他曆經瞭種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絕望的境遇中,以一種執拗的方式堅持心中的誌嚮時,上天就在不知不覺中為他打開瞭一扇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大門。

   王陽明三十九歲那年,他被貶到龍場當驛站站長,這是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人跡罕至、言語不通、瘴氣彌漫,更要命的是連個住的房子也沒有。而且到瞭這裏之後,由於水土不服、疲纍交加,隨從們先後都病倒瞭,全部的重擔都落到瞭王陽明一個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陽明也不改初衷,他調整心態,處理好繁瑣的日常事務,全身心投入到“格物緻知”的實踐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終於在一個月明之夜,王陽明開悟瞭,史稱“龍場悟道”,從此開創瞭影響中國數百年的“陽明心學”。

   王陽明曾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韆難中得來,實韆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這說的是實話,他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屈服,而是憑著堅定的誌嚮,不怕苦,不怕纍,甚至連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龍場修身時,認為自己對世上一切榮辱得失都能夠看淡超越瞭,但還有對生死的本能恐懼時,便狠下心來,用大石頭做成瞭一口石棺材,發誓說:“我就當自己是已死之人瞭,還怕什麼呢!”憑著這種“嚮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終於突破瞭最後一道關口,領悟瞭“心學”的要旨。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夠,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自己的誌嚮不堅定,沒有把所要實現的目標當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遇到睏難和挫摺,馬上就打退堂鼓,嚮命運認輸瞭,這樣下去,終究一事無成,到頭來兩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誌嚮之火熊熊燃燒起來,當這種誌嚮充滿瞭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時,誌嚮就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一種強勁的動力便齣現瞭,內心萌生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念頭,形成瞭一種類似“神啓”的狀態。在這種神聖的狀態裏,我們的一切都為瞭誌嚮而生,所有的思維、行動都指嚮目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然就能創造奇跡。


涵養當下,洞察至理:人生智慧與修養的進階之路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追尋一種內在的安寜與力量,一種能夠指引我們穿越迷霧、堅定前行的智慧。本書旨在為您呈現一套深邃而實用的心靈修煉體係,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啓迪您發掘自身潛藏的無限可能,構建一種更具洞察力、更顯從容的人生哲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外界的聲音如同潮水般湧來,裹挾著各種觀念、欲望和焦慮。在這種環境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與獨立,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挑戰。本書將引領您深入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理解那些影響我們思維模式、情感反應乃至行為選擇的深層機製。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剖析“心”的本質,它不僅僅是我們感知世界的窗口,更是我們創造和轉化現實的力量源泉。 第一部分:溯源與啓迪——領略智慧的深邃根基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帶領您迴顧人類思想史上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文獻,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精神內核,理解這些古老智慧在當下依然具有的生命力。 經典智慧的脈絡梳理: 您將接觸到那些曆經時間考驗、跨越文化界限的哲學思想。我們將探討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觀點,分析它們如何迴應人類永恒的追問:何為真理?何為善?何為幸福?我們也將關注這些智慧如何演變、融閤,最終形成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 心靈的根本探索: 拋開形而上的空談,我們將聚焦於心靈最本質的層麵。理解我們的意識、潛意識是如何運作的,情感的起伏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以及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認識自己。這部分內容將幫助您建立一個清晰的心靈地圖,為後續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人性的多重維度: 人性是復雜而多變的,理解其復雜性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我們將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人性的優點與弱點,探索個體差異的根源,以及我們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多維度的理解,將有助於您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也能更理性地看待社會現象。 第二部分:內觀與覺醒——開啓自我認知的飛躍 認識自己,是通往成熟與智慧的必經之路。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幫助您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與探索,最終實現內在的覺醒。 直麵內心,審視自我: 您將學習如何運用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深入觀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那些限製您的信念,如何麵對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以及如何放下過往的包袱,輕裝前行。這是一種勇敢的自我探索,它需要耐心和勇氣,但帶來的迴報將是巨大的。 情緒的智慧管理: 情緒是人類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失控的情緒往往會帶來痛苦和睏擾。本書將為您揭示情緒産生的機製,並提供一套科學的情緒管理策略。您將學習如何識彆、接納並轉化負麵情緒,如何培養積極的情緒,從而讓您的內心更加平和與穩定。 打破思維定勢,重塑認知: 我們的思維方式往往受到固有觀念和經驗的束縛。我們將引導您識彆和挑戰那些不閤時宜的思維定勢,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從而拓展您的視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現內在的價值與潛能: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價值和未被發掘的潛能。本書將幫助您探索自己的天賦、興趣和激情所在,理解什麼對您而言真正重要,並以此為導嚮,規劃您的人生道路。這將幫助您找到工作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第三部分:實踐與升華——將智慧融入生活 智慧並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本書將為您提供具體的指導,將心靈的領悟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最終實現人生的升華。 知行閤一的實踐路徑: 我們將深入探討“知行閤一”的深刻內涵,它並非僅僅是理論與實踐的簡單結閤,而是將內在的認知轉化為外在的行動,並在行動中不斷深化認識。您將學習如何將抽象的道理落地,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踐行您的價值觀。 人際關係的智慧構建: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本書將為您提供處理復雜人際關係的智慧,包括如何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如何化解衝突,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培養同理心,從而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網絡。 應對挑戰,化解睏境: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睏境。本書將為您提供一套應對逆境的心態和方法,幫助您在壓力麵前保持冷靜,從失敗中學習,並在睏境中發現成長的契機。您將學會如何將挑戰視為磨練,將睏境轉化為機遇。 培養專注力與行動力: 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專注力成為一項寶貴的品質。我們將指導您如何提升專注力,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如何剋服拖延,以及如何以堅定的意誌力去實現您的目標。 心懷寜靜,活在當下: 焦慮和擔憂往往源於對過去的沉湎或對未來的恐懼。本書將引導您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如何品味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如何培養一顆感恩的心,從而獲得內心的寜靜與滿足。 持續精進,成就卓越: 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成長旅程。本書將鼓勵您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我們將探討如何設定清晰的人生目標,如何製定有效的行動計劃,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持久的動力和熱情,最終實現人生的持續精進。 本書的價值所在: 本書並非一本快速緻富或一夜成名的指南,而是一套幫助您建立堅實內心力量、培養深邃人生智慧的係統性讀物。它將為您提供: 深刻的自我認知: 幫助您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動機、需求和局限。 強大的內心韌性: 培養您在壓力和挑戰麵前保持冷靜和樂觀的能力。 清晰的人生方嚮: 指引您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並為此不懈努力。 和諧的人際關係: 提供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讓您擁有更融洽的社交圈。 寜靜的生活狀態: 幫助您擺脫焦慮和浮躁,擁抱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這是一次關於心靈的深度探索,一次關於生命意義的真誠追問。無論您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麵臨何種挑戰,本書都將是您值得信賴的伴侶,陪伴您一同成長,一同發現更廣闊的天地,一同活齣更精彩的人生。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 transformative 的旅程,涵養當下,洞察至理,成就更加圓滿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平時讀書習慣比較零散,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閱讀同一主題的巨著。但奇怪的是,這套書的閱讀粘性非常高。可能是因為它結構上做得很巧妙,每一章的切入點都非常精妙,總能抓住現代人最普遍的睏惑。比如關於“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公”那一部分的闡述,完全跳齣瞭傳統的道德批判框架,而是從“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對你內心的影響”這個角度入手,一下子就將問題的焦點拉迴到瞭自己身上。這種迴歸本源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穿透力。我發現,看完書後,我不再那麼容易被外界的瑣事牽著鼻子走,處理衝突時,內心會先沉澱下來,去辨彆哪些是真正影響我“良知”的事情,哪些隻是無關痛癢的噪音。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功德在於,它不僅提供瞭思想的養料,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處理信息和情緒的“過濾器”。它教會我如何優雅地,且堅定地,活齣自己的內在邏輯。

評分

這套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心學大全”、“神奇智慧”這些詞聽起來就夠宏大,生怕又是故作高深,讀起來晦澀難懂。不過,我還是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花瞭整整一個周末啃下來之後,感覺就像是腦子裏被清理瞭一遍,那些平日裏糾纏不清的念頭,突然有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可以依循。它不是那種教你具體“怎麼做”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張地圖,告訴你“心”的疆域到底有多遼闊,以及如何在那片土地上安放自己的腳跟。尤其是對“緻良知”的闡述,從哲學的層麵上升到實踐的層麵,那種貫通感非常震撼。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道理,經過作者抽絲剝繭的分析,纔發現其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消化那種由內而外被觸動的力量。它強迫你正視自己,而不是逃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世界的全新視角,讓你明白,真正的強大,來源於對內心的全然掌控,這纔是最持久的盔甲和最鋒利的劍。

評分

說實話,我對傳統國學經典一直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古人的話語,隔著厚厚的曆史塵埃,很難真正貼閤現代生活的窘境。這套書,卻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它沒有用那種生硬的文言文去摺磨讀者,而是用非常現代、貼近生活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原理講得透徹明白。尤其是在談到“知行閤一”的部分時,作者結閤瞭大量的現代案例,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日常的猶豫不決、拖延癥,本質上都是“知”與“行”之間的巨大鴻溝造成的。書中對人性的洞察力極其敏銳,把人內心的掙紮、矛盾剖析得入木三分,讓你感覺作者就像是坐在你對麵,和你麵對麵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讀完之後,我立刻在工作上嘗試調整瞭處理復雜決策的流程,不再是先求“完美”的計劃,而是先邁齣“確認方嚮”的第一步。這種即時反饋的效果,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深信不疑。它不是讓你成為聖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清醒、更高效的自己。

評分

老實說,市麵上關於勵誌和哲學的書多如牛毛,大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陳詞濫調。我購買這套書時,內心深處是做好瞭“打假”的準備的。然而,它真正展現齣其獨特之處的地方,在於它對“心”的界定和處理方式——它沒有過度美化人性,也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它承認人性的復雜和局限,但同時提供瞭一條清晰的、可操作的路徑去超越這些局限。書中對“主體性”的強調,對我這個習慣性依賴外部評價的人來說,是醍醐灌頂的一擊。我們總是活在彆人的目光和社會的期許裏,這本書就像一個強大的“去魅”工具,幫助我剝離掉那些不屬於我的盔甲和枷鎖。它不是給你打雞血,讓你衝動地去做某件事;相反,它教你如何在“不動心”的狀態下,做齣最符閤本心的判斷和行動。這種由內而外的穩定感,遠比任何暫時的激情都要來得珍貴和持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稱贊一番。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原典和作者解析之間做齣的清晰區分,這讓閱讀的層次感非常分明。很多厚重的哲學著作,最大的障礙就是排版上的壓迫感,讓人望而卻步。但這套書,字裏行間留白得當,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特彆是它引入的一些對照性思考練習,雖然不是傳統的習題,但卻像一個個小小的哲學實驗,引導讀者自己去驗證書中的觀點。我記得有一段關於“恐懼”的論述,作者將其歸結為對未知“心”的背離,這個角度極其新穎。我過去總以為恐懼是外在環境造成的,讀完後纔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害怕的,是那個“做決定”的自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很像一位耐心且博學的導師,他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讓你自己發現答案。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深度思考,同時又對閱讀的“舒適度”有要求的人,這套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