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霞編著的《生活中的邏輯學》采用“理論解釋+趣味題+故事”的模式對邏輯學中的17個重要理論加以解釋說明。這17個邏輯理論包括邏輯謬誤、概念的兩大類型、直言命題與直言三段論、復閤命題及其推理、關係與模態、歸納邏輯、邏輯基本規律、邏輯運算、假設、支持、削弱、評價、解釋、推論、比較、語義、描述。 根據這17個邏輯理論,本書分為17章。在每一章的理論解釋中,主要是從邏輯學的角度對這17個理論作齣專業的界定。讓讀者首先對這些理論有一個大緻的認識,用理論知識武裝頭腦,從而指導實踐。
。。。
。。。
第1章 邏輯謬誤:外行看笑話,內行看門道
1.1 一分鍾讀懂形式邏輯謬誤
1.1.1 否定前件謬誤:我不是女神,所以沒人追
1.1.2 肯定後件謬誤:學霸愛看書,你愛看書,故你是學霸
1.1.3 假兩難推理:要麼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要麼人類是猴子變的
1.2 一分鍾讀懂非形式邏輯謬誤
1.2.1 訴諸無知:因為沒見過黑天鵝,所以世上沒有黑天鵝
1.2.2 循環論證:“你是你”
1.2.3 滑坡謬誤:拔除一棵樹,地球就要毀滅瞭
1.2.4 以偏概全:你掛科瞭,所以你們全班都掛科瞭
1.2.5 區群謬誤:迪拜人普遍很富有,故每一個迪拜人都很富有
1.2.6 訴諸類比:你和王思聰都是人,所以你至少也有5億元
1.2.7 訴諸公眾:流行的都是好的,故流行**冒你值得擁有
1.2.8 訴諸主觀情感:王石創立萬科嘔心瀝血,故萬科是王石的
1.2.9 訴諸**:亞裏士多德是哲學傢,所以他說的話是對的
1.2.10 不相乾謬誤:你是銀行行長,你當然要說存款貶值是假的
1.2.11 後此謬誤:你上班沒帶傘,所以下班不會下雨
第2章 概念的兩大類型
2.1 一分鍾讀懂邏輯學的概念
2.1.1 概念的兩個基本邏輯特徵
2.1.2 概念的種類
2.2 趣味題
2.2.1 一個正常小孩齣生時體重4.5公斤是真的嗎
2.2.2 餐桌上*少是幾個人
2.2.3 地域與特長有關係嗎
2.2.4 狂你兒子疫苗
2.2.5 “說一套,做一套”背後的秘密
2.3 故事
2.3.1 北京肥胖兒童的數量
2.3.2 你是月光族,你就應該用低檔貨
2.3.3 什麼是生命
2.3.4 到底是誰在漏稅
2.3.5 招生代理捲錢跑瞭,是誰的責任
第3章 直言命題與直言三段論
3.1 一分鍾讀懂直言命題與直言三段論
3.1.1 直言命題的五大類型
3.1.2 直言三段論
3.2 趣味題
3.2.1 犯罪分子都是青年人
3.2.2 孫正義是商人,無商不奸,你怎麼看
3.2.3 老闆說,扣你工資沒有異議,大傢都贊同,你同意不
3.3 故事
3.3.1 雞蛋都是圓的
3.3.2 德國人、白種人、日耳曼人,淩亂瞭沒
3.3.3 H到底是哪種人
3.3.4 外來人口在北京辦沒辦就業許可證
3.3.5 誰拋瞭萬科股票,換成南海軍工股票
3.3.6 價格昂貴的蘋果手機效果就是好
3.3.7 4×100的比賽,有沒有參加
3.3.8 網紅一定是女神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對待手中的材料有著近乎苛刻的精準度。它的論述,往往從一個極其具體、幾乎有點瑣碎的觀察點切入,然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揭示齣背後隱藏的係統性偏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那種毫不拖泥帶水的筆法。比如在討論“概率偏見”時,它沒有引用那些晦澀難懂的統計學公式,而是選取瞭彩票中奬者采訪與保險精算師工作日常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一下子就擊中瞭我們大腦中那塊喜歡走捷徑的部分。它不是在教你成為數學傢,而是在提醒你,你的直覺常常是欺騙你的第一道防綫。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做重大決定時,那些“感覺對瞭”的時刻,現在看來,或許隻是因為我遺漏瞭太多關鍵信息,而這本書,就像一個無情的嚮導,強迫你迴頭,去查看那些被你視而不見的角落。那種被“看穿”的閱讀體驗,既讓人感到一絲不安,又充滿瞭重塑認知的興奮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質感非常“冷峻”,卻又透著一股剋製的幽默感,這種獨特的混閤氣質,讓它區彆於市麵上許多嚴肅的哲學或認知科學讀物。作者在闡述一些關於“確認偏誤”的理論時,用的例子往往是那些我們最熟悉、最不設防的社交媒體互動場景。他會模擬一些網絡爭論,展示雙方是如何為瞭維護自己已有的觀點,而自動過濾掉所有反對性的信息,甚至主動去尋找那些支持自己立場的信息源。這種描寫,讓我對自己在網絡世界中的行為模式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羞恥感——原來我沉浸在信息繭房裏時,是如此缺乏反思的。但這種“批評”又是溫和的,它沒有指責讀者,而是將這種傾嚮視為人類心智的一種“節能模式”。正是這種不帶指責的精準剖析,讓我能夠坦然地接受這些認知缺陷,進而開始思考如何用更開放的心態去麵對不同的聲音。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極為精妙,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那般橫平竪直,倒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思維導圖,各個章節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個閉環的知識網絡。特彆是關於“因果鏈條”的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在用偵探小說的筆法,梳理那些曆史事件或個人選擇背後的驅動力。他會刻意設置一些“陷阱”,讓你以為找到瞭A導緻B的直接證據,但隨後,他會用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社會背景或心理動機,來強行打斷你構建的簡單聯係。這種對綫性思維的不斷挑戰,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智力上的博弈感。我閤上書頁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單一的結論,而是一團相互交織的綫索,我必須自己去梳理齣哪些綫索是主要的支撐,哪些隻是背景噪音。這種強調“過程重於結果”的論述方式,非常符閤我對自己學習和思考的期待——我需要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更有力量的提問方式。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敘事節奏和對日常情境的描摹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將最尋常的對話和場景,一下子拉到微觀審視的鏡頭下的能力。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講的是關於“承諾與兌現”的社會互動,並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幾個生動的傢庭場景,展現瞭語言背上那些沉重的重量。比如,父親隨口一句“等我忙完這個周末就帶你去”,是如何在孩子心裏構建起一個期待的城堡,以及當“忙完”的定義在成年人世界中無限延展時,這個城堡會如何微妙地傾斜。這種對人際關係中那些看不見的“契約”的解構,讓人忍不住放下書本,去審視自己與身邊人的那些約定俗成卻又充滿漏洞的交流模式。它沒有直接給齣“你必須怎麼做”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觀察世界的濾鏡,讓你自己去分辨,哪些是真誠的指嚮,哪些僅僅是禮貌的煙霧。讀完那一章,我甚至開始迴想我過去對朋友許下的那些“下次一定”,那些輕飄飄的詞語背後,是否也留下瞭一些不易察覺的痕跡。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你開始在意自己言辭的“物理屬性”,而不僅僅是它的“修辭效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定義權”的討論。它沒有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我們如何通過對事物的命名和分類,來悄無聲息地控製話語權。其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商業廣告中對“新”與“升級”的模糊界定,作者沒有停留在批判廣告本身,而是探討瞭這種語言策略是如何重塑瞭我們的消費欲望,讓我們不斷追逐一個由廠商定義的、永無止境的“更好的狀態”。這種對日常語言現象的深挖,讓我對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口號、標簽和流行詞匯,産生瞭一種近乎“警惕”的態度。它教導我去拆解每一個術語的構成,去探究“誰”有權力定義這個詞的意義,以及這種定義帶來的實際後果是什麼。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獲得瞭一把精密的瑞士軍刀,用來解剖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會共識和約定俗成的概念框架。這是一種智力上的解放,讓人敢於質疑那些被公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