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文白对照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智慧
  • 精粹
  • 文化
  • 历史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74
商品编码:2669494690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智囊
作者(明)冯梦龙,廖春红
定价12.0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74
出版日期2015-07-01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内容简介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智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名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明末长洲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目录


   编辑推荐
一本辑录了中国古代奇人智士思想智慧故事的奇书;一本表达了冯梦龙的政治见解和思谋韬略的经典,被称为“中国古代智慧宝石的锦囊”。碰撞智慧、呈现智谋,妙趣横生、情节生动。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文摘

  见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集《见大》。
  【译文】
  一操一纵,往往在预料之外,这是平凡的人害怕碰上,豪杰之士却能拿捏分寸的地方。集此为《见大》卷。
  1.太公 孔子
  【原文】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 
  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译文】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他的做人原则是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他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问太公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 
  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评:齐国从此没有懒惰的人,始终没有沦为弱小国家。韩非《五蠹》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
  少正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名人,孔子的学生曾被少正卯蛊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成为空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下令在宫门外杀了少正卯。子贡向孔子进言道“: 少正卯是鲁 
  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比盗窃还要可恶: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种罪恶,就会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罪恶都有,是小人中的小人,不能不杀。”
  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能祸乱国家。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能接受君子的指引,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于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官名,参谋军务,唐代兼管一郡军务)郑铣阳、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做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2.诸葛亮
  【原文】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评:子产谓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译文】
  有人批评诸葛亮制定的法令太严苛,很少赦免罪人。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说过赦免罪人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赦免人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帮助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评:子产对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太过严厉,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处以黥刑,这样就太过严苛了;梁武帝每见有人要被执行死刑就流泪,并释放他们,这样又太过宽容。《论语》有“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的说法,而《春秋》曾讥斥“那些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3.汉光武帝
  【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评: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译文】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的时候,有一次他府中的一个奴仆犯法,军市令祭遵杀了这个人。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主簿陈副规劝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么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我府中的奴仆犯法尚且被他杀了,他肯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评: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自然受到尊重。刘秀正因为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4.孔子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毕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译文】
  孔子有出游时,他的马挣脱了缰绳,啃食路边地里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了起来。子贡前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牲,是丰盛的祭品),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一样。”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西边来,但两地的庄稼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粗人谈论诗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所以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这番话若是从子贡口中说出来,恐怕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相差太远,彼此早已心存距离;然而孔子为什么不先让马夫去要马,而任由子贡前去说服农夫呢?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前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气。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尤,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这样,天下之事怎么还能有成功的希望呢?
  5.胡世宁
  【原文】
  少保胡世宁,为左都御史,掌院事。时当考察,执政请禁私谒。公言:“臣官以察为名。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以察其心之邪正、才之短长。若屏绝士夫,徒按考语,则毁誉失真,而求激扬之,难当矣。”上是其言,不禁。
  评:公孙弘曲学阿世,然犹能开东阁以招贤人。今世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译文】
  明孝宗时,少保胡世宁担任左都御史,负责掌管都核院的事。当时正要考核执政的官员,有人请孝宗下令禁止百官私自拜访都御史。胡少保向孝宗进言说:“为臣的职责是负责考察官员。如
  果不观察一个人的外貌、聆听他的言谈,就无法知道他心地是否正直、才能是否出众。如果禁止御史接触官员,只按照别人的评语来做判断,那么毁誉就失去了真实性。想要适当地激励选拔
  人才,就很难办到了。”孝宗同意他的奏言,于是没有实施该项禁令。
  评:公孙弘从事邪曲不正的学术,又善于阿谀奉承,却能开设东阁,招请贤人。当今之世,光顾着防范奸人却忽略了招揽贤人,所以一旦有事,就会感觉无人可用。
  6.燕昭王
  【原文】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帅也。唯王所择。”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士开路。”

  ……


   序言
前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还有许多他使用过的笔名。 
  冯梦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而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他们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卓绝的艺术成就,写就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璀璨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因为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以在我国文学史上留名。在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冯梦龙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世。这个时期似乎也是当时文人的死亡高峰期,就在这一年前后,有许多文学家,如凌濛初、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阮大钺、王思任、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等,都在战乱中死去。可以说,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就这样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兄长冯梦桂是一个画家,冯梦龙的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高级的生员),曾协助冯梦龙治《春秋》,可惜这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冯梦龙从小喜好读书,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 
  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他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冯梦龙与生活在苏州的茶坊酒楼之中的下层人民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手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就回了家乡。科举之路的挫折,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热爱的文学上,他不只爱写诗文,更爱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尽管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留下了一批不朽的文化珍宝。《智囊》就是其中的一本著作。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其中讲述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辑录了一千多则,是一部反映古人运用智术计谋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奇书。本书中我们撷取了书中一些对现代社会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精华故事,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以启示。


《东方智慧的传承:历代经典与人生启迪》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献。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安身立命。《东方智慧的传承:历代经典与人生启迪》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并生动呈现中华传统思想精髓的宏大工程。本书不求收录面面俱到,但求精选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且具有普适性人生指导意义的经典文本,以文白对照、注释详尽、解读深入的方式,为当代读者构建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 本书的编纂,秉持着“返本开新、启迪后学”的宗旨。我们深知,古籍的晦涩与隔阂,是许多现代人亲近传统文化的一大障碍。因此,本书在选篇上,特别侧重于那些逻辑清晰、论述精辟、贴近生活、富含哲理的篇章。我们避免了过于艰深晦涩、理论性过强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能够直接触及人心、启迪思想、指导实践的智慧结晶。从先秦诸子的思想碰撞,到汉唐盛世的文治武功,再到宋明理学的内省外求,本书试图勾勒出一条中华思想文化的清晰脉络。 内容架构与精选篇章: 本书的内容编排,力求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宏观的思想体系梳理,也有具体的篇章深度解读。我们将内容大致分为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代表了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或一个重要流派,并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文本: 一、 哲学奠基:先秦诸子百家之辩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奠定了思想的基础。本书将精选以下代表性文本: 《论语》精要: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本书将选取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以及关于君子之道、学习方法、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精辟语录。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经典名句至今仍是为人处世的圭臬。我们将对这些语句进行原文、释义、解读,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如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等。 《道德经》探微: 老子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辩证法和对“道”的独特理解,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本书将选取其中关于“道”的本源、无为而治的理念、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至境的描绘。例如,“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并结合现代管理、处事之道,探讨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如何帮助人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庄子》逍遥游: 庄子的思想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风和超脱尘世的洒脱而著称。本书将选取《逍遥游》等篇章中关于“齐物论”、“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及对人生价值、自由精神的探讨。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我们将解读庄子“得意忘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境界,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超越物欲与束缚。 《孙子兵法》谋略: 兵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军事思想早已超越了战场,成为现代管理、竞争、决策的重要理论参考。本书将选取其中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核心原则。我们将不仅解读其军事层面的应用,更侧重于其蕴含的深刻的战略思维、风险控制、情报分析等智慧,揭示其在现代商业竞争、个人职业发展中的普适价值。 二、 伦理建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伦理。 《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倡导“仁者无敌”。本书将选取其关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论述,探讨其对人性善的坚持,以及建立仁爱社会的理想。我们将分析其政治哲学在当今社会治理中的启示,以及其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大学》与《中庸》的修身之道: 这两部篇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身治国理念,以及“中庸”的人生哲学,强调适度、和谐、中正。本书将对这两个篇章进行细致的解读,阐释其内圣外王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如何在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事业发展中贯彻“中庸”之道,达到身心和谐的平衡状态。 三、 历史智慧:史书中的经验与教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史书中的记载,蕴含着无数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史记》选读: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更是塑造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文献。本书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帝王本纪、世家、列传中的片段,如“勾践卧薪尝胆”、“卧薪尝胆”等故事,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将侧重于其中对权力、权术、人性、因果报应的深刻洞察,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经验与教训,让读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 《资治通鉴》智慧: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史料,记录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得失。本书将选取其中关于政治决策、战略运用、人才选拔、危机处理等方面的经典案例。例如,关于秦汉统一的策略,唐朝开国的政治智慧,宋朝的改革与衰落等。我们将提炼出其中对领导者、决策者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总结,揭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性。 四、 文学艺术与人生感悟:诗词歌赋中的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之一,它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唐诗宋词精选: 本书将选取唐诗宋词中那些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远的篇章。例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写实、苏轼的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等。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关于人生际遇、离别愁绪、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叹等主题。在原文、释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其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让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古人的心绪,体悟人生的况味。 五、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宋明理学精要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试图融合佛、道思想,重塑儒家伦理。 朱熹的“理”与“心”: 本书将选取朱熹关于“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的阐述。我们将对其“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侧重于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强调,以及其影响深远的“格物致知”方法论,探讨其如何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自我。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将选取其相关篇章,阐释其强调实践、直觉和内省的哲学观念。我们将着重解读“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以及“致良知”如何成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引导读者在行动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实现价值。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东方智慧的传承:历代经典与人生启迪》一书,在编纂过程中,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色: 1. 文白对照,便于阅读: 每篇精选的经典原文,都附有准确的白话文翻译,力求在忠实原文意境的基础上,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2. 注释详尽,释义深入: 对于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都提供详细的注释。同时,对经典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挖掘其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 3. 解读贴近,启迪人生: 本书的解读,不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紧密结合当代人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困惑。力求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指导现代人为人处世、事业发展、心灵成长的现实力量。 4. 视野宏阔,脉络清晰: 本书的选篇,力求涵盖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展现中华智慧的丰富性与传承性。通过对不同思想的对比和融合,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系统而清晰的中华文化认知框架。 5. 回归经典,重塑价值: 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回归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智慧,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书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我们希望通过《东方智慧的传承:历代经典与人生启迪》,让更多人能够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活出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它将是学子研习国学、文人感悟经典、普通读者寻求人生启迪的理想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因为古文的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的“文白对照”模式,是其最大的亮点。它不仅仅是将原文和译文并列,更是在译文中融入了对原文深层含义的解读,以及对一些生僻字词、典故的解释。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境,又能体会到白话文的流畅。书中所收录的“智囊”内容,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涵盖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论语》中那些关于君子之道、仁爱之德的解读,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够引导我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书中的译文也十分考究,语言平实却不失文采,既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甚至会一边读着白话文,一边时不时地对照原文,感受古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这种体验非常奇妙。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精美,书页触感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国学经典的学习资料,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它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深度对话。我之前也尝试过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但往往因为对古文的隔阂而半途而废。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它收录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原文+译文”,而是在翻译中融入了对原文语境、情感和深层含义的解读。我常常会对照着原文,再看白话文的解释,一边是古朴的文字,一边是通俗易懂的语言,这种碰撞让我对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智囊”的诠释也非常到位,它并非收录一些杂乱的俗语,而是精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能够指导实践的智慧。我读《孙子兵法》时,虽然原文晦涩,但配合白话文的解读,其战略思想跃然纸上,让我看到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古代军事大家。读《菜根谭》时,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箴言,在白话文的诠释下,更显得生动而富有哲理,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活”的国学。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够融入我们日常思考和实践的智慧源泉。我常常在遇到困惑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一些启发。它的语言流畅自然,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的编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在选材、翻译和注释上都力求做到最好,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真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读物。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但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的“文白对照”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一种理解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桥梁。当我阅读原文时,偶尔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眼或者晦涩的句子,这时只需目光移至旁边的白话文解释,便能立刻豁然开朗。这种即时的反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效率。而且,书中所选的“智囊”内容,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有着精妙阐述的篇章。比如,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那些关于克制欲望、培养德行的论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的翻译风格也非常出色,既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又做到了通俗易懂,没有丝毫的生硬感。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交流,他用最精炼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装帧设计上也十分用心,厚实的书页,精美的排版,都给人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常备书,随时翻阅,随时汲取智慧。

评分

最近翻开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颇感兴趣,奈何古文功底实在有限,很多经典只能望文兴叹。这本书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它精选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比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等,而且最关键的是,它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白话文翻译。这下好了,我既能品味原文的韵味,又能通过白话文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且,它并非生硬地将原文和译文并列,而是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随时对照,互相印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难懂词汇和典故的解释,非常到位,让我豁然开朗。之前看一些古籍,常常因为一个词卡住,或者需要翻阅厚厚的工具书,效率实在不高。这本书就不同了,它的注释非常人性化,直接点出关键,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本“智囊”,书中收录的内容确实也充满了智慧。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我发现,书中的很多道理,穿越千年依然适用,甚至在现代社会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如何认识自我等等,都能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质优良,排版疏朗,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和亲切感,让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和品味。总而言之,对于所有渴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古人智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沉浸在《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白对照智囊》这本书中,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之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苦于古文基础薄弱,许多经典作品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可谓是我的福音。它精选了中华国学中的精华篇章,并辅以贴切的白话文翻译,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智囊”的定位,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鸡汤段子,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历久弥新的哲学思想、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我读《道德经》时,书中对“道”的阐释,通过白话文的解读,让我体会到了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含义。读《韩非子》时,那些关于权谋和治国的论述,在对照白话文之后,也变得清晰易懂,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们的智慧和考量。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和译文分割开来,而是通过巧妙的排版和注释,让读者在阅读原文时,能够随时理解其意涵,而在阅读译文时,又能回溯原文,体会其韵味。这种“文白对照”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理解这些宝贵的国学经典。书中的一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关于如何看待得失、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身局限等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物美价廉 值得购买 赞一个

评分

评分

买了好几本同类型的书

评分

物美价廉 值得购买 赞一个

评分

真的很小

评分

评分

物美价廉 值得购买 赞一个

评分

买了好几本同类型的书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