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哲学史
定价:10.00元
作者:(美)杜威,杨玉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200077704
字数: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00kg
编辑推荐
杜威是20世纪美国*的哲学家之一,曾于20世纪“五四”时期应邀来华讲学两年零两个月有余,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访华期间,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作“哲学史”系列讲座,《哲学史》即是讲座中文译稿结集出版的一个小册子。
与其他西方学者的哲学史著作相比,杜威的《哲学史》确有其自身特色,主要表现为,作为实用主义者,杜威有他自己的清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内容提要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实用主义哲学学派创立者之一。
五四时期,杜威曾应胡适等人邀请来华讲学。讲学期间,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作“哲学史”系列讲座,《哲学史》即讲座中文译稿结集出版的一个小册子。《哲学史》共讲述十次,主要内容为古代希腊哲学。
目录
作者介绍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实用主义哲学学派创立者之一。杜威主要著作有《经验和自然》、《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学校与社会》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买很多历史类的书籍都是冲着译者的名头去的,特别是像杜威和杨玉成这样的名字组合,让我对翻译的质量有很高的期待。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尤其面对哲学这种高度抽象和精确的学科,译者的功力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真正触及原著的精髓。我比较关注的是术语的统一性和流畅性。哲学史上的核心概念,比如“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在不同的语境下,译者如何拿捏其精确的含义,同时又保证整段文字读起来不至于生涩难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忠实于原著的严谨性,又符合当代中文阅读习惯的优雅表达。如果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被精准翻译、让人拍案叫绝的段落,那阅读的体验就会提升好几个档次。期待它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那些伟大思想家们构建的思想迷宫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用晦涩的中文硬生生地把人挡在门外。
评分这本厚重的《哲学史》初捧在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心生敬畏。我一直对西方思想的源流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从古希腊的理性光辉到近代思辨的跌宕起伏,那些名字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回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古典,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翻开目录时,就被那种宏大的结构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哲学家及其观点,更像是在勾勒一条思想的河流,从源头娓娓道来,清晰地标示出每一条支流汇入主干的时间点和方向。我尤其期待它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梳理,那段历史往往被简化处理,而这部作品如果能深入挖掘其中复杂的经院辩论,那价值可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
评分从排版和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这本书的实体感也让人很在意。我不太喜欢那种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太薄纸张的书籍,那样翻页时总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弄坏了书页,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做笔记和标记重点的时候。我希望纸张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能经得起反复的翻阅和墨水的渗透。此外,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设置,直接影响了长时间阅读时的眼睛疲劳程度。如果字体选择得当,留白适中,那么即使面对上千页的篇幅,也能保持阅读的愉悦感。哲学需要沉静的心境,而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恰恰是能否沉静下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我期待它在美学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我的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对知识的郑重对待,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作为一个自学者,我对参考资料的丰富程度非常看重。如果《哲学史》只是一个精简的概述,可能很快就会被我翻完,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模糊。我期待的是那种可以在我进一步研究时继续引用的工具书的价值。这意味着它应该包含大量的注释、索引,甚至是对原著关键段落的引用和比对。比如,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时,它能否提供足够多的脚注来解释其复杂的术语,或者在讨论某个学派的兴衰时,能够列出几本进阶阅读的书目?这种“可延伸性”对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书架上那种可以随时翻开、查阅到具体细节的“活字典”,而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流水账,那么它的价值无疑会被放大数倍。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个稳固的立足点,让我未来能跳得更高、看得更远。
评分我常常觉得,读哲学史就像在跟几千年来最聪明的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视角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人物生平的介绍和观点的堆砌上,那就太可惜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叙述方式。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阐述,为什么笛卡尔会产生“我思故我在”的论断?这种怀疑论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当康德提出“三大批判”时,他试图解决的是哪个时代最迫切的哲学困境?这种深挖内在逻辑的挖掘,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来得更令人信服。一本优秀的哲学史著作,应该像一个高明的历史学家,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这本书能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哲学思想的内在驱动力和时代张力,那我愿意花很长时间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处论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