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哲學史
定價:10.00元
作者:(美)杜威,楊玉成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200077704
字數:
頁碼: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100kg
編輯推薦
杜威是20世紀美國*的哲學傢之一,曾於20世紀“五四”時期應邀來華講學兩年零兩個月有餘,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訪華期間,杜威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曾作“哲學史”係列講座,《哲學史》即是講座中文譯稿結集齣版的一個小冊子。
與其他西方學者的哲學史著作相比,杜威的《哲學史》確有其自身特色,主要錶現為,作為實用主義者,杜威有他自己的清晰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
內容提要
杜威,美國哲學傢、心理學傢和教育傢,被譽為實用主義哲學學派創立者之一。
五四時期,杜威曾應鬍適等人邀請來華講學。講學期間,杜威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曾作“哲學史”係列講座,《哲學史》即講座中文譯稿結集齣版的一個小冊子。《哲學史》共講述十次,主要內容為古代希臘哲學。
目錄
作者介紹
美國哲學傢、心理學傢和教育傢,被譽為實用主義哲學學派創立者之一。杜威主要著作有《經驗和自然》、《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學校與社會》等。
文摘
序言
我常常覺得,讀哲學史就像在跟幾韆年來最聰明的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視角如果僅僅停留在對人物生平的介紹和觀點的堆砌上,那就太可惜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問題導嚮”的敘述方式。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闡述,為什麼笛卡爾會産生“我思故我在”的論斷?這種懷疑論的根源是什麼?或者說,當康德提齣“三大批判”時,他試圖解決的是哪個時代最迫切的哲學睏境?這種深挖內在邏輯的挖掘,遠比單純的知識點羅列來得更令人信服。一本優秀的哲學史著作,應該像一個高明的曆史學傢,不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帶來瞭什麼後果”。如果這本書能在宏觀的曆史背景下,精準地捕捉到哲學思想的內在驅動力和時代張力,那我願意花很長時間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處論證。
評分說實話,我買很多曆史類的書籍都是衝著譯者的名頭去的,特彆是像杜威和楊玉成這樣的名字組閤,讓我對翻譯的質量有很高的期待。翻譯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尤其麵對哲學這種高度抽象和精確的學科,譯者的功力直接決定瞭讀者能否真正觸及原著的精髓。我比較關注的是術語的統一性和流暢性。哲學史上的核心概念,比如“本體論”、“認識論”、“目的論”,在不同的語境下,譯者如何拿捏其精確的含義,同時又保證整段文字讀起來不至於生澀難懂,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忠實於原著的嚴謹性,又符閤當代中文閱讀習慣的優雅錶達。如果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被精準翻譯、讓人拍案叫絕的段落,那閱讀的體驗就會提升好幾個檔次。期待它能像一麵清晰的鏡子,映照齣那些偉大思想傢們構建的思想迷宮的每一個角落,而不是用晦澀的中文硬生生地把人擋在門外。
評分從排版和閱讀的舒適度來看,這本書的實體感也讓人很在意。我不太喜歡那種為瞭節省成本而使用太薄紙張的書籍,那樣翻頁時總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生怕弄壞瞭書頁,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做筆記和標記重點的時候。我希望紙張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能經得起反復的翻閱和墨水的滲透。此外,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設置,直接影響瞭長時間閱讀時的眼睛疲勞程度。如果字體選擇得當,留白適中,那麼即使麵對上韆頁的篇幅,也能保持閱讀的愉悅感。哲學需要沉靜的心境,而閱讀體驗的舒適度恰恰是能否沉靜下來的一個重要前提。我期待它在美學和實用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我的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對知識的鄭重對待,而不是一種負擔。
評分作為一個自學者,我對參考資料的豐富程度非常看重。如果《哲學史》隻是一個精簡的概述,可能很快就會被我翻完,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模糊。我期待的是那種可以在我進一步研究時繼續引用的工具書的價值。這意味著它應該包含大量的注釋、索引,甚至是對原著關鍵段落的引用和比對。比如,在討論黑格爾的辯證法時,它能否提供足夠多的腳注來解釋其復雜的術語,或者在討論某個學派的興衰時,能夠列齣幾本進階閱讀的書目?這種“可延伸性”對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至關重要。如果這本書能成為我書架上那種可以隨時翻開、查閱到具體細節的“活字典”,而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流水賬,那麼它的價值無疑會被放大數倍。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個穩固的立足點,讓我未來能跳得更高、看得更遠。
評分這本厚重的《哲學史》初捧在手,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量心生敬畏。我一直對西方思想的源流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從古希臘的理性光輝到近代思辨的跌宕起伏,那些名字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康德,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迴響。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古典,米黃色的紙張帶著一種時間的沉澱感,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翻開目錄時,就被那種宏大的結構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哲學傢及其觀點,更像是在勾勒一條思想的河流,從源頭娓娓道來,清晰地標示齣每一條支流匯入主乾的時間點和方嚮。我尤其期待它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梳理,那段曆史往往被簡化處理,而這部作品如果能深入挖掘其中復雜的經院辯論,那價值可就非同一般瞭。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清那些錯綜復雜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