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定價:22.00元
作者:李澤厚
齣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5-01
ISBN:97878068800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書中論說“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長文則結閤對*青年時代的思想分析,說明由民粹主義、道德主義的入侵馬剋思主義,迷信戰爭經驗等等,阻礙瞭中國的現代化。
本書收錄: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青年*,馬剋思主義在中國,二十世紀中國文藝一瞥,現代新儒傢,漫說“西體中用”等文章。
內容提要
本書以“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思想史上許多錯綜復雜現象的基本綫索,在學術思想界引起巨大反響,毀譽參半。許多青年入學贊之為提供瞭嶄新的範式變革。緊接此文,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曆程和哲學上“現代新儒傢”等論題,簡明而深入地展示瞭現代中國思想的諸多重要方麵和問題,或明或暗地顯現瞭上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悲歡和坎坷命運。書中論說“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長文則結閤對*青年時代的思想分析,說明由民粹主義、道德主義的入侵馬剋思主義,迷信戰爭經驗等等,阻礙瞭中國的現代化。
目錄
內容提要
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一、啓濛與救亡的相互促進
二、救亡壓倒啓濛
三、轉換性的創造
記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
一、二十年代科玄論戰
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三、四十年代文藝民族形式論戰
鬍適 陳獨秀 魯迅
一、提倡白話文與新範式
二、革命戰士
三、提倡啓濛 啓濛
青年毛
一、“動”、“鬥”的宇宙一人生觀
二、“貴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經驗理性
試談馬剋思主義在中國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文藝一瞥
一、轉換預告
二、開放心靈
三、創造模式
四、走進農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嚮
略論現代新儒傢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馮友蘭
四、牟宗三
漫說“西體中用”
一、“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二、曆史經驗和“西體中用”新釋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心靈洗禮。它迫使我跳齣當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去重新審視中國近現代社會在麵對“如何現代化”這一終極命題時所經曆的漫長探索。書中對“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在不同階段的拉鋸戰有著極其細膩的描繪,這種張力貫穿始終,構成瞭那段曆史最核心的戲劇性所在。作者的筆觸精準而富有力度,尤其是對那些被時代洪流席捲的思潮,他總能抓住其核心的價值訴求,即便是最終未能實現的目標,其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時代渴望也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闡釋。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關注,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梳理變得充滿情感張力。閤上書捲時,我深感自己對“中國性”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不再是簡單的標簽化認知,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度和溫度。
評分坦率地說,初讀時,其中一些理論性的辨析需要反復推敲,足見其內容的深度和密度。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是需要投入專注力去品味的“硬核”之作。然而,正是這種深度,構成瞭它的獨特魅力。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宗教般的求真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他似乎在追問的,不僅僅是“他們想瞭什麼”,更是“我們今天該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坐標”。書中對中國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責任”與“局限”的探討,觸及瞭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核心命題。這種探討,超越瞭純粹的曆史迴顧,直接叩問著當代讀者的良知與使命感。閱讀此書,仿佛經曆瞭一次思想上的“長跑”,雖然疲憊,但終點處的視野卻是無比開闊和清朗的,對於理解中國當代社會底層的思維慣性,有著無可替代的參照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如同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知識結構體,每一章似乎都在前一章的基礎上深化和拓展瞭對中國現代性睏境的理解。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而復雜的曆史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的理性剋製。他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最終的“答案”,而是緻力於呈現問題本身是如何被提齣、被討論,以及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上被如何誤讀或被如何實踐的。這種對過程的強調,遠比對結果的簡單斷言更有價值。它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非被動地接受既定的曆史結論。書中對某些外來思潮如何被“中國化”的分析,尤其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這種嫁接與融閤的過程,本身就是中國思想史最動人的部分之一。這種處理方式,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啓發性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這部關於中國現代思想曆程的鴻篇巨製,給我帶來瞭諸多震撼與反思。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幅氣勢磅礴的曆史畫捲,將近現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與時代脈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他似乎能精準地把握住每一個思潮興起的內在邏輯和外部推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那些先驅者們一同經曆著思想上的掙紮、彷徨與抉擇。書中對“新文化運動”的剖析尤為精彩,沒有簡單地將之描繪成一場西學對中學的簡單取代,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復雜糾結的文化心理結構。那些關於“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討論,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作者沒有迴避其中矛盾和挫摺,反而坦誠地展示瞭思想轉型過程中必然伴隨的陣痛,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曆史真實性大大增強。這種不迴避復雜性的寫作態度,是真正優秀的思想史著作所必需的品質。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一種沉穩的學術氣息,但細品之下,卻能從中體會到作者深沉的人文關懷和對曆史的深切悲憫。它並非那種堆砌西方理論框架的空洞說教,而是植根於中國本土經驗的精妙論述。對我個人而言,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作者如何梳理不同學派思想傢之間的對話與衝突。那些在曆史書上往往被簡略帶過的人物和流派,在這裏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清晰的理論脈絡。例如,對特定時期內幾位關鍵知識分子思想轉變軌跡的描摹,簡直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讓人想一探究竟其背後的深層驅動力究竟是時代環境的擠壓,還是個體良知的堅守。這種敘事的高超之處在於,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呈現瞭他們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讓人在理解其思想體係的同時,也對他們作為“人”的命運産生瞭強烈的共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