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这样把孩子送进耶鲁大学
定价:19.80元
作者:杨玉芬,黎强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033542
字数: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国家长学校强力推荐,哈佛和耶鲁为何同时选择了她,双博士父母的家教方法值得您学习借鉴。
家教类图书市场占有率全国的中国妇女出版社,倾情奉献2007年度成功父母必读书。
Ievaluating candidates for admissioto Yale College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seeks to identify students whose academic achievements diverse talents and strength of character will make them feel at home ithis remarkable munity.We look forward to your being a viral contributor to the universitys life and mission.——摘自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
用心、用脑、用爱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终于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黎蒙父母的教育经验值得广大家长效仿。——家计教育专家 卢勤
家庭是孩子的课堂,黎蒙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无疑得益于父母在她人生初几年的精心培育。——华东交大母亲研究所所长,《发现母亲》的作者 王东华教授
父亲黎强,42岁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母亲杨玉芬,44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黎蒙,18岁同时获得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顺利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积极进取的父母成就乐观向上的孩子。家庭的智力气氛决定着孩子的爱好和智力走向。一切成功教育的秘密都存在于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更不是父母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品格与素养。
目录
章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1.尽量和孩子在一起
2.夫妇两的角色
3.多鼓励,少批评
4.学会倾听
5.我们是好朋友
6.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7.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8.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二章 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1.从胆小爱器到落落大方
2.勇敢的小女孩
3.建立规则意识
4.培养进取意识
5.当孩子说假话的时候
6.让孩子学会道歉
7.谦虚使人进步
8.学会关心别人
9.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10.节俭是一种美德
11.如何面对挫折
第三章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四章 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
第五章 准备上大学
第六章 清零,重新开始
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杨玉芬,1962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1985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工作;200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黎强,1962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1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作。
文摘
序言
章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1.尽量和孩子在一起
2.夫妇两的角色
3.多鼓励,少批评
4.学会倾听
5.我们是好朋友
6.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7.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8.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二章 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1.从胆小爱器到落落大方
2.勇敢的小女孩
3.建立规则意识
4.培养进取意识
5.当孩子说假话的时候
6.让孩子学会道歉
7.谦虚使人进步
8.学会关心别人
9.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10.节俭是一种美德
11.如何面对挫折
第三章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四章 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
第五章 准备上大学
第六章 清零,重新开始
后记
参考书目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了极其微小、可执行的步骤,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支撑体系。书中对“标准化考试的解构与重构”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没有盲目推崇标准化成绩,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彻底理解和征服的“系统漏洞”。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不同考试的出题偏好、评分逻辑,并围绕这些逻辑进行高效的训练,而不是进行无效的重复劳动。这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务实态度,体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观。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策略的运用,是理解规则并利用规则来达成目标。这种对既定体系的透彻分析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的体现,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认知构建过程,以一种极其详尽且不加粉饰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功力与周密布局。
评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资源整合”和“人脉构建”的论述,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是多么关键。作者并未回避社会资本在升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精心策划和投入的长期项目。从早期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夏令营,到如何有效利用校友网络获取内部推荐信息,每一步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战略眼光。这些描述远超出了普通家长能接触到的信息范畴,它们揭示了精英阶层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知识的传递如何超越了课堂的四壁。读完这些章节,我感到自己好像获得了一份秘密的“地图”,虽然我可能没有相同的资源去复刻他们的路径,但至少了解了通往那座“山顶”需要哪些工具和导航系统,这对于我重新审视我们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奇特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究竟“我们这样”具体指的是哪一种“方法”能抵达“耶鲁大学”这样的殿堂。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手把手的应试指南,倒更像是一部深度记录了某个家庭或群体在教育子女攀登名校阶梯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策略部署的纪实文学。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时间管理”和“兴趣发掘”的部分,作者描述了孩子在面对繁重课业和多元化课外活动时,如何被引导去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日程表,那种精细到小时的规划,读起来令人既佩服又感到一丝喘不过气。更令人深思的是,书中对“挫折教育”的阐述,他们是如何将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和低谷,转化为下一次冲击的动力源泉,这其中的心理调适艺术,远比单纯的刷题技巧来得宝贵和难以复制。我从中看到的,是一种近乎军事化管理下的教育哲学,其核心在于对“目标”的绝对专注以及对“过程”的极致优化,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角,挑战了许多人对精英教育的固有认知,让我们得以窥见光环背后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投入与取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侵略性,它不试图温和地劝导你,而是直接用事实和成果来“压倒”你的疑虑。这种直击核心的叙事方式,反而激发了我作为读者的斗志。我关注到其中关于“学术自信心塑造”的独特手法,这部分内容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通过无休止的夸奖来建立虚假的自信,而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刚好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果子”,让孩子在一次次挑战成功中,积累下对自身能力的真实确信。这种“在安全范围内最大化暴露风险”的策略,堪称一门艺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信不是被告知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被认可的努力堆砌起来的体验感。这种对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方式,比单纯的外部奖励机制要高明得多,它指向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能自我驱动、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个体,而非仅仅是一个考试机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家庭剧,让人一口气读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孩子与家长之间“权力动态”的演变时所展现出的微妙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灌输,而是在漫长的教育拉锯战中,双方如何相互适应、妥协,甚至达成一种“共谋”状态,共同朝着那个宏大的目标迈进。那些关于亲子间深入的、坦诚的对话片段,那些关于如何在公开场合维护孩子自尊心但私下里坚持原则的矛盾时刻,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顶尖教育的背后,是家庭结构一次深刻的重塑,父母不得不成为孩子最严苛的导师、最坚定的后盾,以及最无情的“进度监督员”。这种对家庭内部微妙平衡的描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否真的建立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之上,还是为了一个光鲜的标签而牺牲了日常的温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