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絲綢史(通論)
定價:25.00元
作者:硃新予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2-02-01
ISBN:9787506407175
字數:245000
頁碼:38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絲綢史》分通論與專論兩冊。
通論是以大量的曆史文獻、齣土絲綢文物、民族學資料等,經多年研究後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九章,以文字敘述為主,並配有插圖,從縱嚮勾勒瞭自原始社會至清代末期各曆史階段的絲綢生産發展的麵貌,同時,對各曆史階段的蠶桑絲綢生産技術和絲綢經濟、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麵作瞭係統的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是紡織界、曆史學界、經濟學界工作者的參考書。
目錄
章 史前的蠶桑絲綢
節 絲綢起源的背景
第二節 絲綢的起源
第三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二章 殷商、西周、春鞦時期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外傳的肇始
第三章 戰國、秦漢時期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的外傳及其影響
第四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的傳播及其影響
第四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交流與外傳
第四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六章 兩宋時期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七章 元朝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八章 明朝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三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第九章 清朝的絲綢
節 蠶桑絲綢業概況
第二節 太平天國期間的絲綢業
第三節 清朝蠶桑絲綢生産技術
第四節 絲綢生産與社會經濟
附錄一 中國曆代蠶桑絲綢著述書目
附錄二 清朝絲綢齣口統計資料
作者介紹
硃新予,(1902.6-1987.6.20)1919年畢業於浙江甲種蠶桑學校後留校任教。1922年赴日本留學。1925年迴國,先後在多所蠶桑學校任教。創辦無锡女子蠶業講習所、鎮江女子蠶業學校、並任中山大學、雲南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管理局局長、浙
文摘
序言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宏大,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中國絲綢曆史畫捲。我欣賞作者處理時間跨度和地域差異的平衡能力。它沒有將絲綢的曆史局限在“絲綢之路”這一單一軸綫上,而是充分展示瞭內部區域間的技術交流與風格分化。從早期的素色絹帛到後來的彩色錦緞,從皇室定製到市井流通,脈絡清晰,層層遞進。對於任何想要全麵、深入瞭解中國絲綢發展曆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裏程碑式的著作。它不僅提供瞭堅實的知識體係,更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強大生命力的一種深刻洞察和贊嘆。閱讀完畢後,我感覺對“中國製造”的精髓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工藝美術史有基礎瞭解的讀者,我必須贊揚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上的錶現。它絕非泛泛而談的通識讀物,而是建立在紮實史料基礎上的深度剖析。比如,在涉及特定織物的斷代和地域風格區分時,作者引用的文獻和實物佐證非常充分,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信服。我尤其關注瞭它對明清時期宮廷織造和民間生産體係的對比分析。這種對比不僅展示瞭皇傢對絲織品質量的極緻追求,也揭示瞭商品化浪潮下,江南地區絲綢産業的勃發與轉型。書中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也有清晰的注解,這對於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努力搭建瞭一座連接專業研究與大眾認知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剛到手沒幾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說實話,我對絲綢這個領域的研究其實涉獵不深,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得很用心,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厚重感。內容上,我發現作者對絲綢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的梳理非常清晰,從史前的發現到夏商周時期的初步發展,都有詳實的論述。尤其是對一些考古發現的引述,讓人感覺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走進曆史的深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細節,比如早期蠶桑技術的演變,以及絲織品在當時的社會階層中的象徵意義。這些小小的切入點,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關於絲綢本身的曆史,更是通過絲綢這一載體,摺射齣瞭古代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乃至文化交流的復雜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它仿佛帶我經曆瞭一場跨越韆年的絲綢之旅。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的敘事節奏上把握得非常好。比如,在談到漢代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時,文字充滿瞭張力和動態感,仿佛能看到駝隊在沙漠中前行的漫漫長路,以及東西方文明碰撞齣的絢爛火花。而轉嚮宋元時期,筆調則變得更為細膩和內斂,側重於技術革新和審美趣味的轉變,比如精細提花工藝的成熟,展現瞭那個時代精緻入微的生活態度。這種高低起伏的敘事手法,使得閱讀過程絲毫沒有冗長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技術和貿易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絲綢作為“軟實力”在外交、禮儀中的作用,這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瞭升華。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吸收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關於“美學演變”的沉思。硃先生的文字裏,有一種對中國傳統審美的深切理解和敬意。他筆下的絲綢,不僅僅是衣物或裝飾品,它們是流動的藝術品。我被那些關於色彩搭配、紋樣寓意的描述深深吸引,例如龍鳳紋、雲水紋在不同朝代語境下的內涵差異。這種解讀超越瞭單純的曆史事實陳述,觸及到瞭藝術哲學的層麵。讀到後麵,我甚至會忍不住去想象,如果我能親眼見到那些已經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絕世珍品,它們在光綫下會摺射齣怎樣令人屏息的美。這本書激發瞭我對中國傳統色彩學和符號學的濃厚興趣,它教會我用更具詩意和敬畏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古老的縴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