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曾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也还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当地的宗教有助于促成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有助于成就一段内容丰富的实地之旅。
◎ 呈现精华:着重描述世界主要宗教基本的内容,介绍其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
◎ 内容明晰:以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使用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以确保明晰性。
◎ 多面展现:除了阐述各个宗教的信仰体系,也描绘了信仰在多个方面的表达,如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典和音乐。
◎ 强调体验:以作者在世界各地宗教现场的游历为例,强调体验在学习宗教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
◎兼顾学术和尊重: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书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游历验为线索,以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由原始宗教开始,依次介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与锡克教、道教与儒教、神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话题涉及历史、文化、性别议题、建筑、艺术、风俗、仪式等,视角广阔、层次丰富、分析精准。
著者简介
迈克尔·莫洛伊(Michael Molloy)
美国宗教研究学者,现居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出生于宗教家庭,先后在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和夏威夷大学研习犹太教、基督教文学,以及印度教与佛教的神秘主义,取得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家庭的熏陶、自身对宗教的浓厚兴趣驱使他游历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他在此基础上著成本书。
译者简介
张仕颖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宗教哲学、宗教学和基督教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出版专著和译著各一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第一章 理解宗教 1
第二章 原始宗教 31
第三章 印度教 71
第四章 佛 教 117
第五章 耆那教和锡克教 171
第六章 道教和儒教 193
第七章 神道教 235
第八章 犹太教 259
第九章 基督教 311
第十章 伊斯兰教 385
第十一章 其他宗教 449
第十二章 现代研究 483
这本书的引述和参考资料的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看得出作者在背后的研究投入是海量的,这让整部作品的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张力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比较宗教学视角,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例如,它对东方神秘主义在西方思潮中的“消费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指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许多深邃的灵性追求被简化成了可以随时购买和舍弃的“时尚配饰”,这种洞察力非常尖锐和及时。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接,发现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解释框架。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克制的,没有夸张的词汇堆砌,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分析之上,这种严谨性让它区别于市面上那些肤浅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它提供的是一把理解世界的锋利工具,而不是廉价的安慰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本来只是好奇这个标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没想到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竟然如此清晰又充满引导性。比如它对“边缘化信仰的复兴”这一块的探讨,简直是点睛之笔,完全没有流于表面地去批判或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下,人们精神需求是如何转向那些被主流忽视的角落。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宏观的哲学思辨,又不乏生动的田野调查细节,像是带你穿梭于古老的圣地,又让你坐到当代信徒的身边,感受他们的挣扎与皈依。尤其是关于仪式性行为在去魅化世界中的意义重构那部分,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理性统治一切时,我们如何安放灵魂的“非理性”渴求?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行文流畅又不失精准,阅读体验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非虚构作品中最为愉悦的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精神世界构建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但这本书在梳理特定历史时期宗教运动的演变时,那种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阐释能力,真的让人信服。它没有沉溺于对古代神话的浪漫化描绘,而是将宗教视为一种嵌入社会肌理的权力结构和生活方式来考察,这一点深得我心。特别是对信仰群体内部权力动态变化的描述,细致入微,揭示了“神圣”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世俗的竞争与妥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意思,它不是按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将不同的维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切片组合起来,让你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同一个现象。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去思考“意义”是如何被集体建构和维护的,以及当这些建构瓦解时,个体将何去何从。阅读体验如同在迷宫中行走,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让人不忍释卷,总想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怎样的风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论点着实挑战了我过去对“信仰”的刻板印象,它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更像是一个耐心且富有洞察力的向导,领着读者走入一片迷雾重重的精神丛林。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感,比如在论及全球化对本土宗教实践的冲击时,它没有简单地贴上“消亡”或“复兴”的标签,而是细致地描摹了文化基因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发生奇妙的“嫁接”与“变异”。读到关于青年一代如何利用数字媒介重塑社群连接那一段时,我简直感觉自己被“击中”了——我们总以为科技在削弱连接,但这本书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精神认同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行自我传播和重组。行文的逻辑链条非常紧密,从历史脉络的梳理到未来趋势的预判,层层递进,让你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张更复杂、更动态的人类精神版图。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你调动全部的思考能量,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震撼和自我认知的更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未来宗教图景的展望部分,它跳出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提出了一个更加流动和混合的信仰生态系统的概念。作者似乎在暗示,未来的精神生活可能不会再被单一的、组织化的宗教所主导,而会是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加“DIY”的灵性拼贴。我特别喜欢它探讨“虚拟在场”如何影响传统朝圣体验的论述,这在当下这个元宇宙概念兴起的时代,显得尤为具有先见之明。它不是简单地评论技术的好坏,而是分析了“临在感”(Presence)这一核心宗教体验,在媒介转换后所发生质变。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常常以设问句结束一个段落,像是在对读者耳语,邀请你加入这场深刻的思考。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的社区活动、艺术表达,甚至政治运动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码”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