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本书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J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关联推荐
相关推荐阅读: 《 熊秉元教授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GJ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ZM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成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在《解释的工具》中,熊秉元重点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本书中,作者继续用那支带有魔力的笔,或用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解释经济学原理,或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到伦常关系,大到国家政治,经由作者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阐述,使我们在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
目录
推荐序 茅于轼 自序 何处是起点? DY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 DY章 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对铜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谁懂谁的心? 第二篇 社会关系有“价签” 第六章 这种孩子,不养也罢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观 第三篇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对话 第九章 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推荐序 茅于轼
自序 何处是起点?
DY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
DY章 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对铜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谁懂谁的心?
第二篇 社会关系有“价签”
第六章 这种孩子,不养也罢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观
第三篇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对话
第九章 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第十章 真理和圣人
第十一章 到民主之路
第四篇 当法学遇上经济学
第十二章 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
第十三章 司法有价吗?
第十四章 司法女神的举止
第五篇 “WN钥匙”怎么用?
第十五章 以管窥天?
第十六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处不经济
照我的形象造神
情人眼中出西施
洪氏法则
稻草人
传统智慧的智慧
制度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回归基本面
做事情的方法
价值的寄居处
比聪明
到繁荣之路
跨越自然形成的秩序
樱桃树的故事
樱桃是柠檬吗?
诚实的价值
给同学的一封信
无所不在的竞租
问情是何物
疏离的眷恋
内敛的浪漫
资本论
价值的凝结
量变和质变之间
当小朋友不回家吃晚饭时
一条裤子的启示
人类往何处去?
“市场机能”和“政治过程”的ABC
大家都站着———之一
大家都站着———之二
圣人满SJ?
赢家和输家
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为真理而战
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基础
到民主之路
民主的精髓
有关“公民投票”的“公民投票”
金手指的故事
智慧的火花
令人伤心和伤神的难题
多少柔情多少泪
“买路钱”的联想
先见之明的从容
后见之明的SC
“先见之明”或是“后见之明”
智慧的结晶
Z高指导原则
天平的机械原理
其情(不)可悯?
远庖厨之后
相对的好坏
A—A1———之一
A—A1———之二
科学之钥和心中之尺
一以贯之的道
分别心
经济学无用论?
我是体育老师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 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1 和 t2;t1 先出现,然后是 t2。当我站在 t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Z好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2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J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1)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J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 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1 和 t2;t1 先出现,然后是 t2。当我站在 t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Z好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2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J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1)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J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难怪老妈爱孙情深。家里五个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两位老人家威胁利诱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偿抱孙之乐,当然欢喜异常。小鬼用色笔把墙壁涂得一塌糊涂,说是有艺术细胞;把地板上的东西拣起来往嘴里送,说是有冒险精神;我坐在地上看报纸,他走过来一掌把我的眼镜扯掉,说是动作灵活而且有个性……反正,孙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赞叹夸耀的材料。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不只老爸老妈如此,学生家长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内人怀孕待产时,我走在街上,看到的尽是怀孕大肚子的妇女,心里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产妇?孩子生下来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见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个孕妇了。
下次教经济学谈到“人性自利”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把这些例子拿出来讲一讲!
在我教过的课程里,往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这两个概念。曾经有一位YX军官,在课堂上很JQ地背了很长一段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然后,他质疑:林觉民为了救国救民、为了革命献出生命,难道他是“自利”的吗?
我的解释很简单,林觉民刚新婚不久,娇妻才怀孕;他愿意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竟然置家小于不顾!所以,虽然每个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但人都是选择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着枪指着你的头说:“要钱还是要命?”你还是可以做某种选择,虽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择。
我可以补充一下:那位YX军官,原先对经济学JD排斥,经过一个学期的脑力激荡,后来不只接受经济学,而且深得其中真谛(要不然不会是“YX军官”),变成经济学的卫道者和传教士。
关于人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刻画。
洪氏法则
因为“历史”发生时,亲身参与或目睹的人往往不自觉(掉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在哪里?),所以后人记下的历史和真正发生的事经常有段距离,史实反而湮没不彰。因此,斯蒂格勒(G.Stigler)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除了得到诺贝尔奖,还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正名。现在,科斯定理已经是经济学里ZZM的定理,斯蒂格勒当然功不可没。同样的,这是一篇关于经济(思想)史的文章,希望也能有正本清源、确认史实的作用。
因为有关史实,所以人、事、时、地、物都明确可查:1998年11月19日下午6点多,我和几位朋友在台北市安和路的“五颗星”啤酒屋小聚。除了几位经济学者,还有《经济日报》的总编辑颜光佑。光佑的事迹虽然和洪氏法则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也值得小记一笔。光佑身高不过1米6,体型不特别魁梧,但是在大学时代,光佑是台大足球校队里WY的本地生,其余全都是侨生。而且,光佑大学读的是政治系,却能经过多年历练,当上经济专业性报纸的总编辑。由这两件事,足以反映出光佑(同事昵称“老大”)的特殊。
酒过三巡之后,光佑说:“虽然现在是休假,不过机会难得,还是要做一下新闻采访。我想请问在座各位,对于今上‘戒急用忍’(‘戒急用忍’一语出自清朝康熙皇帝赐给雍正的话,意思是让他处事不要着急要沉稳,凡事多忍让。自1997年底被李登辉用作对大陆的政策,意在阻碍两岸经贸、文化、学术、宗教、体育等领域的往来关系)的政策,你赞不赞成?”
我说:“只要不登我的名字,我不赞成。”
又问了两位经济学者,也表示反对。
Z后一位是管理学院的洪教授,光佑把头转向他:“你赞不赞成‘戒急用忍’?”洪教授面不红、气不喘、慢条斯理地冒出一句:“我没有意见,因为你没有付我钱!”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笑成一团。都说经济学家和管理学院老师的差别,J是管理学院算得更精。不过,事后再想起洪教授的名言,我觉得在嬉笑之外,还寓有深意。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除了买东西的时候牵涉到金钱,绝大部分的行为都和钱没有关系。所以,在脑海里浮现的,通常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赔了多少钱。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自然反应:看到长辈,点头问好;看到红灯,停止不前。或者,在自然反应之外,脑海里会有“理当如此”的念头:同事结婚,送礼祝贺;朋友请托,情理兼顾。
因此,在所有的这些行为里,“个人利益”这个念头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可是,稍微深究一下,J可以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看到长辈或红灯会自然反应,是因为自己在脑海里已经设下一些行为规则;根据这些规则行事,可以更有效地因应环境。所以,个人的利益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出现,而且J在于遵守规则、应付裕如。
在结婚请托的例子里,也许心里经过一番斟酌,Z后才决定“从俗”;可是,“从俗”正表示不愿意和其他人唱反调,以免带来批评和责难。因此,消极地看,从俗可以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境;积极地看,从俗可以得到从俗带来的好处——维持友好的关系、得到别人的肯定等等。无论消极和积极,都是不折不扣的“洪氏法则”——只会做、而且只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因此,表面上看,一般人的行为是受道德伦常、风俗习惯所节制;可是,在表象之下,事实上却是受“洪氏法则”的统御。人会以各种直接或间接、明白或隐晦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福祉。洪氏法则,只不过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而已!
为求史实正确,谨记下当时在场的人士:颜光佑、礼正投顾董事长毛邦杰、台大经济系教授钟经樊、管中闵和我。
洪氏,是台湾地区台湾大学管理学院GJ企业系教授洪□□——因为他没有付我钱,所以我不愿意透露他的大名、帮他打知名度!
对于人的理性和自利还有怀疑的人,不妨自问(或问别人):如果自己是民意代表,会支持甲案以造福自己选区十万个选民,还是会支持乙案以造福别的选区二十万个选民?
……
显示全部信息
迷雾中的航向:一部关于现代社会结构与个人选择的深度剖析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想象中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文森特]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一家富有学术气息的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新视野学术出版社] --- 导言:在巨变的洪流中锚定自我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复杂系统交织而成的时代。从清晨醒来时智能手机推送的新闻,到日常通勤中穿梭的车流,再到全球供应链上每一件商品的流转,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所塑造着。这些力量,如同深海中的洋流,虽然潜藏于表面之下,却决定了我们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积累财富的实用指南,也不是对某个特定政治立场的辩护词。它是一次严肃的、跨学科的探索,旨在剥离现代社会结构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表象,直抵驱动我们文明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们的目标是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地图,帮助读者理解宏观力量是如何渗透到微观的个体决策之中的,以及个体在面对巨大惯性时所拥有的真正行动空间。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骨架——权力、信息与制度的构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构建现代社会运行秩序的几大核心支柱:权力结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法律与规范的演化路径。 第一章:权力的新疆域:从集中到弥散的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权力——集中于王室或国家机器——正在被一种更为隐蔽、分散的力量所取代。本章将深入探讨“技术官僚制”的崛起,以及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中,专家意见如何转化为事实上的统治力量。我们审视数据所有权、算法监管的灰色地带,以及身份认证体系如何成为新的社会筛选机制。这不是关于谁在掌权,而是关于“权力如何被分配和执行”的过程。我们将通过对近现代官僚体系的案例分析,揭示效率与自由之间永恒的张力。 第二章:知识的藩篱:信息不对称与认知边界 信息不再稀缺,但“有效信息”的获取成本却急剧升高。本章探讨了媒体生态系统的演变,如何从大众传播转向“回音室”效应的固化。我们分析了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即并非所有知识的价值都等同,其传播力道受到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力的预先设定。读者将看到,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往往是经过多重过滤器(无论是商业的还是意识形态的)筛选后的产物。 第三章:契约的阴影:法律的适用性与社会粘合剂的松动 法律是社会契约的体现,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传统的地域性法律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考察了跨国企业的法律地位、数字资产的界定,以及“习惯法”在虚拟空间中的再造。我们探讨了“可预期性”这一法律基石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面前如何动摇,以及当正式制度失效时,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如何填补真空,有时甚至取代正式规则成为真正的约束力。 第二部分:时间与空间的折叠——个体经验的异化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和空间的压缩,对人类的心理结构和群体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部分将侧重于分析这些宏观变化如何在个体层面引发的“疏离感”和“身份危机”。 第四章:速度的陷阱:即时性文化对决策的侵蚀 我们活在“现在”的暴政之下。本章研究了“即时满足”机制如何在消费、政治参与乃至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所有反馈都被压缩到毫秒级别时,长期规划的能力和对复杂后果的耐心便会萎缩。我们将借鉴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分析这种加速如何重塑了我们的大脑处理模式,并探讨“深思”这一古老行为在当代社会中的“边缘化”。 第五章:景观社会的回响:自我构建的商品化 继上世纪的批判理论之后,本书更新了“景观社会”的概念。在社交媒体时代,自我形象本身成为一种需要精心管理的“产品”。本章分析了“真实性”这一稀缺资源的制造过程。我们探讨了“表演性生活”的内在成本——即为了维持一个被他人认可的形象而付出的真实情感和时间资源。重点在于,这种商品化的自我,如何使得个体更难进行真诚的自我反思和内省。 第六章:流动的边界:社群认同的碎片化与重构 全球化并未带来普遍的融合,反而催生了“微型部落”的兴起。本章审视了人们如何通过筛选信息源和共享虚拟体验来构建新的社群身份。我们分析了“文化战争”的本质,它往往不是关于核心价值的冲突,而是关于谁有权定义“什么是正常”和“什么是应得的”。这种流动的认同感,一方面提供了归属,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内部的排他性和外部的猜疑。 第三部分:未竟的未来——能动性与抵抗的领域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拒绝简单的悲观论调,转而探讨在既定结构下,个体和集体行动的潜力与局限。 第七章:意义的真空与重塑:超越效率的价值体系 在高度优化的社会中,效率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美德。但效率本身并不能提供生存的意义。本章追问:当生存不再是主要挑战时,人类的驱动力是什么?我们考察了艺术、纯粹科学探索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复兴现象,将其视为对纯粹功利主义逻辑的潜在抵抗。我们论证了“非效率性活动”在维持人类心智健康和文化多样性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章:理解的抵抗:作为行动的认知努力 如果无法立即推翻一个结构,那么对其进行彻底的、不带偏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行动。本书提倡一种“认知上的勇气”——即敢于直面信息流中的矛盾、敢于质疑自己最舒适的假设。本章详细阐述了批判性思维如何从一种学术技巧,转化为现代生存必备的“防御机制”。这包括识别叙事的操纵、追踪资金流向以及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基本训练。 结语:在复杂性中寻找精确的立足点 本书并非要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观察世界的透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耦合的系统,任何单一的解释(无论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纯粹的文化相对主义)都将是片面的。真正的理解,来源于在不断变化的复杂性中,找到那个可以让我们暂停、思考、并重新校准方向的精确立足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再是被动地被推着走,而是有意识地选择航向。 --- 目标读者: 致力于深度思考的社会观察者、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对现代文明运作机制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现代性、结构分析、信息生态、个体能动性、认知偏差、技术官僚制、社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