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 作者 | 郎咸平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91096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郎咸平教授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资本论》和西方主流经济的研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点——以“中观均衡”为切入点,从而实现社会均衡,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了论证。这一发现不仅能够论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能论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千万册,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郎咸平磨砺十年再出学术新作!以数学证明《资本论》两个部门论述的正确性,中观经济学概念面世,弥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中间环节!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对“马克思中观经济学”这个概念充满了各种猜测和想象。我之前读过一些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接触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但将两者结合,并且聚焦于“中观”,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简单地复述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而是试图用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方式去解读和应用。比如,在分析某个行业的发展时,作者是否会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构成理论,分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变化,以及这对行业效率和利润率的影响?或者,在讨论劳资关系时,是否会超越简单的雇主与雇员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中观层面,例如行业工会、产业协会等组织的角度,去分析劳动者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阶级”这个概念在中观经济学中的运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阶级分析,但在中观层面,阶级关系是否会表现为不同经济群体(如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农民、工人等)在利益博弈中的体现?这本书是否会尝试构建一个分析框架,能够连接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微观的个体行为,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洞见,比如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评分看到“马克思中观经济学”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想打破传统经济学研究的界限。一直以来,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微观经济学则聚焦于个体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而“中观经济学”似乎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洞见与中观经济学相结合,那将是一次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尝试。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尝试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性视角,去分析一些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经济实体,比如行业协会、产业集群,甚至是区域经济联合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问,例如,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和剥削的理论,如何在中观层面上得到体现?不同产业的资本是如何竞争和合作的,并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书中是否会探讨关于“技术进步”在中观层面的影响,比如它如何改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又如何引发新的社会分工和阶级结构?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中观经济主体(如某个行业或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和分配过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比如产业政策的制定、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吸引人的,看到“马克思”和“经济学”就觉得内容会很深刻,再加上“中观”这个限定词,似乎是在探讨一个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独特视角,这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很感兴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解读。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作者可能尝试将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框架,比如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阶级分析等,运用到中观层面,去解释一些更具体的经济现象,例如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定行业内的竞争与合作,甚至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构成和价值增殖过程,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如何在中观层面实现其增殖逻辑。又或者,它会关注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从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剖析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中观”的框架下,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如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或者不同产业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地是湖北新华书店,这也让我对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有了更多的期待。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经济现实,并且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评分当我看到“马克思中观经济学”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独特的组合所吸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深刻的理论体系,而中观经济学则是一种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更注重实际应用和分析尺度的研究领域。这两者的结合,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来剖析那些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存在的经济现象,比如某个特定产业的运行模式,或者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分析,去研究中观经济体(如某个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又或者,作者是否会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出发,去分析中观层面上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例如不同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塑造市场规则。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资本”在中观层面的动态分析,比如资本是如何在一个行业内部流动和积累的,又或者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本转移是如何影响整体经济结构的。这本书的出版地是湖北新华书店,这让我联想到,它可能还会结合中国具体的经济实践,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并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过去的学习经历。我曾经尝试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老实说,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辩证法的运用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挑战。然而,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中观经济学”的视角,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并应用于更具体的经济分析,那无疑会大大降低阅读门槛,也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兴趣。我非常期待它能解释一些我一直困惑的经济现象。例如,为什么在一些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非常快,而另一些地区却显得步履维艰?这是否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关?书中是否会探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如何在中观层面实现其扩张的,比如通过金融创新、跨国并购,或者对产业链的控制?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价值”在中观层面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剩余价值”在中观层面的分配问题,比如不同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湖北新华书店的发行,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更贴近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许能够提供一些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