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世界哲学史(精)/博雅经典阅读文丛 | 开本: | 4 |
| 作者: | 尹丽莉 | 页数: | |
| 定价: | 55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 ISBN号: | 9787502051907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 出版社: | 煤炭工业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章 断简残编的哲学开端
一、自然哲学
二、米利都学派
三、埃利亚学派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二章 空前繁荣的哲学派别
一、智者学派
二、苏格拉底
三、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五、哲学家们的后学
第三章 古典晚期哲学
一、塞浦路斯的芝诺及其斯多葛
二、折中主义
三、新柏拉图主义及其思想
四、伊壁鸠鲁
五、埃利斯的皮浪及其怀疑主义
第四章 古印度哲学
一、吠陀时期的印度哲学
二、非正统体系的印度哲学
三、正统体系的印度哲学
四、古代印度哲学繁荣时期之后的发展
第五章 古代中国哲学
一、孔孟及儒家学派
二、新儒家时期
三、老庄及道家学派
四、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几个学派
五、佛教传入
六、封建时期的中国哲学
七、中国哲学的思想特征
第六章 奥古斯丁时期的哲学
一、古典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二、在早期教父哲学那里基督教与古典哲学的***接触
三、基督教的内部危机
四、教会统一性的巩固
五、奥古斯丁
六、奥古斯丁之外的教父哲学家
第七章 经院之争与犹太哲学
一、早期经院之争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和犹太哲学
三、中期经院哲学
四、后期的经院哲学
五、德国的神秘主义:埃克哈特大师
第八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哲学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二、过渡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第九章 巴洛克时期的哲学体系
一、笛卡儿
二、斯宾诺莎
三、莱布尼茨
第十章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
一、英国
二、法国
三、德国
四、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第十一章 德国唯心主义
一、康德哲学的***初接受与发展和宗教哲学家
二、费希特
三、谢林
四、黑格尔
第十二章 伊曼努尔·康德
一、生平、个性以及著作
二、前批判时期
三、纯粹理性批判
四、道德与宗教
五、判断力批判
六、后批判时期
第十三章 实证主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一、法国的实证主义:孔德
二、英国的实证哲学
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第十四章 从叔本华到马克思
一、阿图尔·叔本华
二、索伦·克尔恺郭尔
三、马克思
第十五章 从尼采到新康德主义
一、弗里德里希·尼采
二、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第十六章 当代理论哲学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二、实用主义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四、现象学
第十七章 当代现象哲学
一、存在主义哲学
二、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
三、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
第十八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一、人的概念(哲学人类学)
二、语言
三、认识与知识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
精 彩 页: ***章断简残编的哲学开端 断简残编见于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某些学者的著作中,他们把叙述哲学的历史作为一种明确的任务,其发起者是亚里士多德。尽管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只为我们留下了他们著作的断简残编,有些思想家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些思想家的著作则遗失了。
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以及当今哲学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是西方思想的***初渊源,他们为西方早期思想奠定了基础。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的著作残篇我们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
在这方面,迪欧根尼一拉尔修的关于***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十部书就是一个范例。另一部分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见于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里,他们往往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对先哲们的有关论点分析一番,这种习惯尤其是经过亚里士多德的模范作用而变得流行起来。这类将不同哲学家关于某些问题的学说以概要的形式收集在一起编辑成册的古典著作被称为古希腊哲学论著集。
如果我们***于依靠这些著作残篇,而没有可资参考的各种间接资料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还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
一、自然哲学 1.赫拉克利特 约公元前540年,赫拉克利特出生在爱奥尼亚的艾菲斯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者之一。赫拉克利特或许是西方的***位遁世者。他离群索居,蔑视民众,敌视民主政治。在生活和思想上,他都独辟蹊径。赫拉克利特上了年纪之后就完全与世隔***,他隐居山问,以食植物为生,过着一种遁世的生活。他把他的思想写进了一本《论自然》的书中,他的表达简洁明快,写作风格形象生动,思想尖锐独特,并且由于其格言式的简短句型而晦涩难懂,后世也称他为晦涩哲人。不管怎么说,他遗留下的100多篇著作残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哲学史上的晦涩的神秘人物遗留下的著作残篇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他的“逻各斯”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神学之中。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思想在尼采和达尔文那里重又回响了起来,斯宾塞的进化论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对立统一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复兴。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万物流变,无物常存”。而他的另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并不是出自他遗留下的著作残篇中,但是,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一致认为,这句话的确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他也许曾深刻地体会到时间以及永恒变化的奥秘。不过,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在不间断的河流背后发现了一种统一性,即一种统一性原则,统一性中有多样性,多样性中有统一性。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运行是由“逻各斯”支配的,“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存在的。
似乎赫拉克利特也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物质,但是,他所理解的原始物质并不是米利都人所称的水或气,他称之为“原始火”。在他眼里,这种“原始火”似乎又是一种神性的东西,并且也居于人的灵魂之内。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他所说的火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火,而是具有一般的引申义。
从这种原始能量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而来的世间万物遵循着一个伟大的原则,既对立统一原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神就是昼与夜、寒与暑、盈与缺、战争与和平。”在观念与观念、人与人、男与女、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一切事物都与其对立面共存亡。所以,那种渴望结束战争永享和平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创造性的对立关系一旦消逝,那么就会出现彻底的死寂和停滞状态。(P1-2) 内容提要: 由尹丽莉所著的这本《世界哲学史(精)/博雅经典阅读文丛》是一部概括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哲学到东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哲学发展史的著作。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由哲学家、哲学流派和哲学主义交织而成、交相辉映的思想史,书中梳理了从希腊哲学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的演变。东方哲学介绍了印度哲学,中国儒家、道家哲学等。该书眼界开阔,大批磅礴,堪称经典之作。
......
作者简介:
《思想的洪流:跨越千年的智慧轨迹》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探索之旅,它将引领读者潜入人类思想的深邃海洋,追溯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的哲学思想演进的壮阔图景。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枯燥罗列,而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勾勒出人类在面对宇宙、生命、伦理、知识等根本性问题时,如何不断提问、探索、争辩,并最终形成璀璨思想成果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思绪的初啼 故事始于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古老的东方,当文字刚刚点亮黑暗,智慧的种子便已悄然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诸子百家争鸣,孔子以其仁爱与礼仪构建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老子则以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洞察,为后世留下了玄妙的智慧;墨子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能的主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呼唤着理性与公正;庄子则以其超脱世俗的逍遥游,探索着个体精神的自由与宇宙的本真。这些早期中国的哲人,用他们的思想之笔,描绘出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理解,奠定了东方哲学深厚的根基。 而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的城邦正是思想爆发的沃土。当人类开始仰望星空,追问“万物之源”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性思辨,开启了西方哲学对物质世界本源的探索。苏格拉底,这位以“认识你自己”为灯塔的思想家,通过诘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与美德,其对伦理学和认识论的贡献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老师的思想升华为“理念论”,构想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的理念王国,并将其对理想国度的构想,为西方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疆域。而柏拉图的伟大弟子亚里士多德,则以其百科全书式的才华,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的“四因说”和对经验世界的强调,为后世科学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的交织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西方思想进入了以宗教信仰为主导的中世纪。这一时期,哲学与神学紧密结合,试图用理性的光芒去阐释和辩护宗教教义。奥古斯丁,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兼哲学家,融合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对上帝、罪、恩典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其《忏悔录》至今仍是探讨个体心灵与神圣关系的重要著作。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经院哲学的兴盛,托马斯·阿奎那是其集大成者。他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对上帝的存在、自然法、永恒法等进行了系统阐释,对西方神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在伊斯兰世界,哲学也在蓬勃发展,并对欧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像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和伊本·鲁世德(阿威罗伊)等思想家,在保存和发展古希腊哲学遗产的同时,也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哲学探索,尤其是在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医学等领域。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当欧洲从漫长的中世纪走出来,文艺复兴的曙光点亮了新的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的价值和尊严置于核心地位,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进行了重新发现和热烈拥抱。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开始将目光从神圣转向人间,关注人的情感、理性和创造力。 随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将理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根提倡科学实验和归纳法,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为现代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革命,将怀疑作为一切知识的起点,并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核心作用。洛克则发展了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他对天赋人权和分权制理论的阐述,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宾诺莎以其泛神论和几何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由必然性主导的宇宙图景。莱布尼茨则提出了“单子论”和“预定和谐”,试图解释世界的复杂性。 在法国,狄德罗、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以其犀利的笔触,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革命思潮的传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对自然状态的思考,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康德,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大成,通过其“批判哲学”,划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阐述了道德的绝对命令,并为现代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近代哲学的激荡与现代思想的潮涌 进入19世纪,哲学迎来了更加激荡和多元的时代。黑格尔以其宏大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试图揭示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绝对精神的演进过程,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影响,但将其哲学应用于社会历史分析,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同时,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也层出不穷。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揭示了生存的痛苦与虚无。尼采则以其“权力意志”、“超人”和“永恒轮回”等观念,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和宗教价值,对存在主义等后现代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面貌。现象学代表人物胡塞尔,主张回到事物本身,通过“意识的悬置”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现象学,对“此在”(Dasein)的存在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究。存在主义,以萨特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哲学,但其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 分析哲学在英美国家兴起,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为代表,强调语言的清晰性和逻辑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对认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现代主义思潮,如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对宏大叙事、普遍真理和启蒙理性提出了质疑,强调权力、话语和碎片化,对文化、社会和政治的解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永恒的追问与未竟的探索 《思想的洪流:跨越千年的智慧轨迹》并非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永无止境的智识对话中。它展示了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内在的连续性。从对宇宙起源的猜想,到对人类存在的困惑;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到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哲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脚步,记录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不断追问。这本书是通往理解之路的引航,它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在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方向。它是一部思想的史诗,也是一面映照人类精神风貌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思想这片浩瀚星空,为何如此璀璨,又为何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