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重要著作。译者邓晓芒是在课堂上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的做法,对这本名著做了解读,并根据德文原著重新翻译。 黑格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1807年出版。其内容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②精神;③宗教和**知识。 全书约50万字。
马克思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的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其内容有三部分:① 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 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②精神:考察社会历 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 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 认识,相当于**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 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 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知识。
译本由邓晓芒教授依据德文考证版翻译,书后附 录了“德汉术语索引”和“汉德词汇对照表”。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不朽人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其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译者序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2.当代的教养 3.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即主体的概念 2.认知的生成过程 3.个体的教养]
[三、哲学的认识]
[1.真实与虚假 2.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 3.概念的认识]
[四、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1.思辨的思维 2.天才的灵感与健康的常识 3.结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导论
第一篇 意识
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或者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或事物和假象
[一、事物的单纯概念]
[二、事物的矛盾概念]
[三、朝向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的发展运动]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一、力和力的交互作用]
[二、力的内在本质]
[I.超感官世界]
[1.内在的东西,外表现象,知性 2.超感官世界即现象界
3.规律作为现象的真理]
[II.规律作为区别与同一]
[1.特定的规律与普遍的规律 2.规律与力 3.解释]
[III.关于纯粹区别的规律]
[三、无限性]
第二篇 自我意识
第四章 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I.自我意识自身和欲望]
[II.生命]
[III.类]
一、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I.双重的自我意识]
[II.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
[III.主人与奴隶]
……
第三篇 (AA)理性
第四篇 (BB)精神
第五篇 (CC)宗教
第六篇 (DD)**认知
德汉词汇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读完这本厚重的书稿,我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疲惫与亢奋交织的情绪。它像是一场思想上的马拉松,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精神上的耐力和专注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层层剥离与重构。在许多日常语境下,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事实”,在这本书的审视下,都变得脆弱不堪,需要被重新奠基。译者的功力体现在,即便是最艰涩的部分,语句也从未彻底崩溃成无法理解的碎片,总能依稀看到那条逻辑的绳索,指引着我们向前。这本书不适合在睡前阅读,因为它会让你大脑的思绪异常活跃,直到深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意识的局限与无限的潜力,看完之后,你会更加敬畏知识的构建过程,以及语言作为承载思想的工具所能达到的深度。
评分我周围有些朋友对这本书敬而远之,认为它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绕来绕去的论证。确实,如果只是想获取一个简单的结论,这本书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过程本身。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旁枝末节的论述,它们往往是通往核心洞察的伏笔。例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状态时,译者选择了一种近乎诗歌的节奏来呈现,这与后面冷峻的逻辑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张力,让人体会到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它既是冰冷的理性推演,又是饱含激情的历史体验。每次捧起它,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查阅大量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因为脱离了时代语境去理解其中的论述,就像在真空中欣赏一朵花的美丽,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你需要准备好“沉浸式学习”的决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攀登。山势陡峭,路径不明,时常让人产生“我真的能到达顶峰吗”的自我怀疑。我尤其欣赏其在处理那些关键概念时的细致入微,那些被精心打磨的词汇,仿佛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成果。我留意到某些术语的翻译,前后似乎存在微妙的语境变化,这并非是翻译的疏漏,反而体现了一种高明的处理方式——因为在原著的哲学体系中,概念的意义本身就是流动的、发展的。那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正是其精髓所在。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论证过程以图表形式梳理出来,结果发现,那张图会极其复杂,充满了循环和反馈回路。这本书不是让你轻松阅读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需要你用尽全身力气去转动,才能开启意识深层结构的工具。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角度都微妙地发生了偏移,那种“被洗礼”的感觉,实在难以言喻。
评分对于一个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中介视角。它不是对经典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理解力,对原著的脉络进行了重新勾勒和梳理。我发现,对照着阅读一些权威的导读,能极大地缓解初读时的迷茫感,但最终,你必须抛开所有辅助材料,直面文本本身。有些段落的翻译处理,体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他们成功地在保持德语思维的严谨性与中文表达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尽管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对读者智力水平的较高要求之上的。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认识”的定义,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未加审视的信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哲学“手术”,解剖自己的思维结构。
评分这本译作,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文字背后那股厚重的历史感与思想的密度。我花了数周时间,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实却暗藏玄机的论述,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出口,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一处精妙的转折。初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试图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在脑海中具象化。译者似乎有意保留了原著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结构,这对于习惯了流畅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耐力的考验。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固执”的忠实,才使得我们得以窥见原作者构建其思想大厦的原始蓝图,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那些层层递进的辩证法,都以一种令人敬畏的姿态呈现在眼前。每一次重新阅读同一章节,都会有新的领悟浮现,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一条更清晰的思路,这种探索的乐趣,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全身心投入,用理解去对抗晦涩,最终换来思想上的拓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