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重要著作。译者邓晓芒是在课堂上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的做法,对这本名著做了解读,并根据德文原著重新翻译。 黑格尔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自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1807年出版。其内容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②精神;③宗教和**知识。 全书约50万字。
马克思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的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其内容有三部分:① 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 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②精神:考察社会历 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 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 认识,相当于**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 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 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知识。
译本由邓晓芒教授依据德文考证版翻译,书后附 录了“德汉术语索引”和“汉德词汇对照表”。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不朽人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其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译者序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2.当代的教养 3.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即主体的概念 2.认知的生成过程 3.个体的教养]
[三、哲学的认识]
[1.真实与虚假 2.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 3.概念的认识]
[四、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1.思辨的思维 2.天才的灵感与健康的常识 3.结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导论
第一篇 意识
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或者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或事物和假象
[一、事物的单纯概念]
[二、事物的矛盾概念]
[三、朝向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的发展运动]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一、力和力的交互作用]
[二、力的内在本质]
[I.超感官世界]
[1.内在的东西,外表现象,知性 2.超感官世界即现象界
3.规律作为现象的真理]
[II.规律作为区别与同一]
[1.特定的规律与普遍的规律 2.规律与力 3.解释]
[III.关于纯粹区别的规律]
[三、无限性]
第二篇 自我意识
第四章 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I.自我意识自身和欲望]
[II.生命]
[III.类]
一、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I.双重的自我意识]
[II.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
[III.主人与奴隶]
……
第三篇 (AA)理性
第四篇 (BB)精神
第五篇 (CC)宗教
第六篇 (DD)**认知
德汉词汇索引
汉德词汇对照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那种墨绿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啃的大部头。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不是能一口气读完的零食读物。翻开目录,那一个个深邃的标题,简直就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迷雾。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翻阅的,结果一头扎进去,就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复杂的迷宫。作者的行文风格,怎么说呢,有时候像是一个严谨的逻辑学家,步步为营,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精密的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但有时候,又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说家,语言中充满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拷问和追寻。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经典哲学概念时那种“解构”与“重塑”并存的手法,让人在熟悉的术语中又能找到前所未有的理解视角。这本书的排版也挺讲究,字体大小适中,注释部分处理得也算得体,虽然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资料是难以避免的“仪式感”。总而言之,初读下来,它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是智力上的挑战和精神上的洗礼,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正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缓慢而坚定地重塑着。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感受,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开头那几章,简直就是高海拔缺氧的感觉,每一个概念的抛出都带着一股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让你不得不放慢呼吸,仔细分辨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指向。我不得不承认,有好几处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一些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但神奇的是,一旦你穿过了最初的几道“逻辑屏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眼前原本模糊的景象突然被高倍望远镜聚焦,原本纠缠不清的概念链条忽然清晰地展现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阅读体验,绝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而更像是一场严肃的智力探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的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掌控力,他总能巧妙地将前人的思想碎片整合进他宏大的叙事框架中,使得整个思想体系显得既古典又充满现代的锐气。读完一部分,合上书本,人会陷入一种深沉的沉思,那种感觉不是“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我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了”。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本需要“伴侣”的书。它不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中孤立地阅读。我发现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找一个安静的下午,备好笔和充足的咖啡,然后把自己完全“沉浸”到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去。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自我发展”的全新维度。它不像历史书那样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也不像心理学那样分析个体当下的状态,它关注的是“意识如何成为意识”这一永恒的动态过程。书中的一些篇章,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命运感”,仿佛每一个文化、每一个观念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被某种更深层的精神逻辑所必然推导出来的结果。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把书中的观点拿来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和现象,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解释。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具体经验进行“对焦”的过程,是阅读这类巨著时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哲学的历史,更是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全部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精准”。虽然探讨的主题宏大到足以囊括人类精神的全部疆域,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却异常的谨慎,几乎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追求文采而牺牲逻辑清晰度的现象。对于像我这样,既对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又对晦涩难懂的文本感到些许畏惧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感是极其宝贵的。它提供了一条通往深奥思想的相对“平坦”的路径——当然,平坦只是相对的。我欣赏作者处理复杂的辩证运动时所采用的那种如同螺旋上升般的结构,每一个循环似乎都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对前一个阶段进行审视和扬弃。书中的一些段落,我甚至会忍不住把它抄写下来,不是因为它们特别优美,而是因为它们像是一枚枚精确封装好的思想胶囊,一旦被激活,其效力便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很多其他领域的文本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中潜在的“意识运动”的痕迹,这种思维习惯的改变,本身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于它对“认识的必然性”的执着探求。它不像一般的哲学入门读物那样温和地引导,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到意识自我确证的最核心的战场。我发现自己在这本书里,很少能找到那种“标准答案”式的慰藉。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意识在否定自身、在与他者互动、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的过程中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自由。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被拷问和重塑。有几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哲学舞台中央,看着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调度着“感觉”、“知性”、“理性”这些角色,进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辩证交锋。这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本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惊喜。我喜欢那种文本本身就带着一种“驱动力”的感觉,它不是被动地等待你理解,而是主动地要求你去参与到它的构建之中,去完成最后的“意义的闭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