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宗教 书籍 |
| 作者: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
| 定价: | 70.0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ISBN: | 9787511733696 |
| 印次: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影片,从瓦格纳的歌剧到海因莱因的科幻,从拉康到福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重大政治事件到犹太人的笑谈,从狗智主义到排犹主义,从排泄问题到神学思辨……齐泽克娓娓道来,令人尽享阅读的快感。在这部原创性和挑衅性的著作中,齐泽克概括了欲望的原理,把握了无意识的特质,解剖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洞悉了“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2版)/新新思想译丛》是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开山之作、种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了解其全部思想的门户和索引。他后来的思想皆源于此,均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2版)/新新思想译丛》的扩展和注释。 |
| 目录 | |
| 新版前言:观念的便秘 引论 一 马克思如何发明了征兆? 1.马克思、弗洛伊德:对形式的分析 2.商品形式之无意识 3.社会性征兆 4.商品恋物癖 5.极权主义的笑声 6.狗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7.意识形态幻象 8.信仰的客观性 9.“律令就是律令” 10.卡夫卡:阿尔都塞的批判者 11.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12.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 二 从征兆到征候 (一)对征兆的诸种辩证 1.回到未来 2.历史中的重复 3.黑格尔与奥斯汀并驾齐驱 4.两个黑格尔式的笑话 5.时间陷阱 (二)作为实在界的征兆 1.作为征兆的泰坦尼克号 2.从征兆到征候 3.“在你之内又超乎你” 4.意识形态原乐 第二部分 大对体中的匮乏 三 “你想咋的?” (一)同一 1.意识形态“缝合” 2.描述主义与反描述主义 3.两个神话 4.刚性指称词与小客体 5.意识形态歪像 (二)认同 1.意义的回溯性 2.“后屈效应” 3.形象与凝视 4.从i(o)到I(O) (三)认同 1.“你想咋的?” 2.犹太人与安提戈涅 3.幻象:用以屏蔽大对体欲望的屏幕 4.自身不一致的原乐这个大对体 5.“穿越”社会幻象 四 你只能死两次 1.两种死亡之间 2.作为重复的 3.“末日审判这一视角” 4.从主人到 第三部分 主体 五 哪一种实在界之主体 1.“根本没有元语言” 2.阳物能指 3.作为客体的“列宁在华沙” 4.作为实在界的对抗 5.被迫作出的自由选择 6.对立项的契合 7.另一个黑格尔式的笑话 8.作为“实在界的应答”的主体 9.S(?),a,Φ 10.想××的主体 11.想知道 12.“怕犯错误本身就是错误” 13.“超感性之物是作为表象的表象” 六 不仅作为实体。而且作为主体 1.崇高之逻辑 2.“精神是根骨头” 3.“财富就是自己” 4.设置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确定的反思 5.设置预设 6.预设设置 齐泽克其人其书 译者后记 |
| 编辑 | |
| 洞悉“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齐泽克看来,没有什么社会或文化现象不能以理论来进行解释,他精通于非直觉性的观察。——《纽约客》杂志如今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能像齐泽克这样,将严谨的理论阐述得具有如此强烈的可读性。——Publishers Weekly |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的独特和具有侵略性,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表皮,直视其下由信仰和权杖共同编织的复杂肌理。不同于那些试图提供“解决方案”的著作,它更专注于“诊断”,而且是一种极为深入骨髓的诊断。作者在论述“象征性暴力”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准而冷酷的词汇,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它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感到舒服的书,因为它不断地挑战读者的舒适区,迫使你承认自己也是那被崇高客体所驱使的行动者之一。如果说哲学是思想的体操,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场高难度的全能挑战赛,需要极强的思维耐力和对概念的精确把握。它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刻画极其到位,展现了人类对确定性、对永恒意义的无止境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如何被权力机制所利用和异化。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蒙上了一层无法被轻易抹去的、审慎的灰色滤镜。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更要有一种对抽象概念持续聚焦的耐心。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都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他者性”与“主体间性”的论述,它们与我以往接触的社会学视角有着显著的区别,更偏向于一种现象学的还原。这本书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能提供即时的答案,而在于它能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一个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张力,但有时那种近乎诗意的晦涩感确实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作者构建的那个思想迷宫,其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令人叹服。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参悟的古老手稿,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体悟,关于我们如何被无形的精神力量所塑造,这本书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维上的震撼,仿佛被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作者对于“崇高客体”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上,更深入到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深层机制。它不像我读过的那些纯粹的哲学思辨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细腻笔触,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从未真正审视过的观念图景。特别是书中对于“信仰体系”如何通过“客体化”来获得社会合法性的论述,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共识,背后竟隐藏着如此精妙而又冰冷的逻辑运算。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受的信息流,去探究每一则新闻、每一个口号背后的“崇高”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滤镜”,让读者得以窥见意识形态运作的底层代码,这种清醒感是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的。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消化完其中的某些章节,但那种思考的余韵至今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那些关于权力与符号之间张力的分析,着实挑战了我原有的知识框架。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探讨意识形态的书籍,多是以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进行批判,那么这本书则显得更为内敛和本体论。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何我们会相信我们所相信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崇高”这一共同的心理需求下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尤其是在阐释某些复杂的辩证关系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或类比来锚定读者的理解,不至于让思想彻底飘散。对于那些对纯粹理论架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知识盛宴,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榫卯结构,咬合得天衣无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对“意义”的考古发掘工作。作者并没有急于对任何既有的意识形态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像一个细致入微的工程师,拆解着“崇高”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填充进日常经验中的。我最欣赏它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宗教视为一个孤立的实体来分析,而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运作的终极模型,所有的政治叙事、经济神话,最终都要向这种“超越性”靠拢才能获得最坚固的合法性。这种分析视角极为锐利,它将宏大叙事还原成了个体心理的投射与集体无意识的共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描绘的理论框架和现实世界的碎片之间进行比对,那感觉就像是忽然拿到了一个能解读所有加密信息的密钥。虽然部分论证略显冗长,但其整体的宏伟蓝图和深刻的洞察力,足以让任何严肃的思考者为之驻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