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宗教 书籍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宗教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意识形态
  • 崇高
  • 哲学
  • 宗教
  • 文化批判
  • 政治哲学
  • 形而上学
  • 现代思想
  • 社会理论
  • 精神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涛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696
商品编码:2737456275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宗教 书籍
作者:[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定价:70.0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1733696
印次: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影片,从瓦格纳的歌剧到海因莱因的科幻,从拉康到福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重大政治事件到犹太人的笑谈,从狗智主义到排犹主义,从排泄问题到神学思辨……齐泽克娓娓道来,令人尽享阅读的快感。在这部原创性和挑衅性的著作中,齐泽克概括了欲望的原理,把握了无意识的特质,解剖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洞悉了“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2版)/新新思想译丛》是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开山之作、种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了解其全部思想的门户和索引。他后来的思想皆源于此,均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2版)/新新思想译丛》的扩展和注释。

  目录
新版前言:观念的便秘
引论一 马克思如何发明了征兆?
1.马克思、弗洛伊德:对形式的分析
2.商品形式之无意识
3.社会性征兆
4.商品恋物癖
5.极权主义的笑声
6.狗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7.意识形态幻象
8.信仰的客观性
9.“律令就是律令”
10.卡夫卡:阿尔都塞的批判者
11.作为现实支撑物的幻象
12.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
二 从征兆到征候
(一)对征兆的诸种辩证
1.回到未来
2.历史中的重复
3.黑格尔与奥斯汀并驾齐驱
4.两个黑格尔式的笑话
5.时间陷阱
(二)作为实在界的征兆
1.作为征兆的泰坦尼克号
2.从征兆到征候
3.“在你之内又超乎你”
4.意识形态原乐

第二部分 大对体中的匮乏
三 “你想咋的?”
(一)同一
1.意识形态“缝合”
2.描述主义与反描述主义
3.两个神话
4.刚性指称词与小客体
5.意识形态歪像
(二)认同
1.意义的回溯性
2.“后屈效应”
3.形象与凝视
4.从i(o)到I(O)
(三)认同
1.“你想咋的?”
2.犹太人与安提戈涅
3.幻象:用以屏蔽大对体欲望的屏幕
4.自身不一致的原乐这个大对体
5.“穿越”社会幻象
四 你只能死两次
1.两种死亡之间
2.作为重复的
3.“末日审判这一视角”
4.从主人到

第三部分 主体
五 哪一种实在界之主体
1.“根本没有元语言”
2.阳物能指
3.作为客体的“列宁在华沙”
4.作为实在界的对抗
5.被迫作出的自由选择
6.对立项的契合
7.另一个黑格尔式的笑话
8.作为“实在界的应答”的主体
9.S(?),a,Φ
10.想××的主体
11.想知道
12.“怕犯错误本身就是错误”
13.“超感性之物是作为表象的表象”
六 不仅作为实体。而且作为主体
1.崇高之逻辑
2.“精神是根骨头”
3.“财富就是自己”
4.设置的反思、外在的反思、确定的反思
5.设置预设
6.预设设置
齐泽克其人其书
译者后记




  编辑
  洞悉“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齐泽克看来,没有什么社会或文化现象不能以理论来进行解释,他精通于非直觉性的观察。——《纽约客》杂志如今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能像齐泽克这样,将严谨的理论阐述得具有如此强烈的可读性。——Publishers Weekly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个形而上学的探寻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论述,也不是一部梳理特定宗教教义的典籍。相反,它是一场深入的哲学和形而上学式的探险,旨在揭示“崇高客体”在人类心智结构与意义建构中的普世性角色。这本书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视角,考察那些超越个体经验、能够激发敬畏、臣服,并最终塑造我们对世界认知与价值判断的“事物”。这些“事物”,无论其具体形态如何,都具备一种“崇高”的品质,一种足以让我们感到渺小却又被某种宏大力量所吸引的特质。 核心关切:超越具体,触及共性 本书的核心关切并非在于辨析“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也不是解读“佛教”的解脱之道,更不会陷入对“基督教”神学的争论。我们的目标更为普遍:理解是什么使得某些概念、符号、叙事,甚至是被想象出来的实体,获得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能够凝聚集体,引发狂热,并成为个体生命意义的支点。这些“崇高客体”可能以多种形式出现:它们可以是某个民族的神圣历史,可以是某种理想化的未来社会蓝图,也可以是被赋予终极真理的宗教文本,甚至是一种对“真理”、“正义”、“永恒”等抽象概念的执着追求。 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崇高客体”之所以能够“崇高”的根源。这并非关于它们的“内容”是否“正确”或“真实”,而是关于它们如何运作,如何在人的意识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渴望、恐惧、以及对意义的根本需求产生共鸣。本书试图剥离掉具体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的外壳,去触及隐藏在它们之下的、驱动人类心智的那些更深层的机制。 哲学视角的引入:从现象到本体 在哲学层面,本书借鉴了现象学、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洞见,但并非直接套用其理论框架。我们关注的是“崇高客体”如何“显现”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它们如何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场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我”、“他者”以及“世界”的理解。 意识的“凸显”与“隐没”: “崇高客体”之所以能够获得其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能够“凸显”自身,吸引我们的全部注意,同时让个体日常的烦恼与渺小“隐没”在宏大叙事之中。这种意识的聚焦,让我们暂时忘却自我的有限性,而沉浸在某种更广阔、更持久的存在感之中。 意义的“锚定”与“指引”: 在一个可能充满混沌与无意义的世界里,“崇高客体”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一个意义的“锚点”。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指向某种行动、牺牲、或奉献的方向。无论这个方向是通往“解放”还是“救赎”,是实现“共产主义”还是抵达“涅槃”,这种被指引的感觉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他者”的塑造与“认同”的构建: “崇高客体”常常伴随着对“他者”的界定。谁是与“崇高客体”相契合的“我们”,谁又是与之对立的“他们”?这种二元划分,是构建集体认同的关键。它通过凝聚内部、排斥外部,强化了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将个体牢牢地嵌入到集体的叙事与使命之中。 “崇高”的“不确定性”与“强迫性”: 真正的“崇高客体”往往带着某种令人不安的、难以完全把握的特质。它们可能包含悖论,可能要求我们放弃理性,甚至是对牺牲的召唤。这种“不确定性”并非缺陷,反而增强了它们的“崇高”感,使我们感到必须臣服于某种超越自身理解的力量。而这种“强迫性”,则体现在我们一旦被“崇高客体”所吸引,便难以轻易挣脱,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 宗教视角的洞察:超越神学,审视信仰 在宗教层面,本书并非意图去比较不同宗教的神学体系,或评估其历史合法性。我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信仰”这一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宗教如何提供“崇高客体”的丰富源泉。 “神圣”的“在场”与“缺席”: 宗教中的“神圣”实体,无论是具象的神祇还是抽象的道,都是“崇高客体”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存在,既构成了我们对宇宙的终极解释,又常常以“缺席”的方式,激起我们的渴望与寻求。这种“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张力,是宗教力量的重要来源。 “仪式”的“象征性”与“转化性”: 宗教仪式并非仅仅是空洞的表演。它们通过高度象征化的行为,重现、强化并传递“崇高客体”的意义。参与仪式,是对个体进行“崇高客体”的“注入”与“转化”,使其从世俗的个体,蜕变为被神圣意志所塑造的一部分。 “终末论”的“承诺”与“审判”: 许多宗教都包含着对“终末”的描绘,或是辉煌的“应许之地”,或是严峻的“末日审判”。这些终末论的叙事,为现实的苦难提供了解释,为未来的希望或恐惧设定了边界,使得“崇高客体”的终极指向更加鲜明。 “神秘体验”的“超验性”: 宗教中的“神秘体验”,常常是直接触碰“崇高客体”的时刻。在这种体验中,个体感到与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合一,理性被超越,语言失效,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崇高”感油然而生。本书关注的并非这些体验的“真伪”,而是它们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与情感。 “崇高客体”的普世性与历史变迁 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崇高客体”并非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文化的专利。虽然其具体的形态和内容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但其作为一种心理与社会结构力量的运作机制,却是相对恒定的。从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与神祇,到中世纪的教会与君权,再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与意识形态,乃至当代社会中对某些经济模式、科技进步、或文化潮流的狂热崇拜,我们都可以看到“崇高客体”的影子。 我们并非要将所有这些现象等同,而是要理解它们背后驱动力的相似性。这些“崇高客体”,无论其披着何种外衣,都在试图回答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本书的价值与贡献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类心智与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通过关注“崇高客体”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可以: 1. 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仅仅因为理性判断而行动,而是被某种超越性的、情感驱动的“崇高”所牵引。 2. 批判性地审视社会与文化现象: 认识到“崇高客体”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识别和解构那些试图操控我们、要求我们无条件臣服的力量,无论它们是政治的、宗教的还是经济的。 3. 探索个体意义的边界: 当我们认识到个体意义常常被“崇高客体”所塑造时,我们也能更好地反思,如何在承认这些“客体”的影响力的同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于宏大叙事的生命价值。 4. 促进跨学科的对话: 本书的哲学与宗教视角,为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对人类集体行为与个体信念的更全面理解。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思考工具。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形而上学的旅程,去探寻隐藏在我们日常认知之下的、塑造我们精神世界与社会秩序的那些“崇高客体”的深层奥秘。最终,是对人类自身,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创造意义的更深刻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的独特和具有侵略性,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表皮,直视其下由信仰和权杖共同编织的复杂肌理。不同于那些试图提供“解决方案”的著作,它更专注于“诊断”,而且是一种极为深入骨髓的诊断。作者在论述“象征性暴力”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准而冷酷的词汇,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它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感到舒服的书,因为它不断地挑战读者的舒适区,迫使你承认自己也是那被崇高客体所驱使的行动者之一。如果说哲学是思想的体操,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场高难度的全能挑战赛,需要极强的思维耐力和对概念的精确把握。它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刻画极其到位,展现了人类对确定性、对永恒意义的无止境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如何被权力机制所利用和异化。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蒙上了一层无法被轻易抹去的、审慎的灰色滤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更要有一种对抽象概念持续聚焦的耐心。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都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他者性”与“主体间性”的论述,它们与我以往接触的社会学视角有着显著的区别,更偏向于一种现象学的还原。这本书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能提供即时的答案,而在于它能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一个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张力,但有时那种近乎诗意的晦涩感确实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作者构建的那个思想迷宫,其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令人叹服。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参悟的古老手稿,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体悟,关于我们如何被无形的精神力量所塑造,这本书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维上的震撼,仿佛被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作者对于“崇高客体”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上,更深入到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深层机制。它不像我读过的那些纯粹的哲学思辨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细腻笔触,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从未真正审视过的观念图景。特别是书中对于“信仰体系”如何通过“客体化”来获得社会合法性的论述,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共识,背后竟隐藏着如此精妙而又冰冷的逻辑运算。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受的信息流,去探究每一则新闻、每一个口号背后的“崇高”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滤镜”,让读者得以窥见意识形态运作的底层代码,这种清醒感是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不安的。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消化完其中的某些章节,但那种思考的余韵至今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那些关于权力与符号之间张力的分析,着实挑战了我原有的知识框架。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探讨意识形态的书籍,多是以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进行批判,那么这本书则显得更为内敛和本体论。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何我们会相信我们所相信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崇高”这一共同的心理需求下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尤其是在阐释某些复杂的辩证关系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或类比来锚定读者的理解,不至于让思想彻底飘散。对于那些对纯粹理论架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知识盛宴,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榫卯结构,咬合得天衣无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对“意义”的考古发掘工作。作者并没有急于对任何既有的意识形态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像一个细致入微的工程师,拆解着“崇高”是如何被一点一滴地填充进日常经验中的。我最欣赏它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宗教视为一个孤立的实体来分析,而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运作的终极模型,所有的政治叙事、经济神话,最终都要向这种“超越性”靠拢才能获得最坚固的合法性。这种分析视角极为锐利,它将宏大叙事还原成了个体心理的投射与集体无意识的共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描绘的理论框架和现实世界的碎片之间进行比对,那感觉就像是忽然拿到了一个能解读所有加密信息的密钥。虽然部分论证略显冗长,但其整体的宏伟蓝图和深刻的洞察力,足以让任何严肃的思考者为之驻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