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事
  • 拿破仑
  • 俄国
  • 战争
  • 欧洲
  • 19世纪
  • 军事史
  • 历史研究
  • 甲骨文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
ISBN:9787509763117
商品编码:2733826536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2009年拿破仑基金会拿破仑奖
  2009年达夫·库珀奖*终入围奖《星期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
  《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俄国与拿破仑》是一本从俄罗斯人的视角看待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被击败这段历史的著作。 尽管已经有很多关于在俄罗斯的失败命运及其法兰西帝国崩溃的历史书,然而这些书都是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列文的大优势在于,他翻阅了很多从来没有面世的俄罗斯档案。列文颠覆了很多经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塑造而形成的历史常识。通过一场场史诗般的战争和激烈的外交谈判,列文讲述了欧洲大陆各个名族的命运以及从几乎要瓦解的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这是一本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讲述相同时代的历史书,但是他却是真实的“战争与和平”。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拿破仑、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简介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这是一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前所未有的史诗性战斗。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英国*历史学家。他长期研究俄罗斯帝国史,除本书外,还著有广受好评的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以及Nicholas II: Twilight of the Empire和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v. 1-3)等。利芬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of LSE)、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

精彩书评

  “多米尼克·利芬为世人提供了此前所缺乏的,对俄国外交、行政和军事领导层清晰而详尽的记载……他的著作无疑会成为拿破仑战争中俄国视角的专业记述。”   
    ——杰弗里·霍斯金,《伦敦图书评论》
  
  “专业著作……《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是一本极好的精巧图书。”
    ——亚历山大·M. 马丁,《文学评论》
  
  “两位迷人人物,两个庞大帝国,两种不可调和的*观间的史诗性斗争。利芬以他作为爱好者的一切激情和*学者的全部博学讲述了这一故事……这是学术成就与迷人叙述的完美结合。”
    ——亚当·扎莫伊斯基,《支点》
  
  “这本博学而非凡的历史研究著作……是伟大的故事,依托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资料来源与细节。”
    ——查尔斯·克洛弗,《金融时报》
  
  “真正开拓新领域的书籍并不经常出现……《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既富有可读性,又是一本划时代的历史著作……是对拿破仑战争学术研究的重要补充。”
    ——戴维·奥马奥尼,《爱尔兰观察家》
  
  “利芬完成了一本令人瞩目的著作,表明当代西方*对拿破仑时代解读的大空白在于俄国。”
    ——艾伦·马林森,《观察家》
  
  “它带来了真正的崭新领悟……其中有广阔的智慧,结合了源自对这一题材完全掌握的文雅幽默和轻快笔调。作者依次表现出刺激与散漫,条分缕析与极度诙谐。他的判断既简练又具备决定性。”
    ——艾伦·福里斯特,BBC历史频道
  
  “令人手不释卷……出色的故事讲述方式的胜利……棒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凡成就”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标准晚报》
  
  “杰作”
  ——迈克尔·戈夫,《星期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历史学家版本的战争与和平……高水准的军事史,让我们投入到龙骑兵猛冲、髭须翘立的*,有史以来集结规模*庞大的军队在那里惨败于莫斯科城外的冰雪之中。”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一本里程碑式的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
  
  “宏伟且出众的杰作……如同*惊险的小说一般令人兴奋和感动,又充斥着对残酷战斗、传奇骑手与*人物的新发现与生动描述”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标准晚报》
  
  “关于拿破仑怎样被击败,(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假设”
    ——安德鲁·罗伯茨,《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不朽之作”
    ——奥兰多·菲格斯

目录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致谢
正文说明
*章 序言
第二章 作为大国的俄罗斯
第三章 俄法同盟
第四章 备战
第五章 退却
第六章 博罗季诺与莫斯科的陷落
第七章 1812年的后方
第八章 从莫斯科向前进发
第九章 1813:春季战局
第十章 重建军队
第十一章 欧罗巴命运未卜
第十二章 莱比锡会战
第十三章 入侵法兰西
第十四章 拿破仑的倒台
第十五章 结语
附录1:1812年6月的俄军
附录2:1813年秋季战局开始时的俄军兵团
注释
补充阅读英文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当然,俄军中的外来者人数可能确实要多于奥军和普军。欧洲移民在彼得堡的地位也要比在柏林或维也纳更为突出。在18世纪里,有许多欧洲军人和官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和职业前景转而为俄国效力。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逃离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统治的流亡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重要的是,欧洲移民填补了由于俄国职业教育或职业中产阶级发展缓慢造成的空缺。职业医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即便到了1812年,俄军当中的医生人数也只有800出头,其中许多人是德裔。军事工程师也面临短缺。18世纪时的俄国工程兵是炮兵的小兄弟,处于其管辖范围之内。尽管他们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获得了独立,但受过训练的工兵军官数量依然太少,而他们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范围又极其广阔,因而俄国依然在寻找能够被吸引到俄军来的外国专家。在1812年战争前夕,*为*的两位俄国军事工程师分别是荷兰人彼得·凡·叙赫特伦(Petervan Suchtelen)和德意志人卡尔·奥珀曼(Karl Oppermann)。
  更为重要的外国人巢穴则是为军队提供总参谋部军官的*总监部门。在博罗季诺会战当中,“俄国”参谋里有几乎1/5的人连沙皇的臣民都不是,只有不到一半人拥有斯拉夫姓氏。总参谋部一定程度上源自制图局,那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部门,对工作人员的数学能力要求相当高。这一点确保了它里面充斥着外国人和非俄罗斯人。随着军队在拿破仑时代规模膨胀,变得更为复杂,参谋机关的作用变得相当关键。让许多俄国人感到越发憎恶的是,他们的参谋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有非俄罗斯族的姓名。除此之外,拿破仑在1812年的入侵引发了俄国的排外主义浪潮,这一浪潮有时会针对俄军中的“外国人”,这一用语并未对真正的外国人和并非俄罗斯族的沙皇臣民做出多少区分。然而,倘若没有非俄罗斯人参谋,帝国是永远无法在1812~1814年取得胜利的。此外,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完全忠于俄罗斯国家,他们的家庭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融入俄罗斯社会。这些外国工程师和参谋也协助培养了日后取代他们地位的新一代年轻俄罗斯人军官。
  就像其他大国一样,对沙皇俄国而言,拿破仑时代的巨大挑战在于为战争动员资源。有四个关键要素可以被描述为俄罗斯实力的源泉。它们是人员、马匹、军事工业和财政。除非了解到上述四个要素中每个要素的基本优势与局限,不然就无法理解俄国怎样进行这些战争,也无法领会到它为何取得胜利。
  对任何国家而言,人力都是*明确的资源。当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97年逝世时,俄罗斯帝国的人口大约是4000万。与之相比,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拥有2900万臣民,同时期的哈布斯堡属地则有大约2200万居民。就算到了1806年,普鲁士人口也只有1070万。联合王国的人口介于普鲁士和更为庞大的欧陆大国之间。包括爱尔兰人在内,1815年的联合王国人口大约是1500万人,不过印度的人力也正在成为英国全球力量中的一个因素。因此,俄国的人口数量根据欧洲标准是很庞大的,但它并不比旧制度的对手们大太多,还要远小于拿破仑控制的人力资源。法兰西帝国,或者说由巴黎直接统治的全部领土,在1812年拥有4370万人口。但拿破仑还是拥有650万人口的意大利王国国王、拥有1400万居民的莱茵同盟(Rheinbund)保护人。他还可以掌握其他一些领土:从俄国角度而言,*显著的就是华沙大公国,它的380万人口为1812—1814年的战争努力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简单地列出上述数字,就多少反映出了俄国在那些年里面临的挑战状况。
  从国家层面而言,动员俄国人口的优点在于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价格低廉。威灵顿军中列兵的生活与王公相去甚远,但即便俄军以银戈比计饷,英军列兵的年收入也是他们俄军同行的11倍之多。实际上,1812年的俄军列兵更有可能拿到贬值的纸卢布,其实际价值仅有票面价值的1/4。由于时常弄不清楚摘引材料中的俄国卢布究竟是纸卢布还是银卢布,对价格和收入的比较总是问题丛生的,而且俄国的生活成本无论如何都和其他国家相去甚远,其差异之大尤以英国为甚。更为现实主义的比较则是这样的事实,即便在和平时期,英军士兵除了面包之外,还可以拿到米、肉、豌豆和奶酪。而俄军列兵拿到的只有面粉和谷粒,尽管他们在战时还可以得到肉和伏特加的补充。士兵们把拿到的谷粒煮成麦片粥,这就是他们的日常主食。
  俄军的团有时拿到的也不是制服和*,而是衣料和皮革,以此自行制作衣服和鞋子。*、铅和纸也被分发到各个团里,让他们自己制成*。国家能够动用的免费劳力也不仅是士兵。一小部分征募人员并没有被送进军队,而是被派到了矿山。更为重要的是,当彼得大帝*次建立作为俄国军事工业基础的钢铁工场时,他将若干个村庄*性地整体分配给工场劳作。他在建立一些为军队提供衣料的纺织工场时也是如此。分配给工场的劳动力总是要更为廉价,因为工人的家属依然保有农地,*期望他们以此自给自足。
  只要整个欧洲的军队都是由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组成,俄国的军事体系就能在竞争中发挥出色。按照年度征召新兵的系统让俄军成为欧洲*庞大也*廉价的军队,与此同时却没有给人民施加不可承受的负担。然而在1793~1815年,法国和普鲁士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俄国军事体系的长期生命力打上了问号。革命中的法国开始普遍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年轻人,希望一旦战争结束便让他们作为崭新共和国的公民重回平民生活。1798年时,所谓的《茹尔当法令》确立了6年兵役制,从而将这一制度固定下来。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国家可以投入比俄国更多的军队,它日后也将拥有由依然相对年轻的退役士兵们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如果俄国试图效法这一制度,它的军队就不再是国家内部的独立集团,整个沙皇制度下的国家与社会也将发生改变。公民军队是与基于农奴制的社会极不相容的。军队在*内部叛乱时会比之前更不可靠。贵族地主会面临这样的前景:成群回到乡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农奴(要是现存法律依然有效的话),而且接受过军事训练。
  ……

前言/序言

  为《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中译本撰写简短的导言,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大的乐事。此书已经被翻译成七种欧洲语言,然而这是我的著作的*个亚洲语言译本,因此中文版给我带来了特别的欢乐。在感谢对我这本书的关注之外,中国读者对200年前发生在欧洲的这些事件兴趣盎然,这也让我十分高兴。
  也许我应当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在1952年生于新加坡,母亲来自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但她的祖辈中也有法兰西人和苏格兰人,她本人生在印度。我父亲出生于祖父母流亡途中,当时他们正在逃离俄国革命。他的家族来自如今被称为拉脱维亚的地区,但是他们并非拉脱维亚人。他们可能被界定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因为他们属于信奉新教的波罗的海省份统治阶层。可是就认同感而言,他们比绝大多数波罗的海贵族家族更接近俄罗斯人,此外他们还因这个家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一位利瓦部落首领的事实而骄傲,在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甚至拉脱维亚人到来之前,利瓦部落就在*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本书中读者会发现我的一些先祖——尤其是利芬、帕伦和奥尔洛夫一杰尼索夫。毫无疑问,家史有助于激发我对俄国与拿破仑之战的兴趣。
  但是,欣赏此书叙述的故事并不意味着需要和这个时代建立家族联系。拿破仑与俄国对抗的这段历史跌宕起伏、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许多令人着迷的人物,充满了刺激与趣味性。虽然身为教授,但我试图通过对其中所涵盖的人物及戏剧*件的充分把握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与绝大多数读者一样,我*初很大程度上是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吸引到这段历史中来的。哪怕再活上一千次,我也无法在文笔、出色的人物描写、范围宏大的叙事上同托尔斯泰相提并论。但是我已经尽力而为,不至于(让这本书)与他的著作相差太远。
  然而在某些方面,我这本书是为反驳托尔斯泰对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及拿破仑时代中角色的描述而写的。在写作《战争与和平》时,托尔斯泰对它的设想远大于一本小说。对他而言,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战争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影响。起初他希望把对战争年代的研究同战时经历如何导致了1825年的所谓十二月党人起义联系起来,那时候年轻的激进派军官们正试图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战争年代实在太令托尔斯泰着迷,因此他从未写到1825年左右。但这本书的*初写作动机甚至对托尔斯泰构思、撰写*终的定稿版影响深远。对托尔斯泰来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俄罗斯人民,他在书中称颂他们自然而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他的著作有意识地同对伟人的狂热崇拜唱反调,那些人经常被宣称能够引领历史的进程。在托尔斯泰看来,伟人都是幻影。就连拿破仑在《战争与和平》中都是自夸却近乎小家子气的形象,他被更深层次的,甚至自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控制的潮流裹挟着往前走。托尔斯泰也没在塑造俄国*的形象上多花多少时间,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却是个主要的例外。他不仅将库图佐夫歌颂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还让他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不可战胜的非人格化力量。
  我并非完全不同意托尔斯泰的说法。可是我确实认为,他对历史事件和它们发生原因的解释时常是错误的。就公众对俄国在拿破仑垮台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而言,他这部小说的影响力比任何一本已经写成的历史书都要大得多,因此对我来说,挑战托尔斯泰的某些观点就是有价值的,我这本书也试着这么去做了。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对俄国与拿破仑之间这场战争起因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非常具体的利益分歧会让人去冒险,但个人品质,特别是领导力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谈到战争的进程与结果时,这一点同样正确。事实上俄国的大战略比托尔斯泰所暗示的要明智、有目的、成功得多。孩童时代初次读到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我首先注意到的一点是,他这本书到完结时只写了俄国击败拿破仑整个故事的一半。在1813~1814年,一路把俄军带到巴黎的巨大努力和决定性胜利去哪里了?
  我意识到的这个遗漏涉及了问题的核心: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何会在1812~1814年真正发生了什么这一点上对读者们造成了误导?对他来说,1812年因它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影响而意义重大。他并不关心国际关系和俄国对欧洲的影响,而这些是1813和1814年里的关键方面。托尔斯泰忽略了俄国与拿破仑战争的后半段,从而对俄罗斯社会或多或少将1813~1814年排除于自身记忆之外这一事实影响极大。此书中*不寻常的看点或许是,我将1813年而非1812年置于历史事件的中心。这么做意味着对俄国与拿破仑的冲突有了新的整体认知和关注点。一些古老问题得到了更令人满意的回答,但新问题也出现了。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对亚历山大一世而言,俄国境内的防御作战始终只是更广大的、旨在摧毁拿破仑对欧洲统治的战争的*步,这对解释俄国领导层如何计划并执行了1812年战局很有帮助。
  1813~181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本身极富戏剧性,也充满了悬念。与人们在《战争与和平》中获得的潜在印象相反,战争在1812年冬季远未结束。拿破仑于1813年重建了军队,离再次确立他对欧洲的统治近在咫尺。他的努力如何遭遇挫败的故事从未被充分讲述过,之所以会这样,而*重要的因素在于,俄国在击败他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始终被放到了一边。本书述说了这个故事,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它不仅花不少篇幅介绍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也大量介绍了俄国的历史和为何会在俄国内外出现如此之多的误解。因此我希望,我的中国读者们能够同时欣赏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并思考它提出的若干问题。
  多米尼克·利芬
  2014年5月
  于剑桥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一部关于帝国野心、权力博弈与欧洲命运的宏大史诗 拿破仑·波拿巴,这个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从法国大革命的烽火中崛起,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席卷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帝国的辉煌总是伴随着深刻的危机,而最严峻的挑战,则来自遥远的东方——俄国。 本书将读者带回到1807年至1814年间,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帝国与帝国碰撞、意志与意志较量的关键节点。拿破仑的目光,如同烈火般燃烧,渴望征服整个欧洲,将他的意志强加于各个民族。而亚历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国,则从最初的动摇与妥协,逐步走向了与这位“欧洲之王”的正面决裂。 从提尔西特的盟约到熊熊烈火的征途 故事的开端,我们看到的是1807年提尔西特条约所带来的短暂和平。在宁静的河面上,两位伟大的君主曾一度握手言和,仿佛欧洲的命运已经在他二人的手中被重新书写。然而,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拿破仑的扩张野心并未止息,大陆封锁政策对俄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沙皇的耐心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本书将深入剖析提尔西特体系的脆弱之处,以及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我们将看到,是什么样的战略考量、经济利益以及个人恩怨,一步步将曾经的盟友推向了不可避免的战争。 1812:一个帝国陨落的开端 1812年,这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拿破仑集结起他庞大的“大军团”,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跨过了涅曼河,向俄国腹地进发。这支军队汇集了欧洲各国的精锐,誓言要将沙皇的抵抗彻底粉碎。 本书将以宏大的视角,细致描绘这场吞噬一切的战役。我们将跟随拿破仑的脚步,穿越广袤的俄罗斯平原,感受俄军战略性的撤退与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我们将置身于博罗季诺战役的血与火之中,体验那场惨烈到令后人难以置信的厮杀。我们将见证莫斯科的火焰如何吞噬一座辉煌的城市,以及拿破仑在占领后的巨大困境。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究俄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从严寒的天气,到游击队的骚扰,再到普通民众的英勇牺牲,我们将看到,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成为了击垮“大军团”的关键力量。 从退却到反击:欧洲的黎明 1812年的俄国远征,成为了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伤痕累累的“大军团”在严冬中狼狈撤退,无数生命消逝在冰天雪地之中。然而,这并非战役的终结,而是欧洲反抗拿破仑统治的新序幕。 本书将继续展现,在俄国的胜利鼓舞下,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如何重新燃起抵抗的火焰。我们将见证莱比锡“民族会战”的惨烈,这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役,将拿破仑的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巴黎的陷落与百日王朝的余晖 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土崩瓦解。1814年,盟军开进了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至厄尔巴岛。然而,这位传奇人物的命运并未就此画上句号。 本书的结尾,将带领读者回顾拿破仑的短暂复辟——“百日王朝”。我们将看到,在短暂的辉煌之后,滑铁卢的战役,最终成为了他政治生命的最后绝唱。 一部史学巨著,一场思想盛宴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叙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的博弈、民族的觉醒以及历史进程深刻变革的史学巨著。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文学笔触,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将帮助我们理解: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逻辑: 他的军事天才如何造就辉煌,又为何最终走向灭亡。 俄国在欧洲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到决定欧洲命运的关键力量。 民族主义的兴起: 在拿破仑的铁蹄下,欧洲各民族如何孕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战争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持续的战争如何改变了欧洲的版图和人们的思想。 阅读此书,您将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理解塑造现代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这是一次深入欧洲心脏地带的旅行,一次与历史巨人对话的体验,一次对人类勇气、野心与命运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史诗般的张力。我对拿破仑这位历史巨匠的军事生涯充满了敬意和好奇,而他与俄国之间那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决战”,更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焦点。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预示着这本书将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史料考证,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1807年至1814年,这七年时间,恰恰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而俄国在这个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鏖战欧罗巴”更是精准地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这场“决战”的根源,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在书中,我期待能看到对那些宏大的战役场面的生动描绘,将领们的运筹帷幄,以及这场战争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最终又如何成为了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序曲。

评分

刚翻开这本《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我对拿破仑的军事生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与俄国的这场史诗般的较量,总感觉其中蕴含着无数的传奇与悲壮。《甲骨文丛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气息,让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读到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鲜为人知的史实。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书写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在于对事件背后动机、战略决策以及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拿破仑,这位征服者的崛起与陨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巨著,而他与俄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无疑是这部巨著中最惊心动魄的篇章之一。1807年到1814年,这七年时间里,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俄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在这场风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拿破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与俄国的决战,又是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遭遇他最严峻的挑战。书中的“鏖战欧罗巴”更是直接点明了这场战争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法俄两国之间的对抗,更是整个欧洲大陆在拿破仑的铁蹄下掀起的巨大涟漪。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期待着能够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欧洲各国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对书中能否描绘出战场上那些激烈的厮杀、战略家们的运筹帷幄、以及残酷战争对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感。“甲骨文丛书”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学术性,而“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则直指一场决定欧洲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我对拿破仑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他的军事天才和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辉煌成就上,但关于他与俄国之间的这场“决战”,尤其是在1807年至1814年这段跨度中,我所知甚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个关键的节点和人物的抉择所塑造。拿破仑,这位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帝国扩张最终触碰到了强大的俄国,这场“鏖战欧罗巴”无疑是其命运转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这场战争的根源,是政治上的角力,还是经济上的冲突?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战争的进程,那些著名的战役,比如博罗季诺战役,又或是关于法军撤退的惨烈情景?我更关心的是,这场战争是如何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以及它最终是如何导致拿破仑帝国走向衰落的。这本书的书名所带来的信息量巨大,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史实、分析以及独特的视角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获得一次深刻的历史体验。

评分

翻开这本《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拿破仑,这位欧洲历史上最具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军事征服史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而“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更是我一直以来都充满好奇的重大历史事件。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几个字,给了我一种权威和深度的感觉,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严谨的史实考证和深刻的学术分析。1807年至181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拿破仑帝国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鏖战欧罗巴”四个字,更是直接展现了这场战争的广度和其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迫切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促使拿破仑这位曾经的欧洲霸主,与庞大的俄国帝国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决战?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政治上的失算,还是战略上的野心?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生动地刻画出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将领们的智慧与勇毅,以及战争给当时的欧洲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

评分

这本《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和其所处的时代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这一主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觉得,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往往发生在关键人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的碰撞中,而拿破仑与俄国之间的这场“决战”,无疑就是这样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重大事件。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内容的深度充满期待。1807年至1814年,这七年时间里,欧洲大陆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鏖战欧罗巴”几个字,更是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拿破仑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俄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俄国又是如何展现出其独特的抵抗力量?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那些著名的战役,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我尤其希望能读到关于这场战争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以及它最终如何成为拿破仑帝国走向衰落的催化剂。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扇门,打开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无限遐想。

评分

当我看到《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对拿破仑这位传奇人物的军事生涯一直颇感兴趣,而他与俄国之间那场决定性的较量,更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历史事件。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几个字,给我一种很强的学术感,让我相信这本书在史料的挖掘和分析上应该会有独到之处。1807年至1814年,这段时间正是拿破仑帝国鼎盛时期,也是其走向转折的关键时期。而“鏖战欧罗巴”更是直接点明了这场战争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决战”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意义。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拿破仑这位曾经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军事天才,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地广人稀、气候严寒的俄国?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政治上的博弈,还是经济上的利益冲突?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战场上的壮阔景象,那些战术的运用,将领们的决策,以及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

评分

初次看到《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形象。而“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这个核心主题,更是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欧洲历史时期。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无数的个体命运汇聚成宏大的时代洪流,而拿破仑与俄国之间的这场较量,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篇章之一。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分析。1807年至1814年,这段时间对拿破仑的帝国而言,是充满挑战和转折的关键时期。“鏖战欧罗巴”更是点明了这场战争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法俄两国之间的对抗,更是欧洲大陆上各种力量相互碰撞的缩影。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拿破仑帝国扩张的野心是如何一步步触及到俄国的利益的?又是如何在那片广袤而严酷的土地上,拿破仑这位昔日的征服者,遭遇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那些宏大的战役场面,那些将领们的运筹帷幄,以及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

评分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庄重而史诗般的感觉。我一直对拿破仑这位历史人物充满着好奇,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与整个欧洲大陆的博弈,都极具戏剧性。而“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这个主题,更是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这段历史的关注点。书名中的“甲骨文丛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有了很高的期待,仿佛它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1807年至1814年,这七年的时间,恰恰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而俄国在这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鏖战欧罗巴”几个字,更是将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这场“决战”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还是地缘政治的必然?在书中,我期望能看到对那些关键战役的详细描绘,比如战略家的谋划,将领们的指挥,以及士兵们的英勇牺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场战争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以及它最终是如何预示着拿破仑帝国的落幕。

评分

拿到这本《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拿破仑,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终结。而他与俄国之间那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决战,更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历史事件。我总觉得,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每一次的碰撞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前进方向。1807年至1814年,这短短的七年,欧洲大陆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书名中的“鏖战欧罗巴”几个字,就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拿破仑帝国如日中天之时,为何会与庞大的俄国结下梁子?是野心膨胀的必然结果,还是地缘政治的无奈选择?我特别想了解,在战场上,拿破仑这位军事天才,将如何应对俄国广阔的地形、严寒的气候以及俄军顽强的抵抗?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场战争中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策略、后勤补给,以及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役?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原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场景中,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亲眼见证拿破仑的辉煌与衰落,以及俄国在抵抗中展现出的坚韧与牺牲。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了这本《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甲骨文丛书”这几个字,似乎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而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我对拿破仑的历史一直都很感兴趣,他是一位极富争议但又无比强大的历史人物。这本书聚焦于他和俄国之间的“决战”,以及“鏖战欧罗巴”,时间跨度是1807年至1814年,这正是我觉得拿破仑帝国走向转折的关键时期。我迫切地想了解,在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与俄国之间爆发如此规模的冲突?书中的“决战”和“鏖战”这两个词,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析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政治上的妥协破裂,还是经济上的利益争夺?更重要的是,我渴望能够读到书中关于战场细节的描写,比如双方的兵力调动、战术布置、将领们的决策过程,以及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此外,我也很好奇,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对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格局、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信息量非常大,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拿破仑时代欧洲历史的深刻解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命运走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