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国电影史》
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19世纪末,当世界文艺从古典时期迈向现代的时候,电影刚刚诞生。在中国,当“五四”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的时候,中国电影才开始故事片创作,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还没有摆脱原始状态。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正努力追赶着现代文艺的步代,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使我们无法直接套用传统的历史和文学史的分期方法来叙述电影的历史,而只能尝试寻找更能反映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方法进行叙述。
目录
绪论
*一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一节 最初的尝试
第二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第三节 新文人的旧电影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
*一节 时代变革带来了电影的变革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
第三节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第四节 在学习中探索
第五节 探索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 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
*一节 从延亘到重新高涨
第二节 “影戏”电影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
*一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十七年”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样式及其它
第四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1976年)
*一节 “纪要”的发表及江青对中国电影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
第三节 故事片的创作情况
第六章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1989年)
*一节 “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节 *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
第三节 老导演的新成就
第四节 中年导演的成熟
第五节 青年导演的崛起
第六节 多元化的探索
结束语
主要参考影片
主要参考阅读文献
后记
目录
*一章 电影的诞生
*一节 电影的起源
第二节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第三节 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第四节 欧洲的两种倾向
第二章 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
*一节 鲍特及影片《火车大劫案》
第二节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
第三节 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
第四节 查尔斯·卓别林的喜剧观念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一节 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
第二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第四节 20年代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第四章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一节 声音进入电影
第二节 好莱乌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
第三节 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
第四节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第五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一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第二节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
第四节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及误识
第六章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和声音进入苏联电影
第二节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社会主义视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高潮期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第七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节 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人们的演变
第八章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曰本电影
*一节 日本电影的崛起与战前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战术时与战后日本电影形势和主题
第三节 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四节 日本当代电影的发展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第二节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命新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 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一节 新好莱乌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新好莱乌时期的电影创作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我注意到,中国电影史部分对于改革开放后电影的发展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叙述,尤其是在对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分析上,作者们似乎花了很多笔墨。我希望能从这些段落中,看到他们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导演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和时代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在外国电影史部分,我则对书中关于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以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的章节充满期待。我对那个时期那些经典影片的创作背景、导演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很感兴趣。希望作者们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或者从更专业的角度解读这些影片的艺术价值,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魅力。这本书的体量如此之大,能够涵盖如此多的内容,着实让人赞叹。
评分书中关于中国电影史的叙述,似乎在近些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和商业大片的崛起上,给出了很客观的分析。我很好奇作者们如何评价这些变化,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版图中的地位的。而在外国电影史的部分,我对于书中关于亚洲电影,特别是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的章节,抱有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亚洲电影有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叙事方式,希望作者们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电影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电影艺术之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关于中国电影早期探索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们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成长的无声电影的描绘,充满了温度和敬意。他们不仅列举了重要的作品,更着力于还原当时电影制作的艰难环境,以及电影人为了艺术理想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对一些早期奠基性导演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萌芽和最初的探索方向。而在外国电影史的部分,我则惊叹于作者们对欧洲电影新浪潮的梳理。从法国的“新浪潮”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再到德国的“新德国电影”,每一场运动都像是电影艺术的一次深刻革命,作者们对这些运动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渊源的阐述,让我对电影的艺术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这些电影流派的批判性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评分读完中国电影史的最后一章,我感觉作者们在总结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表现出了审慎而又乐观的态度。他们似乎强调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以及中国电影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走向国际。而在外国电影史的结尾,我则被书中关于当下全球电影发展趋势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们是否提到了流媒体平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对于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的发展,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看待电影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反映时代、记录历史、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观影体验中,去发现更多电影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让我看到了作者们巨大的野心,他们试图用两本书的篇幅来容纳浩瀚的中国和外国电影史。从内容上看,中国电影史部分似乎是从早期无声电影的萌芽讲起,一直梳理到当代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期间必然涉及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导演、作品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外国电影史部分则更加宏大,从电影的诞生之地——法国和美国出发,一路向东,覆盖了欧洲各个国家的电影思潮,乃至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电影艺术成就。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如何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展现不同国家电影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两本书合在一起,无疑是对电影史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电影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电影艺术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演变和发展的,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电影美学和叙事技巧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