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國電影史》
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嚮學習電影創作的學生們介紹各個時期主要的藝術運動和藝術思潮、重要的電影藝術傢和代錶性作品等,以求有助於瞭解中國電影的曆史發展綫索和優秀傳統。為適應教學的需要,我們以教學中現有的影徵資料為基礎,著重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介紹中國電影的曆史。我們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同學們在將來的創作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民族電影傳統中有益的經驗,推動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19世紀末,當世界文藝從古典時期邁嚮現代的時候,電影剛剛誕生。在中國,當“五四”之後中國現代文學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電影纔開始故事片創作,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還沒有擺脫原始狀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正努力追趕著現代文藝的步代,並正在逐步走嚮成熟。這使我們無法直接套用傳統的曆史和文學史的分期方法來敘述電影的曆史,而隻能嘗試尋找更能反映中國電影發展道路的方法進行敘述。
目錄
緒論
*一章 “影戲”——中國電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一節 最初的嘗試
第二節 “影戲”——中國主流電影傳統的形成
第三節 新文人的舊電影
第二章 30年代電影(1932年-1937年)
*一節 時代變革帶來瞭電影的變革
第二節 現實主義與左翼電影劇作中的兩種風格
第三節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第四節 在學習中探索
第五節 探索有聲電影的藝術規律
第三章 戰時與戰後(1937年-1949年)
*一節 從延亙到重新高漲
第二節 “影戲”電影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三節 “文華”與非主流電影的藝術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國電影(1949年-1966年)
*一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
第二節 “十七年”各個時期的藝術特點
第三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主導樣式及其它
第四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小結
第五章 “文革”時期的中國電影(1966年-1976年)
*一節 “紀要”的發錶及江青對中國電影的全盤否定
第二節 “三突齣”的創作原則及樣闆戲電影的攝製“經驗”
第三節 故事片的創作情況
第六章 “新時期”的中國電影(1976年-1989年)
*一節 “恢復時期”的電影創作情況(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節 *一次創新浪潮(1979年-1980年)
第三節 老導演的新成就
第四節 中年導演的成熟
第五節 青年導演的崛起
第六節 多元化的探索
結束語
主要參考影片
主要參考閱讀文獻
後記
目錄
*一章 電影的誕生
*一節 電影的起源
第二節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
第三節 喬治·梅裏愛的“銀幕戲劇”
第四節 歐洲的兩種傾嚮
第二章 電影敘事形式的發展
*一節 鮑特及影片《火車大劫案》
第二節 格裏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
第三節 美國默片“喜劇片”敘事
第四節 查爾斯·卓彆林的喜劇觀念
第三章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一節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和超現實主義傾嚮的各種流派
第二節 德國錶現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嚮的美學追求
第三節 前蘇聯濛太奇學派的理論與實踐的美學探索
第四節 20年代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第四章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一節 聲音進入電影
第二節 好萊烏的電影企業及製片政策
第三節 類型電影觀念及其模式
第四節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
第五章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一節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
第二節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
第三節 寫實主義大師讓·雷諾阿
第四節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及誤識
第六章 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一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提齣和聲音進入蘇聯電影
第二節 轉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
第三節 社會主義視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高潮期
第四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第七章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一節 新現實主義電影産生的背景
第二節 作者與作品、風格與理論
第三節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
第四節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人們的演變
第八章 民族電影興起中的曰本電影
*一節 日本電影的崛起與戰前發展概況
第二節 戰術時與戰後日本電影形勢和主題
第三節 50年代日本電影的黃金時期
第四節 日本當代電影的發展
第九章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一節 “新浪潮”——劃時代的作者電影
第二節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命新派
第四節 “左岸派”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第十章 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
*一節 新好萊烏電影所産生的背景
第二節 新好萊烏時期的電影創作
第三節 新德國電影的初期
第四節 新德國電影的四大導演
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關於中國電影早期探索的章節深深吸引。作者們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艱難成長的無聲電影的描繪,充滿瞭溫度和敬意。他們不僅列舉瞭重要的作品,更著力於還原當時電影製作的艱難環境,以及電影人為瞭藝術理想所付齣的努力。特彆是對一些早期奠基性導演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中國電影藝術的萌芽和最初的探索方嚮。而在外國電影史的部分,我則驚嘆於作者們對歐洲電影新浪潮的梳理。從法國的“新浪潮”到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再到德國的“新德國電影”,每一場運動都像是電影藝術的一次深刻革命,作者們對這些運動的特點、代錶人物及其思想淵源的闡述,讓我對電影的藝術可能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於這些電影流派的批判性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學會瞭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評分我注意到,中國電影史部分對於改革開放後電影的發展進行瞭相當詳盡的敘述,尤其是在對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分析上,作者們似乎花瞭很多筆墨。我希望能從這些段落中,看到他們如何精準地捕捉到這些導演作品中的藝術創新和時代精神,以及他們如何將中國電影推嚮國際舞颱。在外國電影史部分,我則對書中關於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以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的章節充滿期待。我對那個時期那些經典影片的創作背景、導演風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一直很感興趣。希望作者們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者從更專業的角度解讀這些影片的藝術價值,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魅力。這本書的體量如此之大,能夠涵蓋如此多的內容,著實讓人贊嘆。
評分書中關於中國電影史的敘述,似乎在近些年中國電影的産業化進程和商業大片的崛起上,給齣瞭很客觀的分析。我很好奇作者們如何評價這些變化,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版圖中的地位的。而在外國電影史的部分,我對於書中關於亞洲電影,特彆是日本電影和韓國電影的章節,抱有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亞洲電影有著獨特的東方美學和敘事方式,希望作者們能夠在這方麵提供更深入的解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些電影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電影史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電影藝術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目錄和前言讓我看到瞭作者們巨大的野心,他們試圖用兩本書的篇幅來容納浩瀚的中國和外國電影史。從內容上看,中國電影史部分似乎是從早期無聲電影的萌芽講起,一直梳理到當代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期間必然涉及瞭各個時代的代錶性導演、作品以及它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外國電影史部分則更加宏大,從電影的誕生之地——法國和美國齣發,一路嚮東,覆蓋瞭歐洲各個國傢的電影思潮,乃至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電影藝術成就。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處理如此龐雜的信息,如何在詳實的史料基礎上,提煉齣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展現不同國傢電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這兩本書閤在一起,無疑是對電影史研究的一次全麵梳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電影充滿好奇心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理解電影藝術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演變和發展的,並且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電影美學和敘事技巧的啓發。
評分讀完中國電影史的最後一章,我感覺作者們在總結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嚮時,錶現齣瞭審慎而又樂觀的態度。他們似乎強調瞭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以及中國電影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走嚮國際。而在外國電影史的結尾,我則被書中關於當下全球電影發展趨勢的討論所吸引。作者們是否提到瞭流媒體平颱對電影産業的影響?對於獨立電影和紀錄片的發展,他們又有怎樣的看法?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看待電影的全新視角,它讓我意識到,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反映時代、記錄曆史、錶達思想的藝術形式。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我的觀影體驗中,去發現更多電影的奧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