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版)(研究生教学用书)
:45.00元
作者:,杨瑞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300253800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以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与城市化为背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与开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揭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经济学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场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决定了我们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条化,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而应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合理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既重视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也关注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应在揭示资源配置规律的过程中剖析经济关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此,本教材倡导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直面现实的研究并非是不要理论,而是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并发展与创新经济学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教材共包含导论与九章内容。导论主要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章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反思社会主义的实践,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章对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进行经济学分析,揭示了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经济学意义;第三章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产权特征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第四章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讨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着重研究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模式;第五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第六章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新常态及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七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特别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八章分析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对外贸易、资本引进、国际资本流动、汇率等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九章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合理干预的边界与方式。
目录
导 论 1 n
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2 n
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12 n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实践 20 n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31 n
第四节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8 n
第二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44 n
节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比较 44 n
第二节 市场取向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49 n
第三节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地方的特殊功能 54 n
第四节 从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转换 60 n
第五节 重塑改革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63 n
第三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69 n
节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69 n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73 n
第三节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难题 82 n
第四节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89 n
第五节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 102 n
第四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111 n
节 优企业所有权安排与公司治理 111 n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共同治理 118 n
第三节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逻辑: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 126 n
第四节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 132 n
第五节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 142 n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150 n
节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50 n
第二节 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 155 n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158 n
第四节 分配关系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65 n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70 n
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170 n
第二节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76 n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182 n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191 n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199 n
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99 n
第二节 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结构性效应 205 n
第三节 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基础与政策选择 210 n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及实施路径 215 n
第五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协调发展 220 n
第六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 224 n
第八章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232 n
节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232 n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 242 n
第三节 对外贸易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251 n
第四节 我国的贸易失衡问题 260 n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69n
节 市场失灵与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269 n
第二节 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274 n
第三节 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选择 280 n
第四节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291 n
第三版后记 301
作者介绍
杨瑞龙,1957年5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丹麦奥登塞大学访问进修。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非均衡经济学、产权与国有企业改革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已出版了《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等多本学术专著,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第八届和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获北京市“党员”称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作为博士 论文的指导教师,所指导的论文先后在2004年和2008年两度获得全国博士学位论文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n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之前听朋友推荐过,说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逻辑上特别有启发。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当下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比较深入。我特别关注书里会不会详细分析一些经典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演变和修正的,以及不同学派之间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理论时,会觉得有些概念抽象难懂,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作用于现实世界的。比如,书中对供给与需求定律的阐述,是会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经济危机作为切入点,还是会从更微观的消费者行为角度去解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
评分我之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帕累托最优”或者“福利经济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我不太喜欢那种只堆砌术语的书,而是希望作者能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大家更容易地理解。另外,我对经济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考量也比较感兴趣,比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伴随着社会不公。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触及,引发一些关于经济学与社会价值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界口碑一直很好,尤其是它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据说能帮助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方法,比如计量经济学或者博弈论,融入到对经典经济理论的解读中的。很多时候,老一套的理论分析方法会显得有些陈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新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耳目一新。我个人对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感兴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常常导致市场失灵。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理论介绍,更希望能有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据说是它对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理论,不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是很难真正掌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经济学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各个学派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是怎样的。尤其是我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演变很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如何相互批判、又如何相互借鉴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引用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文献的原话,或者对经典著作进行精彩的解读,让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那些伟大的思想火花。
评分我是在一个经济学论坛上看到有人强烈推荐这本书的,说它在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方面,非常有独到之处。我一直对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感到困惑,很多时候政策出台后,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分析不同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和潜在的局限性。特别是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权衡,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一幅宏观经济运行的清晰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