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工业设计史(第4版)
作 者:柳冠中,何人可 著
I S B N :9787040294897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第4版
印刷时间:2014年5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400000字
页 数:24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36.00元
目录
绪论
篇 工业前的设计
概述
章 设计的萌芽阶段
节 设计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生存设计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节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
第二节 国外的手工艺设计
第二篇 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
概述
第三章 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节 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
第二节 劳动分工与设计的出现
第三节 18世纪的设计风格
第四节 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
第五节 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
第六节 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
第七节 新条件下的设计
第四章 机械化与设计
节 英国的纺织工业
第二节 技术与设计
第三节 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
第四节 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
第五节 标准化与合理化
第五章 设计改革
节 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水晶宫”工业博览会
第三节 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第四节 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
第五节 芝加哥学派
第六节 新艺术运动
第七节 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
第八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三篇 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
概述
第六章 工业、技术与设计
节 美国的工业与设计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与设计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手工艺与设计
第四节 新材料与现代设计
第五节 技术与设计
第七章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节 美术
第二节 风格派
第三节 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
第四节 走向现代主义
第五节 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
第六节 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第八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节 艺术装饰风格
第二节 流线型风格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第九章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节 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设计师
第四篇 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
概述
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
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五节 前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第七节 中国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第八节 公司识别计划
第九节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第十节 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节 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第二节 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第三节 波普风格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
第五节 解构主义
第六节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第十二章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 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第三节 欧洲及日本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结束语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工业设计史(第4版)》是在2004年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教材编写大纲修订而成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工业设计史(第4版)》内容按历史年代分为4个部分。部分介绍工业前的设计,包括设计的萌芽阶段和手工艺设计阶段;第二部分介绍工业至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走向成熟的进程;第四部分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设计繁荣发展并趋向多元化的局面,以及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史(第4版)》不仅叙述了历史上特别是工业以来工业设计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设计师及其作品,而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了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设计史(第4版)》着重分析了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因、大致过程、各时期工业设计的特点、思潮变化和典型实例,以期勾画出一条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脉络。这对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四版对部分文字及图片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21世纪以来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进展。《工业设计史(第4版)》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和教学网站也同步进行了修订。
《工业设计史(第4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选用。
作者介绍
何人可教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1958年3月出生,1984年12月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赴丹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业设计系访问进修,1998~1999年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问进修。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被奉为经典的设计案例,它们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思考逻辑和实践过程。《工业设计史》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书中对于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计作品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外观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设计师的创作意图、技术实现的难度、市场反馈以及这些设计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发现,许多经典的设计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精准地解决了某个时代的问题,或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一些设计理论的阐释,比如功能主义、形式主义、极简主义等,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得以生动展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通过讲述过去的故事,帮助我理解设计的本质,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设计。
评分作为一个对设计趋势比较敏感的人,我总是喜欢探究那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设计理念是如何诞生的。《工业设计史》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惊喜。书中对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的设计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对工业设计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描述得尤为精彩。我惊讶于科技的进步如何不断拓展设计的边界,从早期对机械化生产的适应,到后来对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书中对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元素如何融入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改变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用户感知,都有详细的阐述。我还特别关注到书中对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以及人文关怀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工业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和美学的结合,更承载着社会责任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和理论支撑。
评分这本《工业设计史》读起来真的就像是在翻阅一部生动而厚重的史书,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对工业设计的发展脉络一直充满好奇。书的开篇就带领我回到了工业革命的萌芽时期,从那个手工匠人到机器批量生产的转变,再到早期设计理念的萌发,每一个阶段都描述得极为详实。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对设计的影响,而是将其与设计思想的演变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早期重要设计事件和人物的描绘,比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它不仅仅是风格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对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反思和对艺术与生活结合的追求。那些关于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在工业产品上的初步应用,以及后来包豪斯对功能主义的强调,都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案例,让我对设计理念的迭代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力,为整个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在很多年后,那些理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相信,伟大的设计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而一本好的设计史,就应该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种精神。《工业设计史》在这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洞察力。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与工业设计发展之间关系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讲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设计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谈论形式和功能,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技术创新以及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憧憬之中。同样,书中对战后消费主义盛行时期,设计如何通过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和心理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非主流”或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流派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工业设计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对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的联动关系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领域的历史,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其核心的驱动力和关键的转折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讲述了早期工业设计的初步探索后,它将重点转向了20世纪的飞速发展。我被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业设计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深吸引。战争不仅催生了新的技术和材料,更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而工业设计正是回应这些变化的积极力量。书中对流线型设计的出现、现代主义的兴盛,以及后来消费主义崛起背景下,设计如何承担起塑造品牌形象、引导消费潮流的作用,都有着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设计强国,以及日本、北欧等国家设计风格的崛起,我都觉得非常受启发。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设计哲学和美学取向的对比,让我看到了工业设计的多样性和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全局观和对细节的把握,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拨云见雾的畅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