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 |
| 作者 | 何晉 |
| 定價 | 6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93621 |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200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北大校園——燕園,不僅僅是一塊聖地,這裏的文物、古跡及相關曆史,也常常讓人震撼。本書搜錄燕園內幾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與之相關的園林、古建和景觀,鈎沉典故、探究曆史。作者在北大學習、工作三十載,文、圖相映中飽含對燕園的深入認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書既為讀者提供一個多姿多彩、空間分明有序的燕園立體指南,也可作為北大人憶念母校之寄托,為廣大校友們進一步瞭解這座園林乃至這所大學的淵源及曆史印痕提供有益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何晉,1988 年進入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史專業學習,1997 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副係主任,研究領域為先秦史、曆史文獻學。在北大開設“中國曆史文選”“圖說中國古代文明”和“文物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等課程。 |
| 目錄 | |
| 序 / 1 北大校園為何稱“燕園” / 7 淑春園 / 19 西校門 28 / 西校門石獅 31 / 校友橋 34 / 華 錶 38 / 辦公樓 41 / 丹陛石 45 / 石麒麟 47 / 外文樓 49 / 化學北樓 51 / 民主樓 52 / 北大檔案館 54 / 鍾 亭 58 / 乾隆詩碑 60 / 蔡元培銅像 63 / 未名湖 65 / 石供桌及五供 73 / “植樹銘”碑 76 / 翻尾石魚 78 / 西式平橋 80 / 島 亭 82 / 石 舫 85 / 石屏風 87 / **體育館 88 / 博雅塔 90 / 慈濟寺山門 94 / 斯諾墓 97 / 賴樸吾、夏仁德二位教授墓 99 / 臨湖軒 102 / 臨湖軒魚洗 105 / 梅石碑 108 / 俄文樓 112 / 北閣、南閣 114 / 石香爐 116 / 李大釗銅像 118 靜 園 / 121 靜園六院 128 / 杭愛碑及石像生 130 / 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 132 / 振興中華碑 134 / 第二體育館 136 燕南園 / 139 花神廟碑 149 / 三角地 151 / 民主科學DS雕塑 155 勺 園 / 161 塞萬提斯像 169 / “三一八”遇難烈士紀念碑 171 /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 173 / 葛利普教授墓碑 176 / 旗杆座 178 / 海晏堂水槽 179 / 鳴鶴園 / 183 日 晷 190 / 石龍頭及石魚頭 192 / 乾隆半月詩碑 195 / 校景亭 196 / “柳浪聞鶯”石牌坊遺存 200 鏡春園 / 205 蔣傢鬍同四閤院 216 朗潤園 / 221 “斷橋殘雪”石牌坊 230 蔚秀園 / 233 “紫琳浸月”石 239 暢春園 / 241 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門 246 承澤園 / 249 其他文物與文物保護 / 257 參考文獻 / 268 |
| 編輯推薦 | |
|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一本北大校園的指南。 近百處景點(87處,北大微官導覽為26處)搜羅燕園內幾乎所有地上文物,為你講述你所錯過的北大。 按園子講述,符閤遊覽順序。每個園子前均配手繪地圖,可按圖索驥,遊覽北大。 作者入校30載,為北大曆史係教授,不僅講述準確,且穿插必要的人文曆史知識。 本書照片除注明外,均為作者多年不斷積纍,從幾韆張照片中選齣,甚至包含個彆已丟失文物的照片。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讀《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我以為會是一本略顯枯燥的學術專著,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大錯特錯。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詩意而又不失嚴謹的筆觸,帶領我走進瞭一段段塵封的曆史。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我穿越時空,去探尋燕園的每一個角落,去聆聽每一塊石頭的低語。書中對某些景點的描寫,不僅僅是靜態的介紹,更是充滿瞭動態的敘事,將曆史人物的活動、時代的變遷,都生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描繪,比如某個門樓上的雕刻、某棵古樹的年輪,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象徵。作者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深入解讀,展現瞭燕園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脈搏,感受到歲月的痕跡。這本書讓我對燕園産生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對曆史文化有瞭更全新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作為一名對地方史誌和文化遺産保護有著關注的讀者,《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區域(燕園)的記錄,更是一種對曆史文脈傳承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書中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研究視角,他能夠將各種類型的史料融會貫通,並以一種易於理解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挖掘和梳理,這些往往比看得見的建築更難被記錄和傳承。書中對某些古老習俗、傳統活動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燕園在漫長歲月裏所積澱的獨特文化氣質。同時,作者也對當前文物保護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瞭探討,這讓我意識到,對於我們這樣珍貴的曆史遺跡,保護和傳承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不是過去,而是現在”這句話的含義,它提醒我們要珍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它們都承載著厚重的過去。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尤其是近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試圖尋找一本能夠將宏大曆史敘事與個體生活體驗相結閤的書籍。《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作者在講述燕園的曆史變遷時,並沒有止步於宏觀層麵的事件羅列,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生動的人物故事和細節描寫。通過那些曾經在此生活、學習、工作過的人物,如學者、藝術傢、革命者等,我得以窺見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在燕園這片土地上留下瞭自己獨特的印記。書中對某個老建築的描寫,不僅僅是從建築學的角度去分析,更是深入到它的前世今生,講述瞭居住在這裏的先賢們如何將他們的智慧與理想融入其中,如何在此孕育齣影響深遠的思想。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鮮活的生命、熱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曾經在這裏奮鬥過的靈魂産生共鳴。我感覺自己不僅在閱讀一本關於建築和曆史的書,更是在閱讀一本關於精神傳承的書。
評分在翻閱《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之前,我從未想過校園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竟能承載如此厚重的曆史與故事。這本書宛如一把鑰匙,悄然開啓瞭我對燕園深處的探尋之旅。它並非簡單羅列景點名錄,而是將那些尋常的建築、幽深的庭院,乃至毫不起眼的角落,都賦予瞭生命與靈魂。我尤其驚喜於作者對於那些“隱匿”在校園深處、鮮為人知的故事的挖掘。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點滴,那些曆史風雲變幻的痕跡,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仿佛我能親眼目睹,親耳聽到。比如,書中對某個不起眼的小橋的描寫,不僅僅是介紹它的建築風格,更深入地追溯瞭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連接瞭哪些人物,見證瞭哪些事件。這樣的敘述方式,讓我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與探索欲。每一次路過,都會忍不住放慢腳步,試圖捕捉那份屬於過去的寜靜與輝煌。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情感的喚醒,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多麼值得我們去珍視、去銘記。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對燕園的理解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以往,我隻是將它視為一個美麗的校園,一個學習的場所。但《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這份美麗之下的深厚底蘊。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燕園從建立之初到如今的演變過程,並將每一個時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都巧妙地融入到對具體文物和古跡的介紹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個特定區域的詳細考證,那裏可能隻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但在作者的筆下,卻煥發齣瞭耀眼的光芒。他通過搜集大量的史料,結閤實地考察,還原瞭那段被遺忘的歲月,講述瞭那段不為人知的曆史。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不禁感嘆作者的嚴謹與耐心。更重要的是,他讓這些“沉睡”在曆史中的故事重新“蘇醒”,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讀完之後,我再走過校園的每一處,都會帶著一種敬畏之心,仿佛置身於一個活生生的曆史博物館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