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有趣的百科全书式色彩轻图典,从色彩原理、色彩文化、色彩心理、色彩搭配全方位诠释色彩,让你不仅懂色彩,更会用色彩
编辑推荐
一本向大众介绍色彩原理和搭配规则的百科全书式色彩轻图典
面向大众、轻松科普。用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配合妙趣横生的文字,讲解色彩原理、色彩文化、色彩心理,带领读者既领悟了文化、读懂了艺术,又理解了色彩的内涵。
实用的色彩搭配书。不仅告诉读者基本的色彩原理,更有非常实用的色彩搭配技巧,让读者一看就懂,即学即能用。
全彩四色印刷,每一页都配有高清精美的图片,每一张图片都有详实生动的注解,并配有各种直观醒目的图表,与娓娓道来的文字同步,会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
目录
前言 阅读色彩的快乐
第一章 捕捉那一束光——没有光就没有色
牛顿的三棱镜——阳光的颜色
我们的世界为何如此色彩缤纷——与生俱来的色彩感知
莫奈笔下的睡莲花——色彩与光影的互动
新学科诞生——色彩学大事记
第二章 在科学诞生之前……
古老文化的智慧与差异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黄是如何成为中国皇帝专属色彩的——色彩与身份
青到底是什么颜色——灵活多变的色相指代
墨分五色——神秘的单色阶审美风尚
第三章 色彩的密码
立体的色彩坐标——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
到底有多少种「三原色」——色彩混合的基础
第四章 色彩影响世界,色彩改变生活
眼睛看到的是否真实——色彩的知觉与错觉
有声音的颜色尝起来是甜的——色彩的生理作用与心理联想
第五章 我有我色——如何进行色彩搭配与控制?
对比就是一切——向大师学习如何运用色彩对比
和声的魅力——创造色彩和谐
色彩的歌——千变万化的常见色调
试着用色彩改变生活——如何独立地进行色彩搭配与控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言 阅读色彩的快乐
昼与夜交替,光与暗对换
清晨,太阳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洒向大地,睁开眼睛,我们便能看到一个丰富而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灵动跳跃的线条,有千变万化的形态与结构,有广袤无垠的空间,还有那绚烂缤纷的色彩。夜晚也不再寂静,千家万户的灯火照亮黑暗,闪动的车灯泻出一道道光的河流;电影院里IMAX巨幕正播放着3D影片,仿佛伸手可触的神奇幻觉强烈撼动着人们的视觉认知;霓虹灯几乎都已成为古老的怀旧往事,各种LED新光源放肆地照亮着黑夜的天空。
宝贵的眼睛,几乎是人类重要的感知器官。据说人所获得的资讯,80%以上来自视觉,尤其在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图像的发展几乎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单纯的形象、明确的符号、鲜艳的颜色,铺天盖地地包围着人们。拜现代印刷工业、娱乐传媒和网络信息等发达的传播方式所赐,“读图时代”在喧嚣中降临。人们的视觉不断地被宠溺着,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达到的强度,甚至在铺天盖地的图像世界中,人们的视觉经验也被改变了。
我们几乎都热爱色彩
黑白胶卷变成了彩色胶卷,再变成了手持数码设备(几乎人手一部的相机或手机)不断定格成的生活中的彩色画面,暗房里的黑白照片似乎已成为摄影艺术的保留风景;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数字3D屏幕亦在挑战着人们的视觉神经,黑白雪花点早已成为尘封的往事;花花绿绿的杂志堆满了路边的报亭,简单的黑白报纸也换上了彩色新装,插图珍藏本更成为书籍重版的上佳理由。而我们坐在互联网的每一个彩色显示终端前,毫无顾忌地享受着色彩的饕餮盛宴。
色彩,它无处不在,人们习以为常。它是一种常识
年轻的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带着让小朋友接受艺术熏陶的打算,走进美术馆,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现当代艺术展览,充斥着五光十色的展览品。一个小时后,妈妈带着孩子落荒而逃,十分生气地控诉:“这是什么艺术,根本就看不懂!”
广义上的现代艺术(把后现代艺术视作现代艺术的发展延续)其实基本上都属于精英文化范畴。艺术家们是非常自傲的,他们试图坚守高雅艺术的节操,不屑与凡俗大众为伍。所以观众们经常说:“看不懂!这些所谓的‘艺术’不知所云!”就算是把姿态放得低、大众化的波普艺术(Pop Art) ,也很容易得到一声嘲笑:“这也是艺术?”
大众对于艺术的心态十分矛盾,人们一方面觉得艺术应该高尚优雅,波普的“复制”、“流行”、“时髦”、“廉价”显然还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心理期许;而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艺术应该能够被看懂,否则艺术似乎就变成了小圈子里的无聊游戏。
对此,有些艺术家宣称:“看不懂是正常的!物理是一门学科,艺术也是一门学科,没有现代物理学知识,单凭生活经验你或许能够理解经典力学,但你能懂得什么是量子力学吗?那么没有现代艺术的相关知识,你凭什么要求自己能看懂现代艺术呢?”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摄影艺术开始得到全民普及之后,曾以“忠实地再现自然”为己任的纯艺术(Fine Art)一下子懵懂了、恍惚了: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来记录形貌、描绘图像,那么我该何去何从呢?带着这个疑问,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发狂地追求探索艺术载体本身的“形式问题”。得益于科技进步,现代色彩学、光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充分运用起来,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毕加索(PabloRuiz Picasso,1881—197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艺术家用他们的科学、理性和热情、灵感充分地探究色彩、剖析色彩、运用色彩,赋予色彩更活跃的生命,让色彩独立地舞动起来。
内容简介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冯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现任教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者既有艺术家感性的浪漫与才情,能借助直觉准确捕捉和传达艺术灵光闪耀的瞬间,又能做到理性的节制与客观,在分析阐述时丝丝入扣,条理分明。
主要作品:《艺术引导人生——德拉克洛瓦的私人日记》《简笔画技法》《中国人物画图鉴6:走马勘箭》等。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以为只是讲讲颜色搭配的技巧,没想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感知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探索。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和哲学的方式,将色彩与我们的情绪、记忆、甚至是潜意识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蓝色”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平静和忧郁,更是广阔、希望和自我反思的象征。书中举例了很多艺术作品和生活场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比如,我以前总觉得卧室用暖色调会更温馨,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尝试用了一些更柔和、偏冷的色彩,意外地发现睡眠质量真的有提升。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如何做”的书,而是引导你“如何感受”。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与作者在进行一场关于色彩和生命的对话。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感官维度,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因此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使用手册”,它更像是一次关于色彩的哲学思考之旅。我一直以来都对“黑色”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总觉得它代表着黑暗和虚无。然而,这本书对黑色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将其描绘成一种深邃、包容和无限的颜色,它是所有颜色的聚合,也是潜藏无限可能的空间。这种解读极大地改变了我对黑色的看法,甚至让我开始尝试在某些场合选择黑色系的服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拓宽了我对色彩的理解维度。我常常在读完某一部分后,会停下来,静静地回味,然后重新审视自己与颜色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作者亲自带我走进了各种色彩斑斓的世界。我被它描述的“橙色”所深深吸引,书中将橙色描绘成一种充满活力、温暖和社交的颜色,它能唤醒我们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我以前觉得橙色有点过于张扬,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在我的居家环境中加入一些橙色的点缀,比如一个抱枕,一盏台灯,意外地发现整个空间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注意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色彩细节,比如清晨天空的淡粉,或者雨后地面泥土的深棕。这些细微之处,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只是市面上众多“色彩指南”中的一本,教人如何搭配衣服、装饰房间。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并非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色彩应用,而是深入到色彩对我们心理、情感甚至灵性层面的影响。书中对于“紫色”的阐述,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曾经被我视为略显神秘和疏远的颜色。作者将其与创造力、直觉和转化联系起来,甚至举了一些古代文化中紫色象征王权和神圣的例子。这让我开始尝试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引入一些紫色的元素,惊喜地发现灵感源源不断。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思考,在感受,在尝试。
评分我通常不太看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真的太吸引人了。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色彩的影响力娓娓道来。作者在描述不同颜色给人的感受时,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红色是燃烧的激情,也是内心深处的渴望”,或者“绿色是生命力的律动,也是宁静的港湾”。读到这里,我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感同身受。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黄色”的章节,书中提到黄色不仅仅是阳光和快乐,它还蕴含着智慧和警示。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因为过于乐观而忽视潜在风险的经历,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点醒了我很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颜色的感知,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