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思想史(第4版)
:32元
作者:刘新,王振东,等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01609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k
目录
导言
第一编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章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明德慎罚”思想
第二节“礼治”思想
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儒家学派概述
第二节孔子
第三节孟子
第四节荀子
第四章
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墨家学派概述
第二节墨子
第五章
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道家学派概述
第二节老子
第三节庄子
第四节道家其他派别与代表人物
第六章
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法家学派概述
第二节申不害
第三节慎到
第四节商鞅
第五节《管子》
第六节韩非
第七章
农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农家学派概述
第二节许行
第三编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秦始皇与李斯
第三节刘安
第四节董仲舒
第五节王充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曹操
第三节王弼
第四节嵇康
第五节杜预
第六节张斐
第七节刘颂
第十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杨坚
第三节李世民
第四节韩愈
第五节柳宗元
第六节刘禹锡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包拯
第三节王安石
第四节朱熹
第五节耶律楚材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丘浚
第三节黄宗羲
第四节王夫之
第五节爱新觉罗·玄烨
第四编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特点、发展阶段、经验教训
第一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三节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经验教训
第十四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龚自珍
第二节魏源
第十五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康有为
第二节梁启超
第十六衰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第十七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第4版)》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之一,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2008年1月,本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第四版修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收了近年来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在结构体系上作了优化,总体内容分为四编,对第二、四编采用更体现本学科特点的学派为主的编排方式;三是适当增加了一些图片及文字说明,并在每一章的后面增加了深度阅读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在于它总能时不时地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顿悟”。我一直以为,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就是一套僵化的刑罚体系,充满了等级森严的规定。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中国法律思想中更为人性化、更具智慧的一面。尤其是在论述“德主刑辅”思想时,作者并没有将儒家的“礼”简单地视为道德说教,而是深入探讨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方面的实际作用。它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一种教化,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文献引用,生动地展现了在某些历史时期,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推行教化、强调仁义来减少刑罚的使用,从而达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理想境界。这种将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争论,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两者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在中国传统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对于法律思想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肌理的细致描绘。我总觉得,一部法律思想史,如果不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相结合,就容易显得干瘪和脱离实际。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介绍法律条文和理论,而是将法律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例如,在谈到唐律疏议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其条文的严谨,更深入地探讨了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是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解释。这种“上下文”式的解读,让我更能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和演变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理法”结合的讨论,认为在中国传统法律中,情、理、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法律条文生搬硬套,而是注重结合具体案情、社会情理来进行裁决。这种“人情味”的法律,让我觉得在冰冷的条文背后,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让我反思,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这种“情理法”的智慧。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条理清晰。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学派、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很难理清头绪。但是,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能够比较顺畅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例如,书中对先秦时期各家学派的法律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不仅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比如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强调“君权至上”,儒家强调“德政教化”,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法系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关于“天理”与“国法”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是如何试图将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种 nuanced(微妙的,细致的)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化认知。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这类学术著作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拥有很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将那些沉寂在历史中的法律思想,讲述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民族性”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将中国法律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进行比较,而是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根源。比如,书中对“民本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在法律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是如何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和利益的。这种对民族文化特质的关注,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亲切,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还注意到,书中在引用古代文献时,往往会附带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这对于像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又对历史和法律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能够让我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直很喜欢,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标题,给人一种庄重而学术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坐在书桌前,细细品味着它的序言。序言里作者提到,他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中国古代辉煌的法治智慧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个宏大的愿景让我对接下来要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那些提及古代法家思想的章节,比如商鞅变法和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的理念,这些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能只知道大概,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哲学逻辑、社会背景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读,它们是否依然蕴含着解决当今社会一些复杂问题的启示?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儒家法律思想的部分很感兴趣,毕竟“礼法之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究竟是“德主刑辅”还是“重刑轻礼”,抑或是两者之间的平衡,作者会给出怎样的学术见解?总之,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一同踏上探索中国法律思想源流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