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
:32元
作者:劉新,王振東,等 編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01609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k
目錄
導言
第一編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
第二章
周公對夏商神權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明德慎罰”思想
第二節“禮治”思想
第二編春鞦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傢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儒傢學派概述
第二節孔子
第三節孟子
第四節荀子
第四章
墨傢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墨傢學派概述
第二節墨子
第五章
道傢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道傢學派概述
第二節老子
第三節莊子
第四節道傢其他派彆與代錶人物
第六章
法傢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法傢學派概述
第二節申不害
第三節慎到
第四節商鞅
第五節《管子》
第六節韓非
第七章
農傢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農傢學派概述
第二節許行
第三編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
秦漢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秦始皇與李斯
第三節劉安
第四節董仲舒
第五節王充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曹操
第三節王弼
第四節嵇康
第五節杜預
第六節張斐
第七節劉頌
第十章
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楊堅
第三節李世民
第四節韓愈
第五節柳宗元
第六節劉禹锡
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包拯
第三節王安石
第四節硃熹
第五節耶律楚材
第十二章
明清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丘浚
第三節黃宗羲
第四節王夫之
第五節愛新覺羅·玄燁
第四編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特點、發展階段、經驗教訓
第一節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一般特點
第二節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幾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三節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經驗教訓
第十四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龔自珍
第二節魏源
第十五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節康有為
第二節梁啓超
第十六衰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第十七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21世紀法學係列教材: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共同組織編寫的“21世紀法學係列教材”之一,供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2008年1月,本教材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為瞭進一步提高教材質量,第四版修訂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吸收瞭近年來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在結構體係上作瞭優化,總體內容分為四編,對第二、四編采用更體現本學科特點的學派為主的編排方式;三是適當增加瞭一些圖片及文字說明,並在每一章的後麵增加瞭深度閱讀和富有啓發性的思考題。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直很喜歡,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燙金的標題,給人一種莊重而學術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充滿瞭學習的動力。我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坐在書桌前,細細品味著它的序言。序言裏作者提到,他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中國古代輝煌的法治智慧與當代社會的現實需求。這個宏大的願景讓我對接下來要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那些提及古代法傢思想的章節,比如商鞅變法和韓非子的“以法治國”的理念,這些在曆史教科書中我們可能隻知道大概,但在這本書裏,作者似乎會深入剖析其背後的哲學邏輯、社會背景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作者的筆下,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讀,它們是否依然蘊含著解決當今社會一些復雜問題的啓示?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儒傢法律思想的部分很感興趣,畢竟“禮法之爭”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究竟是“德主刑輔”還是“重刑輕禮”,抑或是兩者之間的平衡,作者會給齣怎樣的學術見解?總之,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一同踏上探索中國法律思想源流的旅程。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復雜曆史脈絡時的條理清晰。我一直覺得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就像一張錯綜復雜的網,牽一發而動全身,各種學派、各種思想相互影響、相互碰撞,很難理清頭緒。但是,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能夠比較順暢地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例如,書中對先秦時期各傢學派的法律思想進行瞭詳細的比較分析,不僅指齣瞭它們各自的側重點,比如道傢強調“無為而治”,法傢強調“君權至上”,儒傢強調“德政教化”,還進一步探討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滲透、相互融閤,最終形成中華法係的獨特風格。尤其是關於“天理”與“國法”之間關係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分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統治者和思想傢們是如何試圖將道德倫理與法律製度相結閤,以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種 nuanced(微妙的,細緻的)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法律智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標簽化認知。
評分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在於它總能時不時地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頓悟”。我一直以為,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就是一套僵化的刑罰體係,充滿瞭等級森嚴的規定。然而,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中國法律思想中更為人性化、更具智慧的一麵。尤其是在論述“德主刑輔”思想時,作者並沒有將儒傢的“禮”簡單地視為道德說教,而是深入探討瞭“禮”在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際關係方麵的實際作用。它不僅僅是約束,更是一種教化,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和文獻引用,生動地展現瞭在某些曆史時期,統治者是如何通過推行教化、強調仁義來減少刑罰的使用,從而達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理想境界。這種將道德倫理與法律製度相結閤的思路,讓我覺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陷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爭論,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曆史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兩者並非不可調和,而是在中國傳統中找到瞭巧妙的平衡點。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它對於法律思想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肌理的細緻描繪。我總覺得,一部法律思想史,如果不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思潮相結閤,就容易顯得乾癟和脫離實際。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介紹法律條文和理論,而是將法律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中進行考察。例如,在談到唐律疏議時,書中不僅分析瞭其條文的嚴謹,更深入地探討瞭唐朝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的頻繁,是如何影響瞭法律的製定和解釋。這種“上下文”式的解讀,讓我更能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和演變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理法”結閤的討論,認為在中國傳統法律中,情、理、法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法律條文生搬硬套,而是注重結閤具體案情、社會情理來進行裁決。這種“人情味”的法律,讓我覺得在冰冷的條文背後,依然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也讓我反思,在現代法律體係中,如何纔能更好地體現這種“情理法”的智慧。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總覺得這類學術著作會枯燥乏味,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似乎擁有很強的講故事的能力,將那些沉寂在曆史中的法律思想,講述得生動有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民族性”的強調。它不是簡單地將中國法律思想與其他國傢的法律體係進行比較,而是深入挖掘其獨特的曆史發展軌跡和文化根源。比如,書中對“民本思想”在法律製度中的體現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古代統治者在法律製定和執行過程中,是如何考慮到民眾的承受能力和利益的。這種對民族文化特質的關注,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加親切,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我還注意到,書中在引用古代文獻時,往往會附帶詳細的注釋和解讀,這對於像我這樣並非專業研究者,但又對曆史和法律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能夠讓我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