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牢固,也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无论是在家吃个舒坦,街边吃着随意,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更有近百幅绝美手绘插画为“辞典”增色,七种趣味书签为“吃货”添香。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为吃货准备的随身宝典。
爱吃不如会吃,会吃不如懂吃,真正的吃货不必猎奇,是要懂得家常中的真味。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做一个真正“讲究”的吃货——
★ 本书为著名美食家崔岱远继《京味儿》之后的又一部关于中华美食的力作。
★ 这是一本戏仿“辞典”的美食书:有词头,略有解释,聊了吃法,还说了掌故,甚至为“吃货”们便于寻味而在书后配上了索引。
★ 这是一本讲究“场合”的美食书:吃食的况味与场合密不可分,本书打破常规,分为“家里吃着舒坦”、“街边吃得随意”、“饭店吃个名气”三部分。
★ 这是一本顺应“脾胃”的美食书:词条的排序别有用心,“家里吃”部分考虑了荤素搭配,顺应了四时节令;“街边吃”一部分则大致依照了晨昏次序;而“饭店吃”一部分则仿效了宴席的上菜顺序,大致讲究个冷菜热汤。
★ 这是一本可饱“眼福”的美食书: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 “我把那些浸润于美食之中却又洋溢于食材之外的感受点染于纸上,写成了这本《吃货辞典》,想与您分享普通饭菜里的温情和爱,分享人间之真味。尽管美味千姿百态、众口难调,然而缠绕其间的亲情与乡情却是相通”——崔岱远
目录
序
家里吃着舒坦
红烧肉
青团
春饼
糊饼
水晶肘子
打卤面
炸酱面
猫耳朵
香椿鱼儿
窝头
鲅鱼饺子
包子
手把肉
白煮肉
麻豆腐
松花蛋
八宝饭
腊八儿粥
酱瓜炒肉丁
豆儿酱
涮羊肉
沔阳三蒸
粽子
元宵
列巴
萨其马
自来红
街边吃得随意
头脑
嘎巴菜
炒肝儿
豆腐脑
生煎
牛大碗
桂林卤粉
酸
过桥米线
卤煮小肠
煎饼
羊肉泡馍
豆汁儿
面茶
蛤蟆吐蜜
桂花莲藕
土笋冻
凉茶
酸奶
冰棍儿
米豆腐
臭豆腐
驴打滚儿
爆肚儿
炸灌肠
茴香豆
鸭血粉丝汤
云吞面
川味牛肉面
艇仔粥
饭店吃个名气
烫干丝
夫妻肺片
龙井虾仁
白切鸡
万三蹄
椒蕊黄鱼
松鼠鳜鱼
西湖醋鱼
银鱼莼菜羹
九转大肠
宫保鸡丁
西瓜鸡
狮子头
葱烧海参
古老肉
牡丹燕菜
毛肚火锅
拔丝冰溜子
烤鸭
茄鲞
鲃肺汤
马介休
开水白菜
三不粘
桃花泛
诗礼银杏
索引
后记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辞典”类读物,毕竟“辞典”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距离感。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崔岱远先生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他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专业的食俗、食材知识,解读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感觉像是跟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辈在聊天,他一边告诉你某个食物的来历,一边又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或传说,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见识。比如,我一直以为“酱”就只是用来调味的,但书中对“酱”的介绍,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从酿造的工艺、不同地域的特色酱料,到酱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还发现了,原来我们日常吃的很多东西,在古代都有非常雅致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惊喜”,让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非常精美,作为一本能提升文化品位的读物,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吃货”不应该只满足于品尝味道,更应该去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崔岱远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大门。他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亲切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去探索食物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古老食材的描述,比如“稻米”,看似普通,但书中却挖掘出了它在中国农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同地域稻米品种的独特风味,这让我对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书中关于“茶”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茶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用餐,每一次品尝,都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连接的契机。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那些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传统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我这样一个“吃货”量身定做的!崔岱远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文化底蕴,商务印书馆出品,质量也自然不必多说。我一直觉得,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生活态度。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的菜谱堆砌,也不是冰冷的食材介绍,而是将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渊源、地域特色娓娓道来。当我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古人如何烹制珍馐,又如何在节庆中融入对食物的仪式感。那些我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食物,在这位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比如,关于“饺子”的起源,我一直以为就是北方人过节必吃的,但书中却挖掘出了它更深层的历史演变,甚至与古代的“饦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一盘饺子刮目相看。还有那些关于“火锅”的讨论,从简单的涮肉到地域性的差异,从火锅的演变到人们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都让我觉得,我吃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在品味一种集体记忆,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吃”与“不吃”,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吃”、“如何吃”,以及食物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是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食物书籍,而是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每一个词条,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传统节令食物的介绍,那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家庭团聚、祈福许愿等丰富的情感意义。比如,书中对“月饼”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口味和制作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地区月饼制作习俗的差异,这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食俗文化,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内容。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友在讲故事,娓娓道来,让你沉醉其中,不忍释卷。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传承和发扬那些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评分作为一名对美食有着狂热追求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及食物灵魂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寻觅的那一颗。它不仅仅是对食材的罗列,更是对“吃”这个行为的深度解读。崔岱远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赋予了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他对那些看似寻常的食材的挖掘,比如书中关于“醋”的论述,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调味品,背后竟有如此悠久的酿造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他不仅仅列举了不同种类的醋,更讲述了醋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以及它在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怀。这种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以为,我对很多食物的了解已经够多了,但这本书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让我明白,每一道菜肴,每一次聚餐,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摄入,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是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与传承。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需要细细品读,慢慢体会,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