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它牢固,也頑強。當你迴味著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為留戀吃東西時的某種意境和心緒。縈繞於心頭的滋味,隱匿著屬於自己的甘香或苦澀,人世間是無法買到的。於是有瞭這本活色生香的“辭典”,為那些銷魂於碗筷之間的“吃貨”。
《吃貨辭典》以八十多篇精緻散文介紹瞭中國天南地北的幾百道大菜小吃,無論是在傢吃個舒坦,街邊吃著隨意,還是上飯店吃個名氣,都飽含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情。更有近百幅絕美手繪插畫為“辭典”增色,七種趣味書簽為“吃貨”添香。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為吃貨準備的隨身寶典。
愛吃不如會吃,會吃不如懂吃,真正的吃貨不必獵奇,是要懂得傢常中的真味。這本書講的就是如何做一個真正“講究”的吃貨——
★ 本書為著名美食傢崔岱遠繼《京味兒》之後的又一部關於中華美食的力作。
★ 這是一本戲仿“辭典”的美食書:有詞頭,略有解釋,聊瞭吃法,還說瞭掌故,甚至為“吃貨”們便於尋味而在書後配上瞭索引。
★ 這是一本講究“場閤”的美食書:吃食的況味與場閤密不可分,本書打破常規,分為“傢裏吃著舒坦”、“街邊吃得隨意”、“飯店吃個名氣”三部分。
★ 這是一本順應“脾胃”的美食書:詞條的排序彆有用心,“傢裏吃”部分考慮瞭葷素搭配,順應瞭四時節令;“街邊吃”一部分則大緻依照瞭晨昏次序;而“飯店吃”一部分則仿效瞭宴席的上菜順序,大緻講究個冷菜熱湯。
★ 這是一本可飽“眼福”的美食書:全書配有近百幅手繪插畫,著眼於美食的各種細節,連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著關於美味的幽默錶達,與讀者一起去尋味。
★ “我把那些浸潤於美食之中卻又洋溢於食材之外的感受點染於紙上,寫成瞭這本《吃貨辭典》,想與您分享普通飯菜裏的溫情和愛,分享人間之真味。盡管美味韆姿百態、眾口難調,然而纏繞其間的親情與鄉情卻是相通”——崔岱遠
目錄
序
傢裏吃著舒坦
紅燒肉
青團
春餅
糊餅
水晶肘子
打鹵麵
炸醬麵
貓耳朵
香椿魚兒
窩頭
鮁魚餃子
包子
手把肉
白煮肉
麻豆腐
鬆花蛋
八寶飯
臘八兒粥
醬瓜炒肉丁
豆兒醬
涮羊肉
沔陽三蒸
粽子
元宵
列巴
薩其馬
自來紅
街邊吃得隨意
頭腦
嘎巴菜
炒肝兒
豆腐腦
生煎
牛大碗
桂林鹵粉
酸
過橋米綫
鹵煮小腸
煎餅
羊肉泡饃
豆汁兒
麵茶
蛤蟆吐蜜
桂花蓮藕
土筍凍
涼茶
酸奶
冰棍兒
米豆腐
臭豆腐
驢打滾兒
爆肚兒
炸灌腸
茴香豆
鴨血粉絲湯
雲吞麵
川味牛肉麵
艇仔粥
飯店吃個名氣
燙乾絲
夫妻肺片
龍井蝦仁
白切雞
萬三蹄
椒蕊黃魚
鬆鼠鱖魚
西湖醋魚
銀魚蒓菜羹
九轉大腸
宮保雞丁
西瓜雞
獅子頭
蔥燒海參
古老肉
牡丹燕菜
毛肚火鍋
拔絲冰溜子
烤鴨
茄鮝
鲃肺湯
馬介休
開水白菜
三不粘
桃花泛
詩禮銀杏
索引
後記
不得不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是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食物書籍,而是在細節上下足瞭功夫,每一個詞條,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闡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傳統節令食物的介紹,那些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傢庭團聚、祈福許願等豐富的情感意義。比如,書中對“月餅”的描寫,不僅僅局限於它的口味和製作方法,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在中鞦節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地區月餅製作習俗的差異,這讓我對這個節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晦澀的食俗文化,轉化為讀者能夠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內容。感覺就像在聽一位老友在講故事,娓娓道來,讓你沉醉其中,不忍釋捲。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是,它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展現瞭中華飲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它讓我們看到瞭,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傳承和發揚那些寶貴的飲食文化遺産。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辭典”類讀物,畢竟“辭典”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距離感。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崔岱遠先生的文字功底著實瞭得,他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專業的食俗、食材知識,解讀得深入淺齣,引人入勝。感覺像是跟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輩在聊天,他一邊告訴你某個食物的來曆,一邊又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或傳說,讓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增長瞭見識。比如,我一直以為“醬”就隻是用來調味的,但書中對“醬”的介紹,簡直就像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從釀造的工藝、不同地域的特色醬料,到醬在古代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我還發現瞭,原來我們日常吃的很多東西,在古代都有非常雅緻的名字,這些名字背後,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美好嚮往。書中有很多這樣的“驚喜”,讓我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非常精美,作為一本能提升文化品位的讀物,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評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吃貨”不應該隻滿足於品嘗味道,更應該去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崔岱遠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認知大門。他沒有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親切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去探索食物的奧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古老食材的描述,比如“稻米”,看似普通,但書中卻挖掘齣瞭它在中國農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同地域稻米品種的獨特風味,這讓我對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有瞭全新的認識。還有書中關於“茶”的講解,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不僅僅是茶葉的種類和衝泡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講述瞭茶在中國曆史上的角色,以及它所代錶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哲學思想。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次用餐,每一次品嘗,都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文化連接的契機。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視那些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傳統文化。
評分作為一名對美食有著狂熱追求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及食物靈魂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尋覓的那一顆。它不僅僅是對食材的羅列,更是對“吃”這個行為的深度解讀。崔岱遠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賦予瞭曆史的厚度與文化的溫度。我特彆欣賞他對那些看似尋常的食材的挖掘,比如書中關於“醋”的論述,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調味品,背後竟有如此悠久的釀造曆史和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他不僅僅列舉瞭不同種類的醋,更講述瞭醋在不同朝代的演變,以及它在文人墨客筆下的情懷。這種將物質與精神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吃”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經以為,我對很多食物的瞭解已經夠多瞭,但這本書總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它讓我明白,每一道菜肴,每一次聚餐,都不僅僅是簡單的能量攝入,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是一次對生活的熱愛與傳承。這本書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需要細細品讀,慢慢體會,每一次翻閱,都能獲得新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給我這樣一個“吃貨”量身定做的!崔岱遠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文化底蘊,商務印書館齣品,質量也自然不必多說。我一直覺得,吃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曆史、一種生活態度。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是簡單的菜譜堆砌,也不是冰冷的食材介紹,而是將美食背後的故事、文化淵源、地域特色娓娓道來。當我翻開它,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古人如何烹製珍饈,又如何在節慶中融入對食物的儀式感。那些我平日裏司空見慣的食物,在這位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比如,關於“餃子”的起源,我一直以為就是北方人過節必吃的,但書中卻挖掘齣瞭它更深層的曆史演變,甚至與古代的“飥餢”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一盤餃子颳目相看。還有那些關於“火鍋”的討論,從簡單的涮肉到地域性的差異,從火鍋的演變到人們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都讓我覺得,我吃的不僅僅是一頓飯,而是在品味一種集體記憶,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吃”與“不吃”,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吃”、“如何吃”,以及食物背後所承載的豐富內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