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ORGANIC 6TH EDITION CHEMISTRY

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ORGANIC 6TH EDITION CHEMI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威廉姆斯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光谱学
  • 有机光谱
  • 化学分析
  • 有机化学教材
  • 高等教育
  • 光谱方法
  • 有机化合物
  • 第六版
  • CHEMISTR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今古传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04506
商品编码:287369499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ORGANIC 6TH EDITION CHEMISTRY

定价:59.00元

售价:46.0元,便宜13.0元,折扣77

作者:(英)威廉姆斯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100045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由英国剑桥大学D. H. Williams和I. Fleming合著的有机化学光谱方法经典教材。版出版于1966年,本书为第6版。书中讲述了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二维(如Tocsy、远‘H-13C COSY)、MALDI、FT-ICR、TOF等新技术。与时俱进,本版较前版在内容上做了较大的改动,有关UV和IR光谱的部分讲述的更加准确;丰富了关于NMR的内容;介绍MS的部分更加讲求结合实际。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为紫外和可见光谱,论述了电子吸收光谱在测定有机基团中的应用;第2章红外光谱,阐述了傅里叶红外和喇曼光谱的样品制备、光谱选律以及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第3章波谱,主要介绍了‘H和13C的经验参数、各种二维NMR的具体应用;第4章质谱,介绍了各种粒子谱以及气相和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第5章实例和习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选自研究课题、具有启发性的实例,也为读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供了练习。本书理论和实践并举,因此也适合有机化学工作者做为手册使用。
  读者对象:高校化学系师生、有关研究人员。

目录


Preface
Chapter 1: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a
1.1 Introduction
1.2 Chromophores
1.3 The absorption laws
1.4 Measurement of the spectrum
1.5 Vibrational fine structure
1.6 Choice of solvent
1.7 Selection rules and intensity
1.8 Solvent effects
1.9 Searching for a chromophore
1.10 Definitions
1.11 Conjugated dienes
1.12 Polyenes
1.13 Polyeneynes and poly-ynes
1.14 Ketones and aldehydes; π-π* transitions
1.15 Ketones and aldehydes; π-π* transitions
1.16 α,β-Unsaturated acids, esters, nitriles and amides
1.17 The benzene ring
1.18 Substituted benzene rings
1.19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1.20 Heteroaromatic pounds
1.21 Quinones
1.22 Corroles, chlorins and porphyrins
1.23 Non-conjugated interacting chromophores
1.24 The effect ofsteric hindrance to coplanarity
1.25 Inter
1.26 Bibliography
Chapter 2: Infrared spectra
2.1 Introduction
2.2 Preparation of samples and examination in an infrared spectrometer
2.3 Examination in a Raman spectrometer
2.4 Selection rules
2.5 The infrared spectrum
2.6 The use of the tables of characteristic group frequencies
2.7 Absorption frequencies of single bonds to hydrogen 3600-2000 cm-1
……
Chapter 3: Nuclear magic resonance spectra
Chapter 4: Mass spectra
Chapter 5: Practice i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Index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关于《有机化学中的光谱方法》(ORGANIC 6TH EDITION CHEMISTRY)之外,其他有机化学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达: --- 书名: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实践(Moder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in Organic Synthesis)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有机合成技术与策略的总览。在当前有机化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效、高选择性地构建复杂分子骨架已成为核心挑战。本书摒弃了传统教科书式的基础反应罗列,而是聚焦于如何系统地、逻辑严密地设计和执行复杂的合成路线。 全书结构围绕“策略先行,反应为辅”的理念构建,深入探讨了合成化学家在面对新分子靶点时所必须掌握的关键思维模式和技术工具箱。 第一部分:逆合成分析的深度拓展与应用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合成化学的“蓝图”——逆合成分析。我们不仅重温了费舍尔(E.J. Corey)奠定的基础,更侧重于探讨面向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高级逆合成工具。 功能团等效体(Functional Group Equivalents)的灵活运用: 详细剖析了如何利用特定的保护基策略和脱保护条件,在多步合成中精确控制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内容涵盖了硅基、锡基、以及新型碳正离子等效体的最新进展。 合成子(Synthons)的拓扑学考量: 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碳骨架的连接方式(例如,通过环化、重排或串联反应)来简化复杂结构的逆推路径。特别关注了[3+2]、[4+2]环加成反应在骨架构建中的战略地位。 手性源的战略选择: 探讨了从手性池(Chiral Pool)出发的策略、不对称催化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手性辅助剂实现对映选择性控制。详细分析了在逆合成阶段如何预先锁定关键立体中心的策略。 第二部分:关键碳-碳键形成反应的最新进展 有机合成的核心在于碳骨架的构建。本部分着重介绍了自上世纪末以来,对传统偶联反应的改进以及新型偶联方法的出现。 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的精细调控: 深入剖析了钯、镍、铜等过渡金属催化的Suzuki-Miyaura, Heck, Sonogashira, Buchwald-Hartwig 胺化反应的最新配体设计。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控配体的空间位阻和电子特性,实现对不同底物(特别是位阻较大的芳基或烯基卤化物)的有效偶联,以及如何抑制副反应如β-消除和脱卤化氢。 C-H键活化的革命性应用: 这是现代合成化学的前沿阵地。本书详细梳理了导向基团(Directing Groups)的设计原则,如何利用铑、铱、钯等催化剂,实现惰性C-H键的选择性官能团化。内容涵盖了芳香环、脂肪族链以及杂环体系中C-H键的氧化、胺化、烯化等转化。 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的结构与机制: 区别于金属催化,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脯氨酸衍生物、硫脲、手性磷酸等小分子催化剂在不对称Aldol反应、Michael加成、胺/亚胺催化环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和实际应用,强调了其操作简便性和对湿敏/氧敏底物的耐受性。 第三部分:立体选择性控制的深度机制与策略 精准控制立体化学是合成复杂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核心要求。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拆分与动能学区分: 探讨了如何利用酶催化或手性催化剂对混合物进行动力学拆分,以获得高对映体过量(ee)的产物。详细分析了这些反应中的过渡态模型。 环氧化物与氮杂环的立体控制开环: 深入探讨了亲核试剂对不同位阻和电子环境下的环氧化物、环氧酯、氮杂环丙烷等张力环的进攻选择性,以及如何通过Lewis酸的活化来精准控制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酶促反应在全合成中的集成: 介绍了脂肪酶、氧化还原酶在构建复杂手性中心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涉及氧化、还原或水解步骤时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第四部分:合成中的挑战性转化与前沿探索 本部分面向高阶研究,涵盖了当前合成化学界面临的难题以及新兴的技术领域。 自由基化学的回归与精准控制: 阐述了如何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技术,温和、高效地生成碳自由基,并将其应用于远程官能团化、环化反应以及复杂分子骨架的构建。重点讨论了Iridium和Ruthenium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的机理。 氟化化学在药物化学中的战略地位: 详细介绍了直接C-H键氟化、亲电/亲核氟化试剂的最新进展,以及氟原子在修饰分子代谢稳定性、脂溶性和受体亲和力方面的设计考量。 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在复杂合成中的实施: 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的分批式反应转化为连续流动模式,以提高反应的安全性(如处理高危试剂)、温度和压力控制的精确性,以及放大生产的效率。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经过验证的实例研究,来源于近年来的高影响力期刊文献,旨在培养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合成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一本反应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有机合成路径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的组织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编撰的典范。作者似乎对学习者的认知曲线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内容的推进不是简单地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构建过程。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面章节已经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过渡自然得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娓娓道来。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的理论部分,作者总能用非常精妙的比喻或者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解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化学原理,在文字的润色下变得清晰明了,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此外,章节末尾的总结和思考题的设计也极具匠心,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回顾,更是对读者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激发。这些题目往往设置得富有挑战性,能引导读者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叙述风格,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初识概念到融会贯通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犀利”来形容可能最为贴切。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冗长、拖沓的学术腔调,而是采用了高度凝练、信息密度极高的表达方式。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精密的化学计量计算一样,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直击要害。这种风格非常适合那些时间宝贵、追求效率的资深学习者或研究人员。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略微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细节。虽然初学者可能会觉得一开始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高效的交流模式,就会发现它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速度。书中对复杂术语的定义清晰、精准,很少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达,保证了交流中的零误差。这种务实、高效的写作态度,体现了作者对读者智力水平的充分尊重,相信读者能够跟上其思维的节奏,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层结构。

评分

作为一本深度专业的参考资料,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几乎涵盖了该领域内所有核心和前沿的研究方向,内容详实到令人咋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性的经典实验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的实验条件、每一步反应机理的推导,都有着详尽的文献支持和细致的参数说明,这为任何想要复现或改进这些实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当代新兴技术和方法论的介绍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它不像有些陈旧的教材那样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使得这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其权威性和实用性。随便翻开任何一个章节,都能发现细致入微的注释和交叉引用,这表明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整合方面付出了非人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供学生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长期置于案头、随时查阅的“工具箱”。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上,做得尤为出色。它巧妙地将化学的核心原理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乃至计算科学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无缝对接。在讲解某些复杂的反应动力学时,书中会穿插介绍相应的物理模型,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微观过程。而在涉及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分析时,它又自然地引入了生物化学的视角,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这种“知识交响乐”的编排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让读者不再将各个学科视为孤立的知识岛屿,而是认识到它们之间普遍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高屋建瓴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专业教材范畴,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性、启发性的巨著。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式,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这一点对于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化学教材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现代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人性化,大号的标题配合适中的正文字体,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图表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些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清晰到每一个键和每一个原子都历历在目,即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找不到任何模糊或失真的地方。书中的流程图和实验步骤分解图,更是逻辑性极强,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复杂合成路线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作者在版式设计上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大量的留白处理,让每一页的内容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完美地平衡了知识的密度与视觉的舒适度,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