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盘训练 |
| 定价 | 21.00 |
| ISBN | 9787564413262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围棋基础教研室 |
| 编号 | 1200699515 |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印刷日期 | 2013-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00.00千字 |
| 页数 | 170 |
| 初级训练 中级训练 gao级训练 |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近几年。中国围棋已大踏步赶了上去 一批青少年棋手先后在世界大赛崭露头角 棋坛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李昌镐虽然仍**厉害 但在靠前外新锐的冲击下 再不能一统天下了。在此形势下 围棋基础教研室这群人自己设置的组织机构和教棋思路也要与时俱进 于是 他们把“李昌镐围棋基础教研室”更名为“围棋基础教研室” 而且举全教研室之力 历时近两年新推出了现在的这套“围棋基础训练丛书”。丛书包括'布局训练'、'中盘训练'、'手筋训练'和'死活训练'4册 秉承'李昌镐围棋基础训练'的写作风格 即:以题说话 不多解释 重在启发;奇数页列题 偶数页解答 方便阅读;注意到李昌镐官子好的独特作用 在'中盘训练'一书中插入了行棋训练内容 并尽可能地将新定式和新手法融入其中。 |
初次翻阅时,我就被其中对基本功训练的强调所吸引。它似乎并不急于展示那些华丽复杂的定式或者高深的布局理论,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最核心、最基础的“活形”和“手筋”的打磨上。这对于我们这些总是在中盘阶段感到棋形散乱、缺乏效率的业余棋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精到,每一个小小的局部死活,都像是精心挑选的磨刀石,逼着你去思考最有效率的落子方式。我注意到它在讲解一些看似简单的弃子争先或者打吃技巧时,会用多种视角进行剖析,甚至会对比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的优劣,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一般市面上流传的速成教材。那种“原来如此,我一直都想错了”的顿悟感,是阅读这本书时最频繁的体验。它不是在教你怎么“赢”,而是在教你怎么“活”得更扎实,这才是中盘角力的根本。
评分这本书在对局面的描述和术语的界定时,体现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这或许是“教研室”出品的底色。它避免了太多过于口语化或主观色彩浓厚的描述,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几何学的精确性来定义棋形的好坏、急所的轻重。例如,在讨论“打入”的最佳时机时,它会详细分析内外双方的“眼位潜力”和“潜力被压缩”的程度,这种分析角度非常透彻。对于习惯于凭感觉下棋的棋手来说,这本书强迫你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清晰的判断标准,这对于提升大局观和局部判断的精准度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许枯燥,因为它缺乏花哨的图案或者“必胜秘籍”式的夸张标题,但一旦沉下心去体会,你会发现这种冷静的分析才是中盘搏杀中最可靠的武器,它教会你的是如何理性地拆解复杂的战斗。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的那些精选棋例,更在于它所构建的训练思维模式。读完后,我在实战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不再盲目追求眼位,而是开始计算“目数效率”与“厚薄的相互转化”。比如,过去看到对方有几手“打吃”的潜力,我可能就急着去防守,但现在会先停下来,快速在脑海中模拟那几手打吃之后,我方棋形的“剩余价值”是什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将中盘战术提升到战略高度的视角。它似乎在暗示,中盘的胜负往往不是在一两次精妙的劫争或定型中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效率的累积所决定的。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训练体系,让我的棋风从“打架式”逐渐向“建设式”转变,这对于一个长期停留在中级水平的棋手而言,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编排非常具有教学体系的影子,看得出来是经过系统教研流程打磨出来的成果,而非个人经验的简单汇编。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题库,而是构建了一套由浅入深的训练阶梯。刚开始的章节,可能只是对基础死活的复习和强化,但当你深入到后半部分时,会发现它开始引入一些关于“气势连接”和“效率最大化”的抽象概念,并用具体的棋形来具象化这些概念。这种由“形”到“理”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使得学习者不会感到突兀。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先通过几个非常明确的对比图,让你直观感受到新技巧与旧方法之间的差距。这种强调内在逻辑和结构美的教学方式,使得我们不仅学会了招法,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招法是最佳的,从而有助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棋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老派棋谱的风范,纸张的质感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消的教辅材料,而是能沉下心来研究的工具书。扉页上的出版社信息和ISBN号都清晰可见,体现了正规出版物的专业性。我个人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实体书非常有好感,毕竟在如今电子书泛滥的时代,能有一本实体书作为参考,翻阅起来的直观感受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在研究棋局变化时,手指在纸面上滑动,更容易建立起对局面的空间感知,比对着屏幕上的虚拟棋盘要来得实在得多。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无论是对局面的留白还是字体大小的选择,都照顾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对着棋盘思考的棋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加分项。当然,作为一本基础教研室出品的书籍,其严谨性从封面和内页的工艺上就可见一斑,让人对后续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