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许禹生是中国武术目前杰出的武术实践者、发掘者、推广者。许禹生借助研究社创办体育刊物,开展武术培训、武术宣传和武术研究,使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本套书包含许禹生在民国期间的重要著作《太极拳势图解》《陈式太极拳第五路》《少林十二势》。《太极拳势图解》是试图用科学分析的眼光,阐述关于太极拳练习的次序,用图来表现这个过程。《陈式太极拳第五路》是中国武术的一块“活化石”,此次复原,也让大众看到,第五路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多不同,它确实比较刚烈威猛。《少林十二式》动作简单,便于教授,是武术结合西洋体操,作为初阶入门教材进入学校的探索。 许禹生 著;唐才良 校注 许禹生(1878-1945年),武术教育家,字靇厚,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许禹生出生于武术世家,6岁起,习练查拳、潭腿等拳术,后拜师河北沧州的刘德宽先生学六合门拳械等。许禹生在与各派武术行家的交流中,广泛了解了武术各门各派的长处,特别是见识到了太极拳家杨健侯先生的技艺真谛,并拜其为师。经年累月的武术实践为他日后创办武术团体奠定了基础。1912年底,许禹生邀请郭秋坪、钟一峰、岑履信、关伯益、金湘甫、延曼生等武术名家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后改称为北平体育研究社。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执念的人,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简直是完美符合我的期待。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武术流派的兴衰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和整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武术传承链条的梳理,很多模糊不清的师承关系,通过作者的考证,变得清晰起来。阅读时,我忍不住会打开地图和历史年鉴进行对照,发现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没有一处是凭空捏造的臆想。这种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扎实和令人信服。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重建”一段历史,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蒙尘的武林秘辛。
评分初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与深邃。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人速成的武术手册,而是提供了一种世界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引述的古代医家理论和道家养生思想所吸引,这些内容与武学实践的结合得天衣无缝,揭示了武术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某些章节对于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的描述,其精确程度甚至可以媲美专业的医学典籍,这让我不禁思考,古代的武术家们究竟是如何将实践经验提炼成如此精微的理论体系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武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能量管理和身心合一哲学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糅合了古典文献的典雅与现代学术的精确,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前辈对弈。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一些用词的妙处,比如他对“劲力转换”的描述,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用了一整段意象丰富的比喻,将抽象的武学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武学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某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没有陷入对某种单一门派的过度推崇,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超然的客观视角,对不同流派的优劣和历史渊源进行了平衡的阐述。这对于系统性地建立对武术哲学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可能觉得有些晦涩,需要静下心来细嚼慢咽。但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作者的逻辑链条极为严密,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技术动作时所采用的辩证法——强调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而不是简单地推崇某一种极致的力量。这种思想的深度,使得这本书适合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新的启发,仿佛是在挖掘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深入探究武学精髓而非浮光掠影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起点的理论平台,其提供的思考维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从目录上看,编排的脉络清晰,但内容本身给我的冲击却远超预期。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武术招式或理论,更像是在试图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态度,那些夹杂在正文中的注释和引文,虽然需要耐心去消化,但正是这些细节,让整个叙述显得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的口号。读起来,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武术家们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的场景。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失传已久的气功法门时,那种深入骨髓的体悟感,让人不由得对作者深厚的内功底蕴产生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