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尼克劳斯高尔夫经典教程
定价:128.00元
作者: 杰克·尼克劳斯,李烨,王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6342247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梁文冲(中地杰出的年轻球员,2007年应邀参加四大赛之一的PGA锦标赛,常年征战国际赛场,欧巡赛冠军得主)张连伟(中国职业高尔夫人,2003年应邀参加四大赛之一的美国名人赛,2006年中巡赛奖金王,欧巡赛冠军得主)作序推荐
历史上的高尔夫球员之一“金熊”杰克·尼克劳斯
驰骋高尔夫赛场几十年的经验结晶
崔京周(当今世界排名前10的杰出韩国球员)就是靠这本书开始自学打高尔夫的
至今全球畅销的高尔夫球技经典作品之一
本书据新修订版译出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曾经写过另外一本关于高尔夫教学的书。帮助打球的人提高水平,享受高尔夫,我乐此不疲。另外,我还有一本有关高尔夫的教学书籍,里边基本上都是一些教学方法,都是一些类似于“这样做”或者“试试这个方法”的内容。
打好高尔夫,并非只用一种方法,通常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试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稳定的方法。虽然如此,我还是决定把自己打球的方法详细地介绍给大家,把我从高尔夫那儿得到的东西贡献出来,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二、三章的内容主要还是讲解我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的技术层面,这和原来的版本基本没有什么改变。而第四章关于信念与心态的内容,是这次才加上的,主要是讲述了我对于一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积极的心态以及要打好球不仅仅是挥杆和做球能力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竞争的信念。后,我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现在巡回赛与我那个年代巡回赛之间的不同的看法,这也许对那些现在正在打巡回赛的球员来说很有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杰克·尼克劳斯,“金熊”杰克·尼克劳斯,194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历史上的高尔夫球员之一,职业生涯共夺得了73场PGA巡回赛冠军,其中包括18场四大赛冠军——6次美国名人赛、5次美国PGA锦标赛、4次美国公开赛和3次英国公开赛。他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完成职业四大赛满贯的球员。
18个大赛冠军,是现排名世界的老虎伍兹想追赶的纪录。尼克劳斯的成就也是老虎想的。
尼克劳斯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球员,还是一名出色的球场设计师。他设计的球场遍布世界,颇受欢迎。
译者简介:
李烨(David C.Lee),曾就职于美国Golf频道,并担任ESPN、卫视体育台高尔夫主播及球评。现任美国《Golf Digest》顾问,中文版《高尔夫大师》编委、技术顾问。
王成,《高尔夫大师》球技编辑,张连伟、梁文冲等球员教学内容的负责编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现潜心研究外大牌教练与球员的高尔夫教学内容。
文摘
如果我想让每次打出的球完全符合我刚才描述的做法,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当99%的球不能做到完全直飞时,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它到底会飞到哪儿。有时候会飞到左边,有时候飞到右边。我也不能确定到底飞左多少,或者飞右多少。如此,在面对每个洞的时候,事实上,我都成了在猜测中打球,不疯了才怪。
要打好高尔夫就必须懂得算计和做球,也就是说,稳定地让球从左往右飞到目标,或者从右向左。有一点你也许不知道,怎样让球按着想法飞出弧线,这需要对旋转有所了解。想要打好球,如果不懂得球如何旋转,就像不懂得驾驶技术的人想要开飞机一样。即使你能将球打起来,打出的球飞行糟糕,落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不曾好好地认真地考虑过这个影响高尔夫基本的因果效应——旋转,我也记不得自己曾正式地去研究过它;应该是在我10多岁的时候,随着经验的累积,在打球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吸收到的。如今,我已经运用自如,想都不用想它。我本来没想过要在这本书中讲到这个,直到我认真地考虑过后,想到很多成熟的球员都没有真正理解旋转到底是如何影响击球的,才决定将其纳入到我的计划中。举个例子,几个星期前,我参加了一个职业业余配对赛,和一位业余球员谈到他的右曲球——糟糕透顶的右曲球,毁灭了他的高尔夫。他曾尝试过很多方法去矫正,但是很明显他没有真正理解到底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明显他不懂这一个很简单、基础的触球原理——是什么原因导致球的特定飞行。他始终都在纠正挥杆,就是没有考虑到底该怎样去触球才有效。所以我才感觉有必要花时间来谈谈球的旋转——这个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假定没有风,之前我所讲到的的直飞球会直飞的原因是:球沿着目标线飞行,飞行过程中只有倒旋。为了描述这种倒旋,想象一下,围绕球的圆周有一条线,在定位时,与目标线是垂直的,在球的飞行过程中,这条线始终会是与目标线垂直的。
如侧旋(加上倒旋),这条线就不会垂直,球就会曲线飞行。如果我在打球时,这条线的上端倾向目标的左侧,球就会向曲线左飞,如果这条线的上端倾向右侧,球在飞行过程中就会向右曲线飞行。侧旋越多——这条线偏离垂直的状态越多——球在飞行过程中的曲线就越大。所有曲线飞行的击球中,在球飞行的后半段,曲线是明显的,倒旋的减少,导致侧旋的影响就大。
序言
令我感到十分高兴的是,杰克将高尔大的基本原理在这本书中体现无遗,因为我的教学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基本原理之上的。你可以将所有的“tips”扔进垃圾堆,为了让你的高尔大变得稳定,的办法是掌握一系列的经过球员证实的完整的挥杆基本原理。
究竟足什么样的基本原理?我就不想在这里喧宾夺主了。在这本书里,我的学生将向你讲述我们任斯科奥托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时光里一起研究的内容。
——杰克·格朗特
这本书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了打高尔夫球的要素,从握杆,定位谈起,甚至谈到球技以外的知识,如对待高尔夫的态度。由于尼克劳斯所言都是夫子自道,所以,我很看得进去,你不觉得他在向你灌输什么,而似乎是在会所大常里坐着和你聊天。
我热情推荐这书,无论你是职业的还是业余选手,或者是刚拿起球杆的初学者,相信这本书会陪着你不断在学球路上进步。
——梁文冲
打球人都知道,没有一个球手的击球平面足和他人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球手的击球策略是和他人完全一样的;但是,尼克劳斯提供的技术心得、比赛攻略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相信会有这样一个效果:看了某段文字后,你会心里一笑,有道理;而以后真的出现了他说的那种场合,你会想,让我试试尼克劳斯的办法。
——张连伟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那种厚实的手感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气,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尤其是那些插图,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看出插画师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线条的流畅度和对动作的捕捉都非常到位,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挥杆时的那种力量与优雅。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图片,想象着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经典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可见作者和出版方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匠心,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也产生了极大的期待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于“心智训练”篇幅的重视程度。很多人谈论这类教程时,总是聚焦于挥杆的机械动作和力量分配,但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如何管理比赛中的情绪波动和压力释放。作者没有用空洞的励志口号来敷衍,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赛中冥想”技巧和“压力预警系统”。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失误后的连锁反应”,详细描述了大脑如何在我们犯错后的几秒钟内,就构建起一个负面循环。随后,作者给出的应对策略是如此具体——比如如何利用下一次击球前的准备动作来强行中断负面思维链。这已经超越了运动技能指导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心理韧性养成手册。阅读它,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项运动,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挫折,这种深层次的启发,是许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这本书在章节设置上的逻辑性,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入门到精通,它构建了一个几乎没有逻辑断裂的知识阶梯。第一部分聚焦于“根基”,那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彻底梳理,你会发现许多自己过去一直深信不疑的“常识”可能存在微妙的偏差。然后,它平稳地过渡到“执行层面”,详细拆解了每一个动作模块,每一个模块之间都有明确的前置和后续关系,绝不会出现“讲到A点,却突然跳到Z点”的混乱局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每一章末尾都设计了“自检清单”和“常见误区辨析”,这些小小的总结,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让我有机会反思自己练习中容易陷入的陷阱。这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结构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体系构建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信息的罗列,更是一条清晰、可执行的成长路径图。
评分我是在一个技术迭代非常快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新潮的、号称能“颠覆一切”的训练方法。说实话,起初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它承载着某种“经典”的重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旧和过时。然而,读完之后我彻底打消了顾虑。这本书的强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所提炼出的那些核心原理,是跨越时代的,它们扎根于人体的生物力学和运动规律,而不是依赖于某一种特定器材或潮流技术。书中的许多理念,即便是结合现代科技的分析,依然显示出惊人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它教你如何理解“感觉”的重要性,而不是被冰冷的数字或数据所奴役。这种对本质的坚守和对真理的尊重,让这本书拥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它提供的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底层逻辑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你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辨别后续出现的各种新颖技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级展现。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堆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近乎于“老友聊天”的口吻来引导读者。你读着读着,会感觉作者就坐在你的身边,耐心地为你剖析每一个细节,从最基础的站姿调整,到复杂的心理建设,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玄奥的原理。比如,他讲到如何找到身体的“中心点”时,不是直接给出复杂的几何公式,而是让你想象自己是一棵扎根于地面的大树,这种画面感的构建,一下子就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他从不催促你立刻掌握什么,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感受”而不是“记住”。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比起那些一上来就要求你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指南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将知识融入血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脑海的皮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