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增订版)

康熙字典(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张玉书陈廷敬... 编
图书标签:
  • 字典
  • 康熙字典
  • 古籍
  • 汉字
  • 字书
  • 工具书
  • 语言文字
  • 历史
  • 增订版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70931
商品编码:2879650842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康熙字典(增订版)
  • 作者:编者:(清)张玉书//陈廷敬
  • 定价:298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0977093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06
  • 字数:5600千字

《大明文粹》: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史诗 作者: [虚构] 李文靖、张怀德 出版社: 翰墨轩(虚构) 出版时间: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页数: 约 3800 余页(全十六册) --- 内容提要:从洪武肇始到万历初年,一部描摹大明王朝精神气象的百科全书式文集 《大明文粹》并非寻常的诗文总集,它是一部雄心勃勃、跨越近两百年历史的“精神地图”。此书的编纂者,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文靖与詹事府赞读张怀德,怀抱“为一代文脉立传”的宏愿,耗费三十年心血,从洪武初年直至万历初年间,搜罗、辨析、汇编了对大明王朝文化、思想、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各类文体作品。 全书结构宏大,共分十六卷,涵盖了 “帝王制诰”、“文臣奏疏”、“儒林思辨”、“地方志略”、“艺文笺注”、“边事述闻” 等多个维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大明精神全景图。它不局限于应制之作,更深入挖掘了地方士绅、底层文人、乃至民间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明代文心集成”。 --- 卷帙浩繁,体系开阔:十六卷的文化脉络 《大明文粹》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分类和跨越不同阶层的文本选择。以下是其十六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至四卷:庙堂之音与政治擘画(洪武至成化) 此四卷侧重于王朝初定与中期治理的官方话语。 《太祖圣训节录及敕谕汇编》: 收集了洪武、永乐时期对地方官员和百姓颁布的重要诰谕,尤其侧重于卫所制度的解释文书和早期的律例修订说明。这部分文本的语言凝练,体现了开国君主的雄浑气魄与对民生的关切。 《内阁机要疏奏选粹》: 精选了自杨士奇、“三杨”至徐阶、高拱时期的核心奏疏。重点在于内政改革(如漕运、盐政)的策略讨论和对“祖制”的恪守与微调。其中不乏对君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的文字记录。 《刑法与教化文书辑录》: 收入了不同时期对《大明律》的官方解释性文件,以及针对特定社会事件发布的“罪己诏”和“劝善书”。 第五至八卷:儒林思辨与心学流变(中晚明思想的核心) 这是全书最具学术价值的部分,完整勾勒了宋明理学向心学演进,并最终分化为不同学派的过程。 《阳明后学问答手稿辑录》: 汇集了王阳明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间关于“致良知”实践的往来信札和论辩稿。重点展示了心学如何在不同地域(如浙东、赣南)产生了具体的应用和诠释差异。 《复古与异端之辩》: 收录了以吴与襄(虚构人物,代表反心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对心学“务虚”倾向的尖锐批评文稿。这些文章多以驳论形式出现,展现了当时思想界的激烈交锋。 《程朱学派的地域性发展》: 关注了如东林学派早期在江南地区的讲学记录和对程朱义理的细致阐发,这些文本多为师生问答或私房讲义。 第九至十二卷:江山翰墨与地方风貌(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 此部分突破了纯粹的精英叙事,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广阔图景。 《江南水利与乡绅倡议文集》: 收集了徽州、苏州等地士绅为修筑堤坝、兴办义学、赈济灾民而撰写的筹款文书、章程条例,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员交涉的公函。这揭示了乡绅阶层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作用。 《边塞诗词与戍卒心声》: 汇集了辽东、广西、四川边境地区的文官和卫所武将创作的边塞诗、纪行文。其中不乏对战争残酷性、长期戍边艰辛的直接描摹,与中原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戏曲与说唱底本选录》: 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增补部分,收录了数部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未正式刊刻的杂剧或弹词的早期抄本残卷,如《西厢记》的一个早期“说唱体”版本,为研究明代通俗文学提供了珍贵材料。 第十三至十六卷:艺文笺注与文化考据(学术方法论的展现) 最后四卷集中体现了明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和对传统的梳理。 《古籍考订札记》: 编纂者团队在搜集过程中,对《尚书》、《春秋》等经典在不同版本间的异同所做的详细批注和考据。这展现了明代文献学的严谨性。 《法帖碑刻释文汇编》: 收集了当时对重要石刻、金石拓片进行摹写和释读的文字记录,有助于后世重建部分已失传或残损的碑文。 《杂著拾遗》: 包含了少量私人信札、游记、以及一些未被主流史家重视的“奇闻异事”记录,为后人研究明代社会心态提供了侧面视角。 --- 学术意义与历史价值 《大明文粹》的问世,是明代文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核心价值在于: 一、文本的稀缺性与完整性: 它收录了大量未曾进入官方史册或未曾付梓的“案牍之学”和“民间之声”,如大量官员的私人奏疏、未曾刊印的讲义底稿,为后世研究明代政治运作和思想流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跨越性的视野: 编纂者成功地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文本并置,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央决策如何影响地方治理,以及地方思潮如何反哺中央学术讨论的全过程。 三、史学方法的典范: 本书在考订、辑录过程中展现的“存真”态度,尤其在处理互相矛盾的文本时,采用的“存异不决”的标注方法,成为后世文集编纂的典范。 结语: 阅读《大明文粹》,犹如手持一份详尽的明代文化基因图谱。它让我们得以穿越繁复的官样文章,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真实的思考脉搏,理解大明王朝在政治、思想、社会结构上所经历的深刻变迁与内在张力。此书非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大明人”的沉重而细致的社会学报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康熙字典(增订版)》的问世,无疑给所有对汉字源流、古籍考证抱有热忱的学者和爱好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得说,光是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册子,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已经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我刚拿到手时,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关于“水”部和“草”部的条目,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古代异体字、通假字的收录之详尽与考证之严谨。例如,在记录某个生僻的水纹写法时,它不仅给出了不同的字形图示,还引证了多部宋代以前的韵书和碑刻作为旁证,那种层层递进的学术推导过程,简直就像在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师进行实地考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汉字发展史博物馆,每一笔画的演变背后,都隐藏着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影子。我尤其欣赏增订版在现有基础上对一些存疑字的处理上,采取了更为审慎的“存异”态度,而非武断地“统一”,这体现了编者对传统学术的尊重与对考证严谨性的坚守,让人读来心服口服,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传统文字学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康熙字典(增订版)》的定价和厚度时,我还是有些退缩的,毕竟它不像小说那样读起来轻松愉快,更像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投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它来梳理我收藏的几方古代碑刻拓片时,我才意识到这笔投资的巨大回报。增订版在“隶书”和“楷书”的字形对比上,加入了更多近年出土的珍贵文物资料,这对于研究书法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关注了“偏旁部首”的检索系统,这次的改进让查找更为便捷,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排列,而是融入了部首的演变逻辑。例如,在查找与“食”相关的部首时,它清晰地展示了“食”字形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简化、演化成不同的部首符号,并附带了相关的文字学解释,这极大地帮助我校对拓片上的残损字迹,通过部首的推断,成功复原了几个关键的碑文缺损部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它超越了单纯的字典范畴,俨然成了一部实用的古代书法金石学参考手册。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和使用《康熙字典(增订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它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扫盲读物”,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查个当代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那它无疑是“杀鸡用牛刀”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被现代语言学逐渐边缘化的“冷僻字”和“古音古义”。我曾尝试用它来研究明代小说中使用的部分方言词汇,发现它对中古音的保留和标注非常到位,虽然是基于传统的反切标注体系,但结合附赠的音韵学简要指南,即便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摸索出其发音的大致轮廓。最让我感叹的是,它对许多古代官职、度量衡单位的解释,都详尽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仿佛能让人窥见那个时代的行政体系和日常生活的一角。它教会我的,不是“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而是“这个字在过去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可能代表着什么”,这种深度的语境化理解,是任何快速查询工具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增订版》在实际阅读古籍时的辅助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过去阅读一些晦涩难懂的清代或更早期的文言文时,经常会因为一个核心动词或一个特定名词的含义模糊不清而卡壳,不得不频繁切换多个在线或纸质词典进行交叉比对,耗时耗力。但拥有了这本厚重的工具书后,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我注意到,它在解释每一个字义时,都会列出大量的古代用例,而且这些用例的选取角度非常刁钻,往往能精准地锁定在特定的语境下该字的确切内涵。举个例子,之前我一直对某个形容山势的词语感到困惑,查阅后发现,不同的古籍对其侧重点完全不同,而《增订版》通过引用《山海经》和唐人诗作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其从“险峻”到“雄伟”的语义漂移过程。这种深入骨髓的释义,远非当代一些碎片化的网络词典能够比拟,它提供的是一种立体的、富有历史纵深的理解,让文字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与一位沉默而渊博的长者对话。它不炫耀,只是安静地陈列着数以万计的汉字演变轨迹。我特别喜欢增订版在附录部分加入的对历代字典的简要评述,虽然篇幅不长,却勾勒出了自汉代以来文字学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争论焦点,使得读者在查阅具体字形的同时,能对整个学术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它矫正了我过去对一些常用古义的误解。比如,我一直以为某个字仅仅指代“悲伤”,但在查阅了它在《楚辞》和汉赋中的多重用法后,才惊觉其核心意义实际上更偏向于“喟叹”与“沉思”,是“悲伤”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这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语言精确性,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畏之心又深了一层。这本书,与其说是字典,不如说是一座需要虔诚探索的知识迷宫,每一次深入,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