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10月1日)
外文书名: A New Multifunctio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精装: 1110页
开本: 32
ISBN: 9787513805179
条形码: 9787513805179
商品尺寸: 21.8 x 15.4 x 4.6 cm
商品重量: 1.08 Kg
品牌: 华语教学出版社
再版前言
前言
体例说明
正文
附录
附录一 英语不规则动词表
附录二 英美英语拼法对照简表
专家编写
由奖赏专家编写,吸收英语教学的*成果,是一部具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英汉工具书
收词科学
收录词语15000余条,涵盖夫、中学教材中的全部词汇。常见词汇、核心词汇和阅读词汇兼容并蓄。
释义精准
释义精准,浅显易懂,通过大量例句使读者一目了然,融会贯通。
功能丰富
除提供词语的汉语释义外,还设置了词汇搭配、用法要点、例句、短语、词语辩异、正误解析、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复合词、小知识 、语法集等功能板块,凸显强大的学习功能。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外壳采用了耐磨的精装材质,触感厚实而又坚韧,一看就知道是能经受得住长时间翻阅和使用的。尤其是那个深沉的藏蓝色主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副标题,显得沉稳又不失档次。打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劣质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对照查阅,也不会感到明显的视觉疲劳。排版上看得出设计者下了不少心思,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重要词条的释义部分,采用了不同字号或加粗来突出重点,使得查找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当你想快速分辨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主要含义时,那种清晰的层级感让人一目了然,省去了反复摸索的时间。整体而言,从拿到手到开始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这本词典在实体制作上的精益求精,它绝非那种徒有其表、中看不中用的工具书,而是真正为学习者考虑周全的实体作品。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和专业性。
评分在使用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多功能”定位是否名副其实。很多大词典往往在某一侧面表现突出,但在其他辅助功能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然而,这本书在语法结构和例句的丰富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性。对于一个需要提升写作和口语准确度的学习者而言,光知道词义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地将它们组织起来。这本书的例句编写质量极高,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展示,而是精心构造的、贴近真实交流场景的完整句子。初级学习者可以从中模仿地道的语序和搭配,而高级学习者则可以通过复杂的复合句结构来反推语法点。此外,它对一些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辨析也做得十分细致,通过对比不同词汇在感情色彩、正式程度上的差异,有效帮助读者精确地选择用词,避免了“词汇贫乏”或“用词不当”的问题。这种全方位的语言能力辅助,让它更像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语言教练,而不是冷冰冰的字典。
评分这本书在实际使用中的“手感”和查询效率,给我留下了极为正面的体验。许多纸质工具书的通病是检索困难,要么是索引不够细致,要么是版式混乱导致定位缓慢。但这本词典在页眉页脚、目录设计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导向。清晰的页边标注,能让你在快速翻页时迅速定位到当前页的词汇首字母范围,极大地节省了寻找时间。更重要的是,它的“全词条覆盖”策略非常到位,很多常见的短语或习惯用语,即便是只出现在一个组合词中,也能找到对应的入口,避免了因为不知道该按哪个词的词头去查而产生的挫败感。而且,其厚度虽然可观,但在实际携带和使用中,其重心分布和装订的牢固性保证了即便是单手翻阅,书本也不会轻易散架或变形,这对于经常需要在图书馆或移动学习环境中使用它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考量。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是一套为高效学习而优化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实体知识库。
评分我对这本工具书的实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尤其关注了它在处理现代汉语和与时俱进的英语词汇方面的表现。作为一本“新”版词典,它显然没有固步自封于旧有的语料库。我在查阅了一些近几年才开始普及的网络热词和新兴的科技术语时,惊喜地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有收录,而且附带的解释和例句非常贴合当代语境,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例如,在涉及一些商务或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时,它提供的多重译法和使用场景的细微差别被解释得非常到位,避免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闹出笑话。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于一些中英互译中常见的“文化差异型”词汇的处理方式,不再是生硬的直译,而是加入了简洁的文化背景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特定的表达在目标语言中是自然且地道的。这种超越单纯词汇对译的深度解读,是任何电子词典都难以取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系统性和逻辑构建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它的编排并非简单的按字母顺序罗列,而是建立了一套清晰的检索和关联系统。我发现很多词条下都设有“参见”或“相关词汇组”的引导,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点状的知识获取,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状的知识结构。比如,学习一个动词时,很可能会被引导去查看其相关的副词、名词形式,甚至是相关的固定搭配短语。这种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词汇的系统性积累,避免了“学了就忘”的尴尬局面。同时,对于那些多义词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高度的严谨性,它会根据词义的频率或重要性进行排序,将最常用、最核心的释义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这种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的组织逻辑,让学习者能够高效地抓住重点,逐步深入掌握词汇的全部内涵,而不是被纷繁复杂的次要信息所淹没。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区分优秀工具书与普通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