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哲学(第六辑)

宗教与哲学(第六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泽 赵广明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学术
  • 神学
  • 伦理学
  • 历史
  • 信仰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4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4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页数:340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汇集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新作,内容涵盖西方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宗教信仰考察、犹太思想、伊斯兰哲学、宗教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国内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金泽,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92年评为副研究员,2002年评为研究员。
赵广明,男,1968年出生,山东东明人,回族,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纯粹哲学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

目录

宗教哲学
奥古斯丁视域中的康德人性根本恶理论【李秋零】
康德论同情【李明辉】
康德神义论探赜【傅永军】
康德道德神学中的正义问题【舒远招】
阿奎那的Logos、真理和信心【濮荣健】
伊本·西那论灵魂的定义【戚强飞】

经典诠释
关于老子之自然的体系义【刘笑敢】
孟、老互释二则——刘笑敢先生《老子古今》学思札记【杨春梅】
井筒俊彦的东方哲学及其《苏菲主义与道家》【王 希】
老子“行动”论【李若晖】
道教之“道”——关于道教教义基石的阐释【尹志华】

思想视野
庄子的儒化解读——朱文熊《庄子新义》研究【陈 静】
试论自然与自由【陈 霞】
毛拉·萨德拉关于想象(Khiyaal)的论述【沙西里】
“神圣真实”与“深广心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美的理念”初探【吴 晛】

宗教研究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概念问题【张志刚】
当代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
  ——以卡尔·拉纳与约翰·保罗二世为例【王新生】
“伊儒”“伊道”文化交融中的哲学与宗教问题
  ——兼评井筒俊彦的《苏菲主义与道家》【刘一虹】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会通【韩 星】
“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
  ——“以儒诠经”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会通”【沙宗平】

精彩书摘

  《宗教与哲学(第六辑)》:
  综上所述,老子之自然具有最高、整体、价值和自觉四个意义。这四个意义不是仅仅根据自然之词义和上下文所能得出的,而是进一步结合自然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用法、蕴意而分析出来的,是自然在老子哲学中的体系义或哲学义。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本身绝无自觉的意思,自觉并非“自然”一词的概念义,而是它的体系义。一个重要词语的意义在一个哲学体系中的意义往往会超出它的词汇义,它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仅凭词语和概念本身的分析是无法被发现的。比如,殷夫翻译的裴多菲的著名短诗中说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中“自由”一词的意思似乎大家都懂,当然,对自由的理解多有不同,但在诗中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的不是“自由”一词的内容和定义,而是“自由”的概念在诗中的地位和意义,是自由在诗人心中高于爱情和生命的崇高意义。“自由”这一概念的崇高地位不是“自由”这个词语本身所能直接表达出来的,不是“自由”一词的语词义和概念义所能体现的,必须结合整首诗的意蕴才能读出来。自由在诗中最高的价值地位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自然在《老子》中的体系义或哲学义。这也是本文提出分析一个哲学术语之体系义的重要性所在。
  四
  我们再来展开讨论一下老子之自然的体系义或哲学义。老子的自然应当是老子之首创,至今我们没有发现其他早期文献(包括简帛文献)在重要意义上使用“自然”一词。然而,“自然”一同的字面意义非常简单,因此可以引发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以致老子创造的“自然”一词在它的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意义完全被后人忘却了。这里我们要根据自然的最高义、整体义、价值义、自觉义做进一步的讨论。没有这四个意义,自然就变成了后来汉语中的普通词汇,或者是个体化的自然,而老子哲学更高更重要的原义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启示意义就会被彻底或略和忘却。
  自然的“最高义”强调自然的概念在老子哲学中显而易见的最高地位,这种高是价值意义的高,和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的最高之义不是同一层次或同一标准的。道有实体义,也有价值义,但老子之自然没有实体义,只有价值义。道之价值义突出表现在“自然”二字,道之地位之高恰可凸显“自然”之概念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理论地位的重要性,而自然之重要性正是道要通过圣人来体现的原则和理想,是希望人们追求和实现的价值方向。道作为生天生地的概念解释和说明的是客观世界的存在根源,对人世、人生没有直接启示意义。而“自然”二字则是道所体现的人可以效仿的原则,应该实现的价值和目标。这里所说的自然之“最高义”在后代对老子思想的解说中常常被忽略,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完全消失了。
  ……
宗教与哲学(第六辑) 导论 《宗教与哲学(第六辑)》并非一本内容整合的单一著作,而是一系列汇聚了当下关于宗教与哲学交叉领域最前沿、最深刻探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精粹。本辑的编纂,旨在于呈现这一学科领域内不断涌现的新视角、新问题以及新方法,力求触及那些最能引发思想共鸣、最能启迪深度思考的议题。我们深知,宗教与哲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启发、相互挑战,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石。本辑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代表了作者们在各自领域内倾注的智慧与心血,它们或深入剖析某一宗教传统的哲学意蕴,或探究哲学概念在宗教实践中的应用,或反思宗教信仰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普遍影响,或审视科学理性与宗教精神的潜在对话。 本辑的选文标准,聚焦于原创性、思想的深度、论证的严谨以及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问题的回应。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框架、提出新颖理论、引发跨学科对话的研究。例如,在对宗教现象的理解上,本辑包含了一些采用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方法的最新研究,它们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解析宗教的起源、功能与演变。同时,对神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传统哲学领域在宗教语境下的深化,也是本辑的重要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多元化、深层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呈现,《宗教与哲学(第六辑)》能够为研究者、教师、学生以及所有对人类精神世界怀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宝贵的思想交流平台。它将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挑战与启发的世界,在那里,古老的宗教智慧与现代的哲学思辨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具体内容要点(假设性的,用以阐述可能的涵盖范围) 本辑收录的论文,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探讨方向: 一、 宗教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新辩论 神的存在问题: 在后启蒙时代,神的存在论证经历了多次重塑。本辑包含了几篇对经典论证(如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提出新形态论证的文章。例如,一些学者试图通过语言哲学、模态逻辑等工具,对“神”这一概念的形而上学地位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其是否能够构成一种必要的、超越性的存在。另有文章从量子物理学、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科学前沿出发,分析这些发现是否能够为传统的“第一因”或“创造者”等概念提供新的哲学注解,亦或是否构成对这些概念的根本挑战。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宗教信仰往往涉及灵魂、来世等非物质概念,这与现代哲学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息息相关。本辑中,有研究探讨了宗教视角下的意识本质,特别是关于“自由意志”在宗教教义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与决定论等哲学观点进行对话。一些文章还尝试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与宗教体验联系起来,分析大脑活动与“神秘体验”之间的关联,并从中引申出关于物质与精神界限的哲学思考。 恶的问题与宇宙秩序: 宗教传统普遍面临“恶”的难题:如果存在一个全知全能且至善的神,为何世间会有如此多的苦难与邪恶?本辑包含了几篇对“神义论”进行现代化阐释的文章,它们或从自由意志的视角,或从宇宙演化的必然性,或从人类道德发展的角度,试图为这一古老难题提供新的哲学解答。同时,也有研究关注不同宗教传统中对“恶”的理解差异,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 二、 宗教认识论与信仰的合理性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信仰的本质以及它与理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与神学争论的焦点。本辑中,有学者对“信仰的跳跃”、“信仰的证据”等概念进行辨析,探讨是否存在一种“信仰的合理性”,以及这种合理性与科学证据的合理性有何异同。一些文章还关注“信仰的非认知主义”观点,即认为信仰并非对事实的断言,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或生活方式,并分析这种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宗教知识的理解。 宗教经验的解释: 宗教经验,无论是神秘体验、启示还是宗教仪式中的情感共鸣,都是宗教研究的重要对象。本辑包含了几篇探讨如何科学地、哲学地解释宗教经验的文章。它们可能运用认知科学的方法,分析宗教经验的心理学基础;也可能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和理解宗教体验的内在结构;甚至可能从认识论角度,探讨宗教经验是否能够构成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识”。 宗教语言的意义: 宗教文本、祈祷、神学概念等都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本辑中的一些论文,致力于分析宗教语言的意义结构、指称问题以及其在构建宗教实在中的作用。例如,关于“神”的名称是否指向一个实在的存在,或者仅仅是一种比喻、象征,是这些研究关注的核心。 三、 宗教伦理学与价值哲学 宗教作为道德源泉: 宗教传统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辑中,有研究探讨了宗教教义、戒律、圣典等如何为道德判断提供依据,以及宗教信仰在塑造个人品德、社会规范方面所起的作用。一些文章还比较了不同宗教传统的伦理体系,分析其共同之处与差异,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道德原则。 宗教与世俗伦理的对话: 在现代社会,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如功利主义、道义论)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本辑包含了几篇探讨宗教伦理如何与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如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进行对话的文章。例如,一些学者分析佛教的慈悲观如何为解决全球性苦难提供新的视角,或探讨伊斯兰教法在当代金融体系中的适用性。 宗教与政治的张力: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常常是复杂而敏感的。本辑中,有研究从哲学角度审视宗教在政治领域的角色,包括政教分离的理念、宗教自由的界限、以及宗教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等。一些文章还关注宗教激进主义的哲学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哲学反思来应对其挑战。 四、 宗教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 宗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尽管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但人类对超越性、终极意义的追寻却呈现出某种普遍性。本辑中,一些论文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比较不同宗教传统的核心概念、神学体系与实践方式,试图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共性,同时也深入分析其独特性。 宗教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 宗教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艺术、文学、科学、哲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相互影响。本辑包含了一些研究,探讨了宗教观念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中,或者哲学思潮如何影响宗教的演变,亦或科学发现如何挑战或重塑宗教信仰。 结论 《宗教与哲学(第六辑)》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多元、深刻、充满活力的学术图景。本辑的编纂者希望通过汇集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激发读者对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相信,理解宗教与哲学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的深层结构,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追求。本辑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献,都如同一扇窗户,引领读者窥见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的读者,我对于学术文集的“声音一致性”往往抱有警惕。过分统一的腔调,往往意味着某种单一思想的强势植入,缺乏必要的张力与批判性对话。然而,从这本《第六辑》的宣传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我似乎捕捉到了一种“多元共振”的意味。我猜想,它很可能汇集了持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学者,让他们在同一个载体上进行交锋和映照。这种思想的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最精彩的火花,它能帮助读者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理论路径的优劣所在。我更喜欢那些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妙问题的文集。如果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即鼓励了健康的学术争鸣,那么它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孵化器。我渴望看到那些被传统叙事边缘化的声音,能够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舞台,为整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批判能量。

评分

坦白说,我对“宗教”和“哲学”的交集一直抱有一种既着迷又困惑的态度。我们太容易将两者简化为信仰与理性、神秘与逻辑的二元对立。因此,我对《第六辑》的期待,是它能巧妙地超越这种陈旧的二元论框架。我希望看到的不是谁战胜谁的论述,而是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定义的。例如,当代科学理性对“神圣性”的消解,或者反过来,某种看似完全世俗化的哲学思潮,其深层结构中又如何影射了古老的本体论追求。这种深挖层次结构、探究思想基因的写作方式,才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我更看重那种能够揭示出,在人类追问终极意义的努力中,无论是借助祷文还是借助逻辑公理,其背后的驱动力可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既不谄媚信仰又不贬低理性的超然姿态,来探讨这种复杂共生关系,那它无疑会成为我近年来阅读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选材眼光,从目录结构初见端倪,就显露出一种大胆的跨界与宏大的视野。我注意到其中似乎涵盖了从东方神秘主义到西方近代现象学之间的广阔谱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流派串联起来,同时又不让逻辑链条显得牵强附会,是检验编辑功力的试金石。我个人尤其好奇那些关于“非理性体验在当代伦理建构中的作用”这一类主题的探讨,这种议题要求作者不仅要精通古典哲学框架,更要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现有所涉猎。如果处理得当,它将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但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沦为拼贴画式的杂烩。从目前的目录来看,它似乎试图搭建一座横跨数千年历史的知识桥梁,这需要极强的学术驾驭能力和清晰的叙事主线。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信仰体系背后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被嚼烂的经典诠释。这种雄心勃勃的编排,着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评分

这本《宗教与哲学(第六辑)》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白色封皮,摸上去带着一种低调的质感,中央的烫金标题字体选择得极为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物理形态所吸引,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塞进背包里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厚实,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哲学论证和古籍引文,也能保持极高的可读性。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篇章,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大致浏览一下排版风格,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设定了一个极高的基调——它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会是敷衍了事、缺乏深度的快餐理论。从这本书的外部包装来看,它成功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严肃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让人期待其中蕴含的智慧结晶能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我敢说,光是捧着它,在咖啡馆里阅读,都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一些对深度思考有兴趣的目光。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碎片化、只关注某单一理论家的著作感到疲倦,而这本《第六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构建。它似乎不是在罗列观点,而是在试图描绘一幅宏大的知识地图。我猜想,这本书里的文章,很可能不会满足于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会尝试将理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去审视。比如,如果它涉及到某种宗教传统,我希望它能触及到该传统如何塑造了特定地域的政治结构或艺术表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神学辩论层面。这种注重“关系”和“影响”的视角,是区分优秀学术文集和普通论文集的关键。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动态的、活生生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冰冷的逻辑推导。阅读此类书籍的乐趣,就在于能体验到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产生回响和变异的。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引导读者进行这种深层次的“关联阅读”,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