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红色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定价:98.00元
作者:党挺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4413798
字数:
页码:49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红色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是在作者党挺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一部目前比较全面论述中国红色体育文化产生、发展的专著,在研究内容、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对红色体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开发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历史价值。其出版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中国红色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红色体育的演变进程
节 红色体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红色体育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节 红色体育方针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
第四节 红色体育组织机构的建立
第三章 广泛开展的军队体育
节 军队体育开展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第二节 军队体育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军队体育的组织领导
第四节 军队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军队体育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普及的群众体育
节 群众体育开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群众体育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群众体育组织
第四节 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群众体育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活跃的学校体育
节 学校体育开展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第二节 学校体育思想
第三节 学校体育组织机构、方针政策
第四节 学校体育开展状况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六节 培育体育人才
第七节 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蓬勃的体育竞赛
节 主要的红色体育竞赛
第二节 红色体育竞赛组织与制度
第三节 体育竞赛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第七章 革命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节 毛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 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 贺龙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节 陈毅同志带头进行体育锻炼
第六节 张爱萍同志与苏区红色体育
第七节 吴玉章同志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八章 体育场地与器材建设
节 体育场地
第二节 体育器材
第九章 红色体育文化创新的实践
节 红色体育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红色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成就
第十章 红色体育的交流与传播
节 红色体育交流
第二节 红色体育传播
第十一章 中国近代三种性质体育的比较
节 日伪统治区的殖民地体育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战时体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三种性质体育的对比
第四节 红色体育得以开展的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 红色体育的特征与启示
节 红色体育的特征
第二节 红色体育的历史局限
第三节 红色体育的启示
第十三章 红色体育的历史贡献与深远影响
节 红色体育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红色体育的深远影响
第十四章 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节 红色体育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红色体育精神的突出特征
第三节 中华体育精神与红色体育精神一脉相承
第四节 对于新时期弘扬红色体育精神的思考
第五节 弘扬红色体育精神的现实途径
第十五章 中国红色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节 研究红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红色体育资源的内涵
第三节 中国红色体育资源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红色体育资源分析
第五节 红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六节 开发利用红色体育资源的思考
第七节 红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党挺,2005年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留校工作,2009年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参加国家社科课题研究一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一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陕西省体育局课题一项、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11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授予的上海市博士论文奖。
文摘
《中国红色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由于严酷革命战争的需要,战士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党中央十分重视军队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力提倡并动员军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以配合军事训练。当时的体育紧紧围绕战争并且服务于战争,体育与革命斗争密不可分。红军是苏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保卫者,也是苏区体育的骨干和先行者。早在秋收起义时,毛就提出了“锻炼身体”的口号,在井冈山根据地,为了适应当时频繁的战事和山地游击作战的需要,部队十分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在1928年5月制定的《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政治委员或支部书记负责部队的文体工作。毛当时曾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训练,打好野操,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中央苏区当时提出了“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适合阶级斗争需要”方针,其目标都在于锻炼工农兵群众的强健身体,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服务。1933年7月,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欧阳钦在《红色中华》发表的《为学习和提高军事技术而斗争》中,较全面地阐述了发展军队体育运动与提高军事技术,战士强而有力的健全身体与作战能力,红军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与学习军事技术的关系等。文中指出:“提高军事技术,必须发展体育运动,锻炼强而有力的健全身体,比如刺杀与投的熟练与准确,是争取胜利的保证……部队中因疾病在行动中落伍掉队的还不少,体力虚弱,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与敌人白刃肉搏时,我们体力差,亦常有表现,所以应提倡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养成强健身体的阶级战士。”“有计划地翻杠子、打球、跳木马,通过障碍物,掷,掷铁饼、铁球,跳高、跳远。赛跑、角力等。”苏区时期的军队体育思想还可以从全军赤色体育运动大会的动员令中体现:“为要使每个战士锻炼铁的身体,都成为革命的健儿和红色战场的勇将,提高军事技术,来适应目前战争开展的需要,迅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与大举进攻,实现数省革命首先胜利,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完成苏维埃新中国。”并且借举办运动竞赛,使各红色部队、各分区、各县军事部开会讨论,组织筹备处,专门布置动员,形成浓厚的锻炼氛围,使每个红色战士、赤卫队员积极学习,锻炼每个同志的身体,争取运动会的胜利。1933年,毛同志指示:“应该把苏区的体育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尤其是军事体育和田径运动会。”针对第二次革命的背景、战争年代缺医少药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当时行军打仗重要的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毛同志提出要提高军人的身体素质,必须使他们跑得快、走得快、投得远、投的准。这一方针提出后,参加军事体育活动和田径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运动项目不断增加,运动水平也不断提高。毛同志十分重视体育活动,经常在百忙之中到实地检查指导训练,鼓励战士们加强体育运动。根据毛同志大力发展军事体育和田径运动的精神,中央提出了“提高军事技术”与“体育军事化”的口号,得到了苏区广大军民的拥护。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由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军队的重心,军队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向也由红军时期的“锻炼工农阶级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转变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正如毛在1937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所呼吁的:“在这个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已到后关头的时候,我们举行这个抗战动员运动大会,是有着极重大的意义的。——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为了保卫国家,保卫领土,我们要把全国民众动员起来。”①强调了争取革命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体育运动。八路军总司令也指出:“要支持反残酷的战争与繁重的革命工作,不但要武装我们的头脑,还需要武装我们的身手。”“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有强壮的体魄,方能担负起繁重的抗战建国工作,建立自由、幸福、强大的新中国。②进一步指出:“因为无论在生产或打仗上,我们都是技术装备落后的国家,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取胜,所赖于比敌人更能动手动脚,十倍百倍的勤快耐劳者实多。有些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重文轻武、鄙视体育的旧观念。文弱之风还在猖獗。我们要把这种风气转移过来,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力任艰巨;文弱之风如继续存在,不论在个人或在集团,都只有处处挨打、处处落后的份儿。”
……
序言
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信息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能够沉下心来读完一部如此厚重、结构严谨的专著,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慢下来”。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玉石,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总结部分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他能将具体的案例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概括,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如何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如体育)来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民族精神,提供了极其深入的案例分析。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论述,而是深入肌理,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被仔细研读、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的典范之作,它的出版无疑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认识光谱。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大的疑虑是它会不会过于学院化,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文字功底也极为扎实,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比如,书中对某些早期体育活动场景的描绘,简直如同电影的慢镜头回放,画面感极强,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生硬的理论阐述也变得生动起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体育活动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展现了体育精神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注脚。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深处的 নানা光彩,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刻剖析。对于希望从历史文化层面理解中国当代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古朴典雅的书,初次翻阅时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眼球效应的畅销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时间冲刷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红色记忆中被忽略的细节。特别是在讨论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时,作者的洞察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简单地复制或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新视角,这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全书的逻辑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历史语境和理论建构,也能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让读者毫不费力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本身就值得称赞。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引领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评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而这本书在学术外衣下,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它并非用煽情的语言堆砌,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和还原,让那种理想主义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读者的内心。尤其是对一些早期体育先驱们在逆境中坚持理想、默默奉献的记述,读来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史,更是一曲对那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颂歌。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难得的真诚,没有矫饰,没有过度拔高,只是平静地叙述事实,而事实本身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这种克制的美感,使得情感的流露更为深沉和持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信仰”这个词的重量,理解了体育精神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担的超越竞技本身的社会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你在理性的分析之外,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低调,但内涵却极其丰富,像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我个人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文献引用部分做得极其详尽,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收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种对基础研究的尊重,是优秀学术著作的基石。我留意到,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历史节点的处理,非常审慎和客观,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是当前学术界非常需要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框架被重新梳理和巩固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消品,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随时可以查阅的工具书级别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后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入门与进阶指南,它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也提供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