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质性研究:体育与健康的视角
定价:49.00元
作者:蔡磊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45403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质性研究:体育与健康的视角》从质性研究的起源入手,探索性地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延伸至体育与健康研究领域,力图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取得突破。质性研究被认为是一种定性研究,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思辨的论述研究。从它的研究过程、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来看,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与梳理,并从中探寻其根本规律与解释的方法论体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体育与健康领域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从非量化研究的视角解决现有问题,对于实现被研究者真实境况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部分 绪论
章 质性研究的诠释
节 理解质性研究含义
第二节 质性研究发展变化
第三节 定义质性研究
第二章 质性研究背景
节 质性研究在西方
第二节 质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质性研究的种类
一按照研究策略划分
二按照研究者的立场划分
三按照经常探讨的问题划分
四按研究路径划分
第四节 质性研究的发展趋向
一深入探索与把握“理解”和“解释”的精髓
二进一步思考方法、理论与问题的关系
三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规范性更加提高
四做质性研究的行动者
第三章 体育与健康领域质性研究现状及意义
节 体育领域近期出现的质性研究
第二节 女性研究
第三节 学校体育研究
第四节 心理研究
第五节 体育与健康领域质性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章 深度访谈
节 深度访谈的含义
第二节 深度访谈的类型
一按照访谈结构划分
二按照访谈情境划分
三按照交流方式划分
四按照受访者群体数量划分
第三节 访谈的准备工作
一访谈时间和地点的确定
二了解访谈者的情况
三优化访谈大纲
四协商相关事项
第四节 访谈艺术
一访谈中的提问和追问
二访谈中倾听的技巧
三访谈中回应的技巧
第五节 访谈记录
第五章 扎根理论
节 搜集数据
一获取资料要注意通过方法进行观察
二追求资料的质量
三搜集数据
四访谈过程
五文本分析
第二节 数据编码
一初始编码
二聚焦编码
三轴心编码
四理论编码
第三节 撰写备忘录
第四节 理论抽样
一理论抽样的理解
二理论抽样饱和
三理论抽样的分类、整合及图示
第五节 建构扎根理论
一什么是理论
二构建扎根理论的两种观点
三构建扎根理论
第六章 焦点团体
节 什么是焦点团体
第二节 焦点团体的研究方法
一数据资料的补充
二组内与组间的相互作用
三参与者
四激励机制
第七章 个案研究
节 个案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一个案研究的含义
二个案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个案研究的技术
第三节 个案研究资料的两面性
一个案研究资料
二个案研究资料的两面性
第八章 民族志
节 民族志的理论概述
一民族志的含义
二研究对象与性质
三地位与功能
第二节 民族志的内容
一被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
二研究对象的社会结构
三研究对象的政治活动
四研究对象的经济活动
五研究对象的家庭
六研究对象的社会组织
七研究对象的风俗习惯
八宗教信仰
九交流与交际
十研究对象的文化与技术
十一历法
十二其他
第三节 民族志的撰写方法
一撰写的步骤
二撰写的章节
第九章 行动研究
节 解析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含义
二行动研究的特征
第二节 行动研究理论体系
一解释学理论
二实用主义理论
三反思与认知理论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程序与应用
一行动研究的实施程序
二行动研究应用
第三部分 体育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实践
第十章 体育与健康研究的几个方向
节 竞技体育研究方向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方向
第三节 体育教育方向
第四节 女性体育与健康研究
附录 体育教师群体边缘化相关原因的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蔡磊,生于1969年,硕士,副教授,山东省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山东科技大学,长期从事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干预试验研究”。参与完成山东省软科学科研课题“山东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一届全运会赛艇水动力性能关键技术研究”。在外各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CSSCI及北大核心检索或收录。曾获山东省软科学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百佳”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文摘
《质性研究:体育与健康的视角》:
第二,把数据转换成代码。质性研究中的代码或者编码都要依赖于数据,都是依据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换来的,也就是编码是数据的体现,数据是编码的坚实基础。如何记录数据以及记录什么样的数据资料都对编码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从基本的访谈资料开始就进行编码程序,看似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从基本的资料获取的,但是大量的访谈资料如果直接进入编码程序往往会出现编码的混乱,使得我们分析编码的过程变得异常困难。在这里,有一些实践经验可以采纳,它们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一开始获得一些访谈记录时就进行初始编码的过程,而不必等到完全获得所有资料时再进行编码。这样的工作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首先,当原始资料积累到了程度,进行初始编码的工作,建立的编码就形成了一些类属,而这些类属往往就是支撑本研究的基本类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继续深入地进行深度访谈,既可以增加相应类属的比例,同时也可以增加在开始进行数据编码中没有出现的类属。随着访谈的逐步深入,可能类属的数量和范围在不断地增大,这时我们就时刻增加获得类属的数量;但也可能类属不再增加,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讲,深度访谈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其次,这样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对访谈资料的一个深度的分析过程。因为,你每一次的访谈资料都是一次分析、甄别、鉴定甚至是编码的过程,这就增加了你对于资料的审查和认真分析的比例,往往是资料越多,我们在分析时就容易忽略,因此这样的分析过程以及鉴定过程相比所有资料齐备以后更加具有可信度。
……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情境化”力量的强调,这在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往往是被量化指标所掩盖的精髓。作者们似乎坚信,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和身体情境去谈论“健康”或“表现”,就是一种抽象的、失真的理解。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了如何细致入微地捕捉环境的“气息”——比如,分析一场基层业余足球赛的胜负对参与者身份认同的影响,或者考察老年人参与太极拳小组时,空间布局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衰老的集体感知。这种对微观互动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将质性研究视为一种参与和共创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观察”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看,而是要用心灵去“感应”并记录那些微妙的、非语言的交流和意义流动。这无疑提升了我们对体育人类学的理解层次。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冷硬的运动科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它让我跳出了传统上以“效率”和“最佳实践”为导向的体育话语体系,转而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比如慢性病患者如何重构他们的“运动身份”,或者残障人士如何通过适应性体育活动来重新协商他们的身体边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研究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哲学视角。每当我思考如何设计下一个探究健康促进策略的项目时,这本书中的理念总能提醒我,每一个被统计数字所代表的个体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和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健康定义。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主观意义的尊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促使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普适的“健康标准”,倡导真正以人为本的研究取向。
评分坦率地说,我期待的是一本更具前瞻性和批判性的读物,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非常详尽、结构严谨的入门教科书,尽管它聚焦于“质性”这一相对复杂的方法领域。它的叙述风格非常谨慎和学院派,每一步骤都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导,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确保了研究操作的规范性。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质性基础,渴望看到一些“灰色地带”或者尖锐的、颠覆性的案例研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感意犹未尽。例如,在讨论数据分析和解释时,书中的范例偏向于清晰、明确的主题提炼,我个人更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面对矛盾数据、处理研究者偏见或在极具挑战性的田野环境中如何保持研究伦理和有效性的挣扎与反思。总体来说,它是一块坚实的基石,但或许缺少了一点点“破局者”的锋芒,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好”研究,但没有过多地去探讨“如何突破现有框架”的可能。
评分这本新作简直是为所有对人类经验、社会互动以及运动健康领域交叉点抱有好奇心的学者、实践者和学生量身定做的指南。它并没有停留在传统量化研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体育活动和健康现象背后那些复杂、多维度的意义和体验。书中对质性研究范式的阐述极其扎实,从扎根理论的细致入微到现象学的深刻反思,再到民族志的沉浸式探索,作者们似乎将所有可能的路径都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方法论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为什么”和“如何是这样”的执着追问,这在当前充斥着大数据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一个运动员的伤病康复过程,其主观感受与医疗报告之间到底隐藏着多少未被听见的声音?一个社区健康项目的成功或失败,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人际动力是如何塑造结果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人道、更贴近真实的方式去理解运动场上和健康决策中的人类故事,它不仅仅是方法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对研究者自身认知的深刻校准。
评分从排版和视觉呈现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装帧厚重,理论引用丰富,但阅读体验上,我个人认为它在提升可读性方面略显保守。它似乎更倾向于学术的严谨性而非读者的亲和力。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获取核心观点的读者,其中大量的理论溯源和术语解释可能会稍微拖慢节奏。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冗长的铺垫,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无可指摘的论证链条。特别是关于“反思性”(Reflexivity)这一核心议题的讨论,书中非常坦诚地剖析了研究者在进入特定体育社群时,自身身体经验、性别身份乃至过往运动史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的“污染”与“贡献”,这种对自我批判的深度挖掘,是许多同类书籍常常略写不提的。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研究对象,更要研究自己,这种双向的审视,是质性研究力量的真正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