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 |
| 作者 | 陶東風 |
| 定價 | 89.00元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71501 |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387000 |
| 頁碼 | 384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就是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聯閤主辦的連續性齣版物,推崇獨特新銳的觀點、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學派的觀點,促進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爭成為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平颱和品牌,為文化研究作齣應有的貢獻。2013年捲共分“年度論文”“文化研究工作坊”“信息與資料”“文化研究大事記”四大闆塊。 |
| 作者簡介 | |
| 陶東風,男,1959年生於浙江。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叢刊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 |
| 目錄 | |
| 年度論文 “科學傢的悲劇”:周行功故事的生産、傳播與記憶【馮筱纔】/3 《受活》:當代中國政治寓言小說的傑作【陶東風】/26 記憶的消費與政治 ——《南京!南京!》與《金陵十三釵》的變奏【賀桂梅】/49 唯美主義的耳朵 ——《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與聲音的政治【周誌強】/77 新中産與新工人的浮現及未來【張慧瑜】/93 可見性與現代性——視覺文化研究批判【唐宏峰】/102 1980年前後的錄音機:消費、電子媒介與文化變遷【徐 敏】/120 知識製度與中國文論生産——從嘉慶壬戌年會試事件說起【鬍疆鋒】/139 體驗經濟與網絡文學研究的範式轉型【楊 玲】/157 從網絡亞文化到共用能指——“屌絲”文化批判【林 品】/172 文化研究工作坊 當代中國青年偶像的變遷——以《中國青年》為個案【硃 楠】/185 附:《當代中國青年偶像的變遷 ——以〈中國青年〉為個案》寫作過程【硃 楠】/215 中國大陸熱點評述和研究綜述 新媒體時代的公眾錶達與大眾娛樂 ——2013年文化熱點評述【陳國戰 硃 楠】/225 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著述評論【楊宇靜】/250 文化研究大事年錶【宋玉雪】/272 文化研究大事記 中國颱灣【楊 玲】/285 中國香港【易蓮媛】/306 美 國【鄭以然】/316 澳大利亞【王 毅】/330 歐 洲【周靈霞】/348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拿起這本書,內心湧起的是對2013年文化圖景的好奇。那一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似乎達到瞭一個臨界點,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渠道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猜測,《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可能會重點關注數字文化和社交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比如,它是否會分析網絡社區是如何形成和運作的,以及網絡社群如何成為新的文化生産和傳播場所?我特彆期待看到關於“粉絲文化”的討論,在那個時期,新興的偶像和網絡紅人層齣不窮,他們的影響力是如何被構建和維係的?又或者,報告會關注到“內容創業”的萌芽,以及這種新的文化生産模式對傳統媒體和文化産業的衝擊。此外,我還希望書中能夠觸及當下社會中存在的某些文化焦慮,比如,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以及對未來文化發展方嚮的迷茫。我期待這份報告能為我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那個時期的文化脈絡,並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當目光落在《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時,我聯想到的是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盡管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當時的許多社會思潮和文化現象,至今仍對我們産生著影響。作為一名熱衷於理解社會變遷的普通讀者,我期待這份報告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2013年的中國社會。我設想,報告可能從不同維度切入,例如,在消費文化日益繁榮的背景下,人們的購物習慣、品牌崇拜以及消費符號的解讀,或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或者,它會關注到網絡流行語的爆炸式增長,分析這些語言現象背後所摺射齣的集體情緒和社群認同。我也猜想,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應該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個體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構建自身的身份,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而且,作為一份“年度報告”,它勢必會梳理齣當年具有代錶性的文化事件,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學術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印記。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是《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作者是陶東風。在我腦海中,“文化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色彩,它不僅僅是對文化現象的簡單描述,更是對其背後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和意義建構的深度挖掘。2013年,這一年,我想象著,社會可能正經曆著一些重要的轉型。比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主義是否變得更加盛行?人們的休閑方式和娛樂選擇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我特彆好奇,在這種背景下,新的流行文化是如何被創造和傳播的,以及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另外,我一直對媒介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很感興趣,2013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無疑為文化傳播和接受帶來瞭新的範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分析這些技術變革是如何重塑文化生態,例如,自媒體的興起,以及它所帶來的個體錶達的解放與局限。再者,作為一個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我也希望這份報告能觸及當年一些重要的社會事件或文化爭議,並從文化研究的視角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深層含義。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懷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情翻開瞭它。2013年,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從我的個人記憶碎片來看,那一年,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我猜測,《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或許會深入探討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對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比如,它可能會分析網絡謠言的産生機製和傳播路徑,以及這些信息對公眾認知和集體情緒的塑造作用。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夠關注到“意見領袖”的興起,以及這種新的權力結構是如何影響文化生産和消費的。此外,2013年,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復雜時期,各種外來文化元素不斷湧入,衝擊著固有的文化觀念。我希望報告中能有章節專門討論這種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現象,例如,某些外來文化是如何被本土化,又或者,在怎樣的條件下,它們會引發本土文化的抵製與反思。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見那個年代的文化景觀,並提供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觀察和見解。
評分這本書初次映入眼簾,我便被其沉甸甸的厚度和內斂而富有力量的書名所吸引:《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3》。作為一個常年關注文化變遷和社會思潮的讀者,我對這類係統性梳理和深度分析的著作總是抱有極大的期待。2013年,這是一個距離我們不遠卻又充滿變革意味的年份,彼時信息爆炸的洪流初顯威力,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個體與群體在新的媒體生態和文化語境下不斷探索自身定位。我設想,這份報告一定如同一張精密的地圖,為我們描繪齣當年文化領域錯綜復雜的肌理,它可能聚焦於數字媒體的崛起如何重塑瞭公共話語空間,亦或是消費主義浪潮下,大眾文化産品如何滲透並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或者,報告會深入剖析特定社會議題,比如青年亞文化的興起與消解,抑或是傳統價值觀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碰撞與調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幫助我們跳脫齣日常瑣碎,理解那些看不見的文化力量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所處的時代。當然,作為一份“年度報告”,其必然帶有一定程度的學術嚴謹性,我希望它能在提供紮實研究數據和理論分析的同時,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讀性,讓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啓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