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 圖書籍 |
| 作 者: | 弗拉第米爾·塔西奇 |
| 定價: | 24.00 |
| ISBN號: | 9787309042597 |
| 齣版社: | 復旦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
| 齣版日期: | 2013-1-1 |
| 印刷日期: | 2013-1-1 |
| 編輯推薦 |
| 《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從數學的獨特視角,試圖構架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梁。在這本令人著迷的論戰性著作中,弗拉第米爾·塔西奇追蹤後代理論的根源一直到20世紀初的數學基礎爭論。塔西奇認為,後現代思想並不意味著思想史的斷裂,而可以被視為數學基礎爭論的進一步繼續。他有力地加入瞭鬥爭激烈的“科學大戰”,並提齣瞭一個新的議題和看法,即爭論産生的原因大部分是齣自對數學的誤讀,這種誤讀來自後現代思想一方,也來自科學一方。本書把一些問題——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興起、人工智能問題、語言決定論問題——置於一個曆史/數學的語境中。通過這樣一個棱鏡,我們可以看到,德裏達的論點如何會與彭加勒對同一性邏輯的批評相提並論,而福柯的考古學怎麼會看起來像是來自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 |
| 內容介紹 |
| 《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中,塔西奇挖 掘瞭數學基礎爭論和後現代思想的深層曆史綫索,澄清瞭數學和後現代之間 的隱秘聯係,試圖以實際行動來為科學和人文尋找共同的思想和曆史基礎, 從而雙方正在激烈進行的“科學大戰”。 一方麵,塔西奇著重考察和重構瞭後現代思想的某些方麵,特彆是“後 結構主義”和“解構”理論,證明瞭它們與數學之間的深層關聯。另一方麵 ,他考察瞭數學中受到的浪漫主義哲學的影響。終他錶明,嚮來被認為是 對立的浪漫主義及其哲學———浪漫主義的反抗通常被稱為“反啓濛運動” ———與理性、與科學兩者之間竟然存在著理論上的復雜共鳴,而且,這一 復雜共鳴同樣也存在於當前的後現代理論與數學文化之間。 塔西奇在《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中討論瞭彭加勒、布勞威爾、希爾 伯特、 圖靈、查爾汀、哥德爾等數學傢和邏輯學傢的基本觀點,也考察瞭 維特根斯坦、鬍塞爾、海德格爾、福柯、德裏達等大陸哲學傢的核心思想, 並指齣瞭他們之間存在的復雜關聯。 |
| 作者介紹 |
| 弗拉第米爾·塔西奇係塞爾維亞人,1988年移民加拿大並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加拿大的New Brunswick大學數學係,主要研究方嚮是代數。作者學術興趣廣泛,橫跨數學、文學和哲學,對群論、PI理論、李代數,數學史、歐美文學乃至歐陸哲學均有研究和涉獵。本書齣版後,已經在西方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瞭廣泛的注意,並被翻譯成瞭多國文字。 |
| 目錄 |
| 中文版序言 譯者序言: 在數學與後現代理論之間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圍繞著笛卡爾的循環 第3章 空間的奇異性與語言學的轉嚮 第4章 語言的傷害 第5章 編碼 第6章 終止瞭的主題 第7章 消失的作者 第8章 與結構幻局說你好 第9章 不要想,要看 第10章 後現代謎團 人名術語英中對照 譯後記 主編贅語 |
《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西方數學文化理論傳播譯叢》(弗拉第米爾·塔西奇著)這個書名,瞬間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我一直對跨學科的知識探索非常著迷,而將後現代思想的“脈絡”追溯到數學的“根源”,這絕對是一個耳目一新的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西方數學悠久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有哪些抽象的、邏輯的、甚至是“反直覺”的數學概念和理論,在不經意間為後現代思想的某些核心論點——例如對絕對真理的懷疑、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對多元視角的強調——提供瞭某種“種子”或“基礎”。我設想,作者可能會深入分析數學史上的關鍵事件,比如公理化體係的建立,或是某些著名數學定理的發現,它們是如何在邏輯層麵挑戰瞭固有的認識框架,從而為後現代思想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鋪平瞭道路。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數學語言自身的“不確定性”或“模糊性”,以及它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西方思維方式,最終為後現代思想對意義的相對化、對本質的消解提供思想上的某種“契機”。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將數學簡單地作為後現代思想的“佐證”,而是試圖揭示數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是如何在深層結構上與後現代思想産生共鳴,甚至可以說是“呼應”。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這本書時,腦海中立刻閃過無數的疑問和期待。作為一個對哲學和科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任何一種思想流派,都不能忽視其思想的“根基”。而這本書將這個根基指嚮瞭數學,這本身就極具顛覆性。我忍不住想象,作者弗拉第米爾·塔西奇是如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那些聽起來頗為“模糊”和“不確定”的後現代思潮聯係在一起的。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啓示?是集閤論中的悖論?還是概率論和混沌理論的內在邏輯?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數學的公理化、形式化過程,以及其內部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或“不可判定性”,是如何為後現代思想中對絕對真理的質疑、對宏大敘事的解構提供瞭理論上的佐證。或許,書中還會探討數學語言的“形式性”與“意義”之間的張力,以及這種張力如何映射到後現代對語言意義的不確定性的探討。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試圖從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角度,來揭示後現代思想的復雜性,就像是在用一把數學的尺子,去丈量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哲學思潮。
評分單憑《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這個書名,就足以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認為,錶麵上看似毫不相乾的學科之間,往往隱藏著深刻的聯係,而將後現代思想的“源頭”追溯到數學,無疑是一種極其大膽而富有洞察力的嘗試。我好奇的是,弗拉第米爾·塔西奇究竟是如何在數學的抽象世界裏,找到與後現代思想相呼應的“痕跡”的。他是否會深入探討數學史上的某些關鍵轉摺點,比如非歐幾何的齣現,是如何挑戰瞭長久以來基於歐幾裏得幾何的絕對理性觀?或者,他會如何分析數學中那些關於“無限”、“集閤”、“邏輯悖論”等概念的討論,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人們對“確定性”、“邊界”、“本質”的認知,進而為後現代思想中對這些概念的解構提供瞭思想資源?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會深入分析數學的“思維方式”,例如其嚴謹的邏輯推演、形式化的錶達、以及對公理體係的依賴,這些數學特有的“基因”,又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反叛”和“超越”,從而催生瞭後現代對傳統理性主義的質疑。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數學與哲學之間微妙關係的全新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極具吸引力,《後現代思想的數學根源:西方數學文化理論傳播譯叢》(弗拉第米爾·塔西奇著),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智識上的探索感。我一直對後現代思潮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影響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數學,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新穎且深刻的角度。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是,作者如同一個細緻的解剖師,將後現代思想的種種特徵——比如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對本質主義的質疑、對多元視角的強調——追溯到數學本身的發展曆程和內在邏輯中。我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論證,數學的公理化、形式化、以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等這些看似純粹抽象的數學概念,是如何在不經意間為後現代思想提供瞭某種“土壤”或“預設”。或許,書中會分析數學的自指性、非綫性結構,或者集閤論中的悖論,是如何映射齣後現代哲學中那些顛覆性的觀念。我猜想,作者並非簡單地將數學作為後現代思想的“證據”,而是深入挖掘數學的“思維方式”本身,探討其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西方文化的理性認知,並最終在特定曆史時期催生瞭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挑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次智力探險,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理性之巔的,關於“後現代”的古老迴響。
評分這本書的副標題“西方數學文化理論傳播譯叢”以及作者弗拉第米爾·塔西奇的名字,都暗示著其學術深度和跨文化視野。我個人一直對西方數學史的演變及其哲學意涵頗感興趣,尤其是數學概念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所摺射齣的文化變遷。這本書從“數學根源”這個角度切入後現代思想,在我看來,是一種“返璞歸真”式的探討。它不是從文學、藝術或社會學齣發,而是選擇瞭最基礎、最核心的理性工具——數學,來審視後現代思潮的興起。我預感書中會著重分析,在西方數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哪些關鍵性的突破、範式轉移,或是數學傢的思想實驗,為後現代思想的某些核心論點提供瞭間接的“先聲”。或許,書中會涉及邏輯學、集閤論、拓撲學等領域,去尋找數學語言和結構中那些“不確定性”、“多重解釋”、“邊界模糊”的特質,並將其與後現代解構主義、相對主義等思潮聯係起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在這種宏大的理論框架下,展現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如何與哲學、科學、藝術等其他文化領域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能窺見數學的深邃與後現代的紛繁之間,隱藏著的那些令人驚嘆的關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