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图书籍 |
| 作 者: | 弗拉第米尔·塔西奇 |
| 定价: | 24.00 |
| ISBN号: | 9787309042597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3-1-1 |
| 印刷日期: | 2013-1-1 |
| 编辑推荐 |
|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从数学的独特视角,试图构架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在这本令人着迷的论战性著作中,弗拉第米尔·塔西奇追踪后代理论的根源一直到20世纪初的数学基础争论。塔西奇认为,后现代思想并不意味着思想史的断裂,而可以被视为数学基础争论的进一步继续。他有力地加入了斗争激烈的“科学大战”,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和看法,即争论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出自对数学的误读,这种误读来自后现代思想一方,也来自科学一方。本书把一些问题——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人工智能问题、语言决定论问题——置于一个历史/数学的语境中。通过这样一个棱镜,我们可以看到,德里达的论点如何会与彭加勒对同一性逻辑的批评相提并论,而福柯的考古学怎么会看起来像是来自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 |
| 内容介绍 |
|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中,塔西奇挖 掘了数学基础争论和后现代思想的深层历史线索,澄清了数学和后现代之间 的隐秘联系,试图以实际行动来为科学和人文寻找共同的思想和历史基础, 从而双方正在激烈进行的“科学大战”。 一方面,塔西奇着重考察和重构了后现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后 结构主义”和“解构”理论,证明了它们与数学之间的深层关联。另一方面 ,他考察了数学中受到的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终他表明,向来被认为是 对立的浪漫主义及其哲学———浪漫主义的反抗通常被称为“反启蒙运动” ———与理性、与科学两者之间竟然存在着理论上的复杂共鸣,而且,这一 复杂共鸣同样也存在于当前的后现代理论与数学文化之间。 塔西奇在《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中讨论了彭加勒、布劳威尔、希尔 伯特、 图灵、查尔汀、哥德尔等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基本观点,也考察了 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大陆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并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 |
| 作者介绍 |
| 弗拉第米尔·塔西奇系塞尔维亚人,1988年移民加拿大并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加拿大的New Brunswick大学数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代数。作者学术兴趣广泛,横跨数学、文学和哲学,对群论、PI理论、李代数,数学史、欧美文学乃至欧陆哲学均有研究和涉猎。本书出版后,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 |
| 目录 |
| 中文版序言 译者序言: 在数学与后现代理论之间 第1章 导言 第2章 围绕着笛卡尔的循环 第3章 空间的奇异性与语言学的转向 第4章 语言的伤害 第5章 编码 第6章 终止了的主题 第7章 消失的作者 第8章 与结构幻局说你好 第9章 不要想,要看 第10章 后现代谜团 人名术语英中对照 译后记 主编赘语 |
《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西方数学文化理论传播译丛》(弗拉第米尔·塔西奇著)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跨学科的知识探索非常着迷,而将后现代思想的“脉络”追溯到数学的“根源”,这绝对是一个耳目一新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西方数学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抽象的、逻辑的、甚至是“反直觉”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在不经意间为后现代思想的某些核心论点——例如对绝对真理的怀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多元视角的强调——提供了某种“种子”或“基础”。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数学史上的关键事件,比如公理化体系的建立,或是某些著名数学定理的发现,它们是如何在逻辑层面挑战了固有的认识框架,从而为后现代思想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铺平了道路。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数学语言自身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西方思维方式,最终为后现代思想对意义的相对化、对本质的消解提供思想上的某种“契机”。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将数学简单地作为后现代思想的“佐证”,而是试图揭示数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在深层结构上与后现代思想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呼应”。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的疑问和期待。作为一个对哲学和科学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任何一种思想流派,都不能忽视其思想的“根基”。而这本书将这个根基指向了数学,这本身就极具颠覆性。我忍不住想象,作者弗拉第米尔·塔西奇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那些听起来颇为“模糊”和“不确定”的后现代思潮联系在一起的。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启示?是集合论中的悖论?还是概率论和混沌理论的内在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过程,以及其内部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或“不可判定性”,是如何为后现代思想中对绝对真理的质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或许,书中还会探讨数学语言的“形式性”与“意义”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映射到后现代对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探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试图从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角度,来揭示后现代思想的复杂性,就像是在用一把数学的尺子,去丈量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哲学思潮。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数学文化理论传播译丛”以及作者弗拉第米尔·塔西奇的名字,都暗示着其学术深度和跨文化视野。我个人一直对西方数学史的演变及其哲学意涵颇感兴趣,尤其是数学概念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变迁。这本书从“数学根源”这个角度切入后现代思想,在我看来,是一种“返璞归真”式的探讨。它不是从文学、艺术或社会学出发,而是选择了最基础、最核心的理性工具——数学,来审视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我预感书中会着重分析,在西方数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哪些关键性的突破、范式转移,或是数学家的思想实验,为后现代思想的某些核心论点提供了间接的“先声”。或许,书中会涉及逻辑学、集合论、拓扑学等领域,去寻找数学语言和结构中那些“不确定性”、“多重解释”、“边界模糊”的特质,并将其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相对主义等思潮联系起来。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在这种宏大的理论框架下,展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与哲学、科学、艺术等其他文化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窥见数学的深邃与后现代的纷繁之间,隐藏着的那些令人惊叹的关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极具吸引力,《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西方数学文化理论传播译丛》(弗拉第米尔·塔西奇著),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智识上的探索感。我一直对后现代思潮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影响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数学,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刻的角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个细致的解剖师,将后现代思想的种种特征——比如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本质主义的质疑、对多元视角的强调——追溯到数学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内在逻辑中。我期待看到书中如何论证,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以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等这些看似纯粹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在不经意间为后现代思想提供了某种“土壤”或“预设”。或许,书中会分析数学的自指性、非线性结构,或者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如何映射出后现代哲学中那些颠覆性的观念。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数学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证据”,而是深入挖掘数学的“思维方式”本身,探讨其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理性认知,并最终在特定历史时期催生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智力探险,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理性之巅的,关于“后现代”的古老回响。
评分单凭《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这个书名,就足以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干的学科之间,往往隐藏着深刻的联系,而将后现代思想的“源头”追溯到数学,无疑是一种极其大胆而富有洞察力的尝试。我好奇的是,弗拉第米尔·塔西奇究竟是如何在数学的抽象世界里,找到与后现代思想相呼应的“痕迹”的。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数学史上的某些关键转折点,比如非欧几何的出现,是如何挑战了长久以来基于欧几里得几何的绝对理性观?或者,他会如何分析数学中那些关于“无限”、“集合”、“逻辑悖论”等概念的讨论,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确定性”、“边界”、“本质”的认知,进而为后现代思想中对这些概念的解构提供了思想资源?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会深入分析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其严谨的逻辑推演、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公理体系的依赖,这些数学特有的“基因”,又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反叛”和“超越”,从而催生了后现代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质疑。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数学与哲学之间微妙关系的全新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