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百年孤寂:授權繁體中文版!出版50週年紀念全新譯本平裝典藏版

现货正版 百年孤寂:授權繁體中文版!出版50週年紀念全新譯本平裝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百年孤寂
  • 魔幻现实主义
  • 文学经典
  • 哥伦比亚文学
  • 拉美文学
  • 译文
  • 平装本
  • 典藏版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皇冠
ISBN:9789573333562
商品编码:29408912632

具体描述

百年孤寂: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出版50週年紀念全新譯本【平裝典藏版】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02/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3356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出版50週年,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全新翻譯!

    ●魯西迪譽為過去50年來所有語言中*偉大的傑作!
    ●聶魯達盛讚《唐吉訶德》之後*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全球銷量突破3000萬冊!被翻譯成37種語言版本!
    ●榮獲義大利「基安恰諾獎」!法國「*佳外國作品獎」!


    風將會摧毀這座鏡子之城,將它從人類的記憶抹去,
    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到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一次,
    因為遭詛咒百年孤寂的家族在世*上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荷西?1?76?1?74阿爾卡迪歐?1?76?1?74波恩地亞與烏蘇拉的婚姻早已命中註定,不過在他們決定結婚時,還是遭到雙方家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不只是戀人,更是有血緣關係的表兄妹。

    據說亂倫會生出長豬尾巴的後代,憂心悲劇降臨的烏蘇拉,婚後始終戴著貞操帶,不肯跟荷西行房。左鄰右舍流言四起,在鬥雞比賽輸給荷西的阿奇勒譏諷荷西沒有生育能力,他一怒之下用長矛刺穿了阿奇勒的喉嚨,並決心要與烏蘇拉生兒育女,不管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

    雖然大家將荷西的行徑視為光榮的復仇,但因為良心的譴責以及不堪阿奇勒的冤魂夜夜騷擾,荷西與烏蘇拉還是決定遠走他鄉。他們翻山越嶺,跋涉了兩年之久,終於在河床邊建立了村莊「馬康多」,也自此開啟了波恩地亞家族百年的興榮繁盛與破滅衰亡……

    《百年孤寂》是諾貝爾文學獎大師馬奎斯*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魔幻寫實主義*偉大的不朽經典。馬奎斯藉由波恩地亞家族宛如夢幻泡影般的興衰起落,創造出一個涵蓋愛情與戰爭、政治與宗教、歷史與神話、生存與死亡的想像世*,不僅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也訴盡了生命的虛幻與孤寂。

    名人推薦

    ●臺大外文系教授兼國際長?1?76?1?74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張淑英 教授專文導讀!

    ●王聰威、宋怡慧、胡淑雯、個人意見、馬欣、郝譽翔、陳雪、劉梓潔、蔣勳、謝哲青 10大名家必讀推薦!

    【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經典神作】

    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者一樣,馬奎斯永遠為貧窮弱小的人請命,勇敢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巧妙地揉合了虛幻與現實,創造一個豐富的想像世*,並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

    百年孤寂》是過去五十年來所有語言中*偉大的傑作!——布克獎得主/薩爾曼?1?76?1?74魯西迪

    繼塞萬提斯《唐吉訶德》之後*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勃羅?1?76?1?74聶魯達

    《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作!――《紐約時報》書評/威廉?1?76?1?74甘迺迪

    唯一的一部美洲《聖*》!——塞萬提斯文學獎得主/卡洛斯?1?76?1?74富恩特斯?1?76?1?74馬西亞斯

    《百年孤寂》在馬奎斯建構的虛擬世*中達到了頂峰。這部小說整合並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虛構想像,進而締造了一個*其豐饒的雙重世*。它窮盡了世*的一切,同時也窮盡了自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利歐?1?76?1?74巴爾加斯?1?76?1?74尤薩

    這本書挽救了我的一生!——奧斯卡影后/艾瑪?1?76?1?74湯普遜

    加布列?1?76?1?74賈西亞?1?76?1?74馬奎斯是所有語言中*偉大的作家!——美國前總統/比爾?1?76?1?74柯林頓

    他對西班牙文的貢獻比塞萬提斯還要大,不僅使我們的語言復活,也使我們的神話復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1?76?1?74富恩特斯

    超越百年以來所有小說家的期待,甚至更為明快、機智、智慧,而且詩情畫意。――華盛頓郵報書的世*

    因為《百年孤寂》的出現,加布列?1?76?1?74賈西亞?1?76?1?74馬奎斯向全世*的讀者引介了拉丁美洲文學,這部描述馬康多的輝煌、愛與失落的小說,讓他站上了二十世紀文學的頂峰!――《紐約時報》書評/艾力克斯?1?76?1?74韋伯

    他是個強而有力的作家,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並將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而為一。——美國作家/歐文?1?76?1?74肖

    馬奎斯生長的地方浸淫著西班牙移民、原住民和黑奴留下的熱帶文化,祖國的諸多異國傳說啟發了馬奎斯的豐富著述。他的經典巨著《百年孤寂》深具歷史性與文學意義,以加勒比海的虛構村莊馬康多一個家族在十九到二十世紀之間的榮衰興亡來做為拉丁美洲百年滄桑的縮影。――紐約時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加布列?1?76?1?74賈西亞?1?76?1?74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自小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炎熱多雨的小鎮巴蘭基亞,鄰近一個名叫「馬康多」的香蕉園。1940年與父母一同遷往內陸小鎮蘇克雷,1947年進入位在首都波哥大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法律,並沉迷於卡夫卡與福克納的作品,同時也開始在《觀察家報》發表短篇小說。1948年因內戰舉家遷往卡塔赫納繼續大學學業,並兼任《環球日報》記者。1954年出任《觀察家報》的記者與影評人,1955年發表〈一個船難倖存者的故事〉系列報導廣受好評,隨後出任該報的駐歐記者。1957年在巴黎與海明威邂逅,並奉其為「大師」。因景仰古巴革命,1960年擔任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訊社駐波哥大和紐約記者。

    1965年駕車前往墨西哥城途中萌生《百年孤寂》的寫作構想,在閉關十八個月後,終於完成這部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的經典之作。1967年《百年孤寂》甫出版便造成轟動,並於1969年獲頒義大利「基安恰諾獎」與法國「*佳外國作品獎」。1970年《百年孤寂》英譯本在美國出版,並被選為年度12本*佳作品之一,同年馬奎斯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馬奎斯再獲頒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以及拉丁美洲文學*高榮譽的「羅慕洛?1?76?1?74加列戈斯獎」,1981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

    其他作品包括《預知死亡紀事》、《愛在瘟疫蔓延時》、《迷宮中的將軍》、《異鄉客》、《關於愛和其它的惡魔》、《苦妓回憶錄》等,每每一推出都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2014年4月17日逝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文譯者,永遠在忙碌中尋找翻譯的樂趣。譯有《謎樣的雙眼》、《南方女王》、《海圖迷蹤》、《風中的瑪麗娜》、《愛情的文法課》、《時空旅行社》、《黃雨》、《聖草之書:芙烈達.卡蘿的祕密筆記》、《螺旋之謎》等書。
     

    導讀

    百年孤寂,千年之愛


    多年以前,出版社主編問我:「願不願意、有沒有可能用西班牙文將《百年孤寂》新譯重新出版?」面對這樣的詢問,我說:「除非原來的中譯本不再版,除非取得馬奎斯本人和經紀人的授權,除非譯者中西文底蘊厚度均足,原來的中譯並非不好,原著的精髓在於西班牙文的多重語意、發音和繁複的文化問題,新譯要完全超越更臻完美,未必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絕對是頂尖的挑戰。」當時,我以為《百年孤寂》中譯在這塊土地上不會再有*二次機會。

    曾經,馬奎斯和他的經紀人卡門.巴爾賽(Carmen Barcells)為了向超過千萬讀者百萬冊銷售的中文盜版抗議,已經堅持多年拒絕馬奎斯所有作品的中文版授權,形同禁運的制裁。我以為改編馬奎斯的名言「給我一個親人,我就可以撼動你的心扉」(《預知死亡紀事》:「給我一個偏見,我就可以撼動這個世*」)、透過私人遊說或親情攻勢,可以有些效果,多次長途電話到哥倫比亞跟馬奎斯的姪女瑪格麗達(Margarita)商談,也和卡門.巴爾賽磨耐心,都是無疾而終,畢竟我不是出版社,亦非版權代理商。

    曾經,比馬奎斯小二十歲的弟弟艾利希歐(Eligio García Márquez ,一九四七~二○○一)誤以為我是《百年孤寂》中譯的譯者,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寄給我一份問卷,提問幾個問題: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閱讀《百年孤寂》?現在如何看待這本小說?何時成為一位譯者?閱讀時是否發現與其他作品不同或相似的特點?如何翻譯這部小說?意譯?改寫?直譯?是否遇到語言及文化上的障礙?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否親自向作家詢問?或是參考其他譯本?花多少時間翻譯?再版時是否重新校訂修正?閱讀過哪些拉美文學作品?是否翻譯過其他小說?讀過哪些馬奎斯的作品?中譯印刷多少本?書的大小設計是否和本地作家或外國作家一樣規格?讀者接受度如何?評論如何看待?是否對貴國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在馬奎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這麼多年來,《百年孤寂》在貴國的評價與地位如何?*後,還特別手寫,說我的西文名字跟他的母親一樣:LUISA: como mi madre, Luisa Santiaga.

    艾利希歐.賈西亞.馬奎斯二○○一年因腦瘤過世,這一年,他出版了厚達六百三十頁的《解密梅賈德斯》(Tras las claves de Melquíades),彙整解讀他所研究探詢到的《百年孤寂》的創作、翻譯與閱讀史,以及其全球影響力。當時距離馬奎斯得諾貝爾文學獎近二十年,而如今已過三十五個寒暑,而且二○一七年是《百年孤寂》出版五十週年紀念了。馬奎斯和卡門.巴爾賽也相繼於二○一四年、二○一五年駕鶴西歸。*重要的是/事──他們在離去前,做了*關鍵的決定(雖以*高鉅額授權費):二○一一年《百年孤寂》的中文簡體版經正式授權出版了;更可喜的是,五十週年慶的今天,臺灣皇冠也出版了我們自己的版本。

    回應一九九八年艾利希歐詢問我的問題,我認為二十年後的今天更適合回答。文學若要論「文以載道」的社會責任,那麼翻譯就是回應社會文化的「某時、某地、某世代、某文本、某譯本」的需求。華文世*四、五、六年級生的閱讀歷程各有《百年孤寂》某個譯本的集體記憶,今天看到正式授權的中譯本面世,我們的態度是正面的,是雀躍的,是積*的,是勇敢的。譯者不必為了「不趨同」而「求異」,也無需顧慮布魯姆(Harold Bloom)所謂「影響的焦慮」而另闢蹊徑。這是《百年孤寂》從盜版到正式授權,從簡體到正體中文,從英文到西班牙文原文翻譯的進程與努力,迎迓另一個閱讀世代的挑戰,繼續淬煉作品的韌度與質地,也是學者、作家、譯者面對社會變遷再現思維與反省能力,同時考驗讀者的知性及智性涵養,從而展現作品無國*永恆不朽的貢獻與價值。

    魔幻寫實風潮和《百年孤寂》的巔峰從上個世紀一九八○年代開始,在全球風行草偃,識者應風披靡,成為拉丁美洲新小說的翹楚,成為後殖民研究的文本典範,是拉丁美洲身分與文化認同的導航,是所有想要書寫家庭史、國家史亟思的尺度和規模,更是所有想要成為小說家的人必讀作品,說它是二十世紀文學的《聖*》也不為過。馬奎斯和《百年孤寂》在世*文壇煜煜輝赫,成就其經典地位,誠如《馬奎斯的一生》作者傑拉德.馬汀所言,他是「新的塞萬提斯」。又如,與他同為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的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獲得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證明了他們這個世代的文學的璀璨輝煌與豐厚實力;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以馬奎斯為宗師,說出「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的莫言,贏得了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中國、臺灣許多作家,前仆後繼擬仿效尤者亦不遑多讓,應驗了艾利希歐所說的《百年孤寂》對外國文學的影響。《百年孤寂》連結魔幻寫實三十年(一九八二~二○一二),從西方到東方,從拉丁美洲到華文世*,華文創作受到《百年孤寂》直接的影響堪稱國際文壇的顯例,這是跨文化研究和比較文學一個*耀眼的試金石,也是里程碑。

    《百年孤寂》的磅礡故事,馬奎斯的寫作氣勢,兩者對世*文壇的貢獻、在歷史的定位,猶如詩仙李白登黃鶴樓讚歎美景,卻無法跳脫其一氣貫注的意境而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擱筆,他日另尋契機與靈感仿〈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後馬奎斯世代,被稱作所謂的「馬康多世代」也將有李白的讚嘆與喟嘆,不會再有〈黃鶴樓〉,但一定還有許多另類的鳳凰臺。一如馬奎斯一九五五年閱讀了墨西哥小說家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Pedro Páramo)後,突破創作瓶頸,潛心埋首十二年,寫出了《百年孤寂》。二○○七年,為了慶祝《百年孤寂》出版四十週年,西班牙皇家學院(RAE)聯合拉丁美洲國家共二十二個西班牙語研究院出版《百年孤寂》紀念版,結集三位院士──尤薩.紀嚴(Claudio Guillén),前院長賈西亞.龔恰(Víctor García de la Concha),兩位馬奎斯摯友、名小說家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和穆迪斯(álvaro Mutis)共五篇專論,以及四位拉丁美洲學者,其中一位是今年的塞萬提斯文學獎得主,前尼加拉瓜副總統拉米瑞茲(Sergio Ramírez),分別撰文析論馬奎斯與《百年孤寂》對拉丁美洲文學的影響。

    比較文學理論大師紀嚴分析《百年孤寂》的「文學性」(literariedad),他指出馬奎斯結合歷史性、故事性和敘事體成一體;誇飾的敘述中又帶有獨特的精確度;馬康多的故事延展環繞在兩個向度:重複性和寓言/預言,也就是在循環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中鋪陳。儘管人物眾多,世代繁雜,波恩地亞家族的個性,對家族的情感、記憶和希望在時空的變換中,始終一致。賈西亞.龔恰從詩性的角度審視《百年孤寂》,舉出其時空的象徵──一種無限前進延伸的阿列夫(aleph)迷宮,小說人物處於一種二元對立的情感糾結:隨性 VS. 算計,暴力 VS. 溫柔,靜謐 VS. 躁動,搏鬥 VS. 擁抱……陷入永恆的孤寂。馬奎斯兩位好友,穆迪斯認為馬奎斯為拉丁美洲文學立下典範和典律,馬康多將會變成所有讀者情感與知識匯聚交集的地方。富恩特斯則以「美洲的名字」封號向馬奎斯和《百年孤寂》致敬,美洲的《吉訶德》(唐吉訶德)已然誕生。

    身為爆炸文學的一員,身為研究馬奎斯*透徹的作家,尤薩的論述深且長。他從博士論文《馬奎斯:弒神的故事》(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 ,一九七一)便認為馬奎斯的小說是在解構神話,顛覆神蹟,翻轉現實,用神話的奇幻鋪陳日常生活的真實,又以傳統迷信混雜人民心中堅信不疑的宗教信仰,詰問神的創造力。質言之,馬奎斯刻意將十五世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種種奇聞軼/異事和誇飾書寫挪移到二十世紀的文本創作,以拉丁美洲的現實反諷歐美聲稱的魔幻。例如,哥倫布的《日記》(一四九三)、征討墨西哥的西班牙征服者艾爾南.科特斯(Hernán Cortés,一四八五~一五四七)的《書信報告》(Cartas de relación ,一五二二),跟著麥哲倫環遊世*的義大利航海家畢加菲塔(Antonio Pigafetta ,一四八○~一五三四)的《環遊世*首航記》(Primo viaggi in torno al mondo),或多或少都帶著誇飾怪誕的口吻敘述在新大陸的所見所聞(「豬隻的肚臍長在背部;一些沒有腳掌的鳥兒,雌鳥趴在公鳥的背部孵蛋;沒有舌頭的鵜鶘群聚,尖嘴長得像湯匙」)。因此,我們可以領略馬奎斯嘲諷殖民旅行紀事的失真。拉米瑞茲的〈真實的捷徑〉也以殖民紀事為主軸,直言馬奎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將殖民敘述的虛構與想像元素植入《百年孤寂》,而「神化」的色彩,猶如《吉訶德》*二部的布局,逐漸淡化而轉入真實情境。尤薩用〈《百年孤寂》:全面的真實,全面的小說〉讚頌馬奎斯和《百年孤寂》。他說:「在我們的時代,文學天才──作品和作家──是深奧晦澀的、小眾的、令人疲憊的,《百年孤寂》是少數的例外,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度享受的作品。」

    《百年孤寂》的「全面」還根植於它呈現一個鮮明的個體的故事,又同時是集體的歷史;小說素材完整,因為它講述一個烏托邦、一個封閉的世*,從個人、家族、社會到國家,從它的起源到它的毀滅;敘述技巧全面:從真實、想像、神話傳說、奇蹟到魔幻,馬奎斯筆鋒游刃有餘。例如,梅賈德斯透過神秘的技巧或知識變出花樣的能力;美人蕾梅蒂絲(Remedios)的體與魂隨著床單飛上天,這是與宗教信仰相關的神奇;流浪的猶太人(Judío Errante)引起鳥類暴斃的敘述屬於神話傳說;維克多.于格斯(Víctor Hugues)的「私掠船幽靈,船帆被陰風撕碎,船桅被海蟑螂蛀蝕」不是魔幻,也不是信仰,是源於法國的歷史,在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的小說《啟蒙世紀》(El siglo de las luces)中被重塑為神話傳說。此外,屬於客觀的真實,略帶點誇飾的筆觸而令人有前所未聞的驚奇的事蹟,就可以歸為奇幻的範疇,這應是《百年孤寂》裏爬梳*多的情節。例如,生出有豬尾巴的後代;忘在櫃子裡許久的空瓶子變得太重;有個鍋子裡的水沒有火卻沸騰;失眠症的瘟疫;動物園妓院……等等。馬奎斯對文字語彙的推敲也相當細緻,許多的形容詞讓文本的氛圍介於奇蹟與魔幻之間,例如,「《聖*》中的狂暴颶風吹起,把馬康多變成塵埃和殘磚碎瓦的可怕漩渦」;「當他們一拿走發黃的紙捲,有一股神力(筆者按:天使的力氣)將他們舉起,讓他們浮在半空」。這些分析有助對魔幻寫實書寫的解密與解套。

    二○一七年二月我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哈利.蘭森中心(Harry Ransom Center)搜集馬奎斯生平的手稿、圖像、書信……等各種文獻資料時,小心翼翼呵護著《百年孤寂》的初稿、二校、三校……付梓後的修訂稿,馬奎斯的眉批與鉛筆筆觸,他那臺跟著作品也成為經典的打字機,各種活動數百張照片,觸摸之間,心電川流,頓時彷彿領悟了作家苦心孤詣的一生。想到他在自傳《活著是為了說故事》(Vivir para contarla)寫到「生命不只是一個人活過的歲月而已,而是他用什麼方法記住它,又如何將它訴說出來」。馬奎斯用《百年孤寂》記住他的生命,用《百年孤寂》訴說出來,成為讀者、文學史上的千年之愛。

    臺大外文系教授兼國際長?1?76?1?74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張淑英
    二○一七年十二月八日

迷雾中的回响: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的史诗 引言: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如何定位自身? 这是一部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土壤的巨著,它以其磅礴的气势、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力,构建了一个超越地域、直指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学宇宙。故事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展开,映射着整个虚构小镇马孔多从蛮荒到繁荣,再到最终湮灭的完整历史周期。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时间循环、孤独本质与人类记忆脆弱性的宏大寓言。 第一部分:马孔多的诞生与家族的拓荒 故事的序幕,由一位充满开拓精神的先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拉开。他带领着一群追随者,历经艰辛,在遥远的热带雨林深处,创立了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镇。初期的马孔多,是一个纯净、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理想国度,那里没有法律、没有过去,只有对未来无限的想象和对新奇事物(如炼金术、冰块、磁铁)的痴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家族中第一位被“孤独”烙印的成员,他的智慧近乎疯狂,对知识的渴求驱使他不断探索,最终却将他引向精神的荒芜。他的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则是维系这个家族和这个小镇的坚韧支柱。她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务实的精神,默默地承担了家族中几乎所有的现实重负,试图对抗家族遗传的宿命——那令人恐惧的“猪尾巴”诅咒。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孔多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伊甸园。外部世界的商业力量和政治纷争开始渗透进来。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周期性到来,成为了连接外部世界知识与马孔多神秘主义的桥梁,他留下的羊皮卷,预示着家族终将无法逃脱的命运。 第二部分:战争、激情与政治的漩涡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人,是激情与冲突的代表。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家族中最为复杂和悲剧性的角色之一。他天生沉默,却被卷入了国家旷日持久的内战。他参与了三十二场起义,又全部以失败告终,最终在无休止的战争中体悟到权力的虚妄和政治理想的幻灭。上校的一生,是关于战争、荣誉与最终对人性冷漠的深刻反思。他的三十二个私生子,都继承了家族的孤独,并最终一一死去,象征着理想主义的凋零。 与此同时,家族中爆发了强烈的、往往是禁忌的爱恋与欲望。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愈发紧密,亲情与情欲的界限模糊,每一次结合都似乎在加速家族宿命的到来。马孔多在外部政治的阴影下,经历了从自由的乌托邦到被专制统治、血腥镇压的转变。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的繁荣与现代性的入侵 马孔多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时代”,主要得益于香蕉种植园的到来。这带来了财富、现代化设施(如电报、火车)以及随之而来的贪婪与剥削。家族中的后辈们,如掌握了商业大权的奥雷里亚诺第二,他们虽然享受着物质的丰裕,但精神上却更加空虚。 这一时期的叙事,以极具讽刺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资本的入侵如何腐蚀一个淳朴的社群。最令人震惊的篇章之一,便是对香蕉公司大屠杀的冷静记述。官方历史抹去了成千上万的工人伤亡,将其描绘为“无事发生”。这种对历史真相的集体遗忘,成为了家族和马孔多走向衰亡的关键一步,证明了“被遗忘的创伤比承受的痛苦更具毁灭性”。 第四部分:衰落、遗忘与最后的循环 随着香蕉公司撤离,马孔多的核心力量——集体记忆和生命力——开始迅速枯竭。小镇被一场持续了近五年的倾盆大雨所吞没,象征着对过去罪孽和谎言的无情清洗。雨水冲刷走了表面的繁华,露出了深层的腐朽。 家族的最后几代人,被困在祖宅巨大的、日益倾颓的迷宫中,沉溺于往昔的回忆,对现实世界越来越漠不关心。他们沉迷于祖先留下的记录、信件和羊皮卷,试图从这些碎片中拼凑出家族和马孔多的完整面貌。 终章:宿命的揭示与时间的终结 故事的高潮,集中在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一个背负着家族所有悲剧基因的年轻人身上。他终于破译了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羊皮卷,发现这卷轴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从诞生到毁灭的完整历史——包括他自己正在经历的时刻。 羊皮卷预言了这一切的结局:当他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时,马孔多将彻底从记忆中抹去,被一阵飓风卷走,不留痕迹。这是一个完美的、不可逆转的循环:家族的孤独、激情、战争与遗忘,都按照既定的剧本上演,最终归于虚无。 主题深度解析: 这部作品的核心是对孤独(Solitude)的探索。家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政治的狂热中、在无尽的享乐中,还是在对知识的痴迷中,最终都发现自己被彻底地隔绝于他人之外。时间的流逝并非线性,而是循环往复,每一个布恩迪亚的名字和命运似乎都在重演前人的错误,体现了人类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感。 此外,小说对记忆与遗忘的探讨极为深刻。马孔多努力抵抗遗忘,却又不断地制造新的遗忘。最终,当真相被揭示时,它带来的不是解脱,而是毁灭。这部作品以其独特而宏大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成为了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追问。它模糊了历史与神话的界限,将一个家族的命运提升到了史诗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感受到了极大的诚意。要知道,要精准地捕捉到原著中那种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并用流畅的中文表达出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新译本在保持原文那种散漫、华丽的句式结构的同时,又避免了过于生涩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畅。尤其是一些描述马孔多炎热气候和奇异自然现象的段落,译者功力可见一斑,那些色彩斑斓的意象跃然纸上,仿佛嗅到了金盏花的香气和硝烟的味道。我对比了市面上不同版本的译文,这个授权纪念版在情感的细腻度和文化背景的解释上处理得尤为出色,让首次接触这部作品的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那些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历史隐喻。好的译本是作品的生命线,而这个版本无疑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得以更优雅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它定义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作家。它所营造的“魔幻”氛围,绝非简单的奇思妙想堆砌,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情感和历史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艺术加工。对于那些声称“读不下去”的人,我建议可以换一种心态去阅读,把它想象成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里面夹杂着梦境、预言和无可避免的宿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你的人生阅历在增长,对书中那些爱恨情仇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平装典藏版的设计,拿在手里有种恰到好处的厚重感,字体排版清晰舒适,非常适合细细品味那些长句和复杂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共同的挣扎与辉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带着时间沉淀感的字体搭配略显泛黄的纸张质感,一下就把你拉回那个遥远的马孔多。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翻开它的,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文学巨著,结果每一个字都像被精心雕琢过,流淌着一股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他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这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那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既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唏嘘,又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代又会带来怎样新的荒诞与传奇。初读时,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不断重复的名字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去梳理,但这就像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一旦理清了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光是开篇那句著名的“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就足以让人屏住呼吸,预感到一场史诗般的旅程即将展开。整体来说,它的文字功底和意境营造能力,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藏级别。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情节松散,像一连串的轶事组合,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所有的线索都像蜘蛛网一样精妙地交织在一起。它用一种近乎民间史诗的叙事方式,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同时也隐喻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域的历史变迁。从殖民到战争,从发明到衰亡,那些政治事件和超自然现象被揉捏得浑然一体,让人分不清何为真实,何为虚构。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代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重复犯下的错误和爱恋,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人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发明和奇遇,它们看似荒诞,实则充满了对人类进步与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读完后,你合上书本,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仿佛刚刚离开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地方,那种宏大叙事和微小个体命运交织的张力,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它不是那种简单的、个人化的落寞感,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家族血脉中的、近乎形而上的存在性孤独。每一个角色,无论他们多么热烈地爱过、战斗过、创造过,最终似乎都无法真正地摆脱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流逝的处理方式,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它更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历史不断地重演,名字的重复更像是一种魔咒,预示着个体命运的不可逃脱性。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也身处那湿热的、被遗忘的雨林之中,耳边充斥着蝉鸣和家族成员低声的耳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浸式的,你不能走马观花,必须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因为恰恰是这些细节,构建了整个魔幻世界的坚实基础。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对深层存在意义的追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