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关键期关键帮助 |
| 作者 | 李跃儿 |
| 定价 | 36.0元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12507319 |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235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走,为什么那么固执执拗,为什么喜欢挑战强者和……相信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遏制了孩子的潜在发展。 在孩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关键期。在孩子显现某些特征时,便被家长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粗暴地被打断或阻止。以致后来某些方面发展的不完善,或形成了某些陋习,贻误了宝贵的成长时机。 所谓“关键期”是指敏感期,在0-7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 本书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是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
| 作者简介 | |
| “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代表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等畅销育儿书,在家长中拥有很高的人气。在芭学园拍摄的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作为教学片使用,引发幼教界人士和家长的热议。 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更多同类好书: href='#' target='_blank'>《爱育宣言:激发孩子生命中的潜能》(全两册) |
| 文摘 | |
| 李跃儿,一个把画布变成立体乐园的人 早在几年前,我在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是一位画家谈她如何教孩子们画画,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的。那本书图文并茂,很独特的开本,更独特的内容,充满教育智慧。于是李跃儿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我对她的理解是“一位对教育有兴趣的画家”。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对那所叫巴学园的小学心仪不已。它作为一个教育样板,给我示范和鼓舞,让我怀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从未有勇气在现实中去实现它。因为我知道,把一个理想从蓝图上搬到现实中,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决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后来,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干这个大活儿了,真的在北京办了一所巴学园,这个人就是李跃儿。 其实,办个仅在大门口挂块“巴学园”牌子的幼儿园,这不是难的;难的是把牌子后面整个学园的气氛一并做成巴学园的味道。 名称有时是个唬人的东西,它经常会让人产生幻觉,以为挂了羊头的地方卖的应该就是羊肉;但事实证明,现在教育上的“狗肉摊”实在是不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办学者的动机,二是办学者的素质。胡萝卜穿上锦盒也变不成人参,教育说到底不是牌子的事,不是围墙的事,也不是教室的事;教育是理念的事,也是信仰的事,没有虔诚之态和感悟之心不可能做好。 巴学园,让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李跃儿。 从媒体对她的幼儿园的报道中,从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我看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是个真正懂教育和爱教育的人。她的巴学园表里如一,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独树一帜,自信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 李跃儿作为一名画家,从教孩子绘画开始,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开始去做--当她的画布已放不下她的教育理想时,她把画布变成了一座立体乐园,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来,和她一起去实现一种理想教育。她从绘画转行去做幼儿教育,这一转身可谓“华丽”,现在的李跃儿,已变成了一位“懂绘画的教育家”。 李跃儿在办幼儿园的同时还在写书,她用这样的方式把“李跃儿教育”这个品牌做出影响,这不知会让多少孩子受益。我相信,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她的影响将会更大。 我们年龄相差不远,且对教育有共同的爱好,在教育价值观上有共同的取向。尽管我对她的了解都是从各种媒体上来的,但隔着纸张和电脑屏幕,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熟悉和知心。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向李跃儿及其所做的事业表达敬意,同时也用这些文字对她的新书出版送上我的祝贺和祝福。 (注: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 序言 | |
|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它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训练”孩子变得更听话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全局观,她不会让你只盯着眼前的这个小麻烦不放,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是什么,它与孩子前一阶段的经验有何关联。比如,书中对于“自由探索”和“界限设定”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写得入木三分。她强调了界限的重要性,但这种界限是建立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基础上的,而不是家长权威的强加。这种亦松亦紧的教育哲学,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感到游刃有余。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高明的园丁学习如何照料一株独特且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你学会的不是修剪的招式,而是如何感知土壤、阳光和水分的需求,最终让它自然而然地茁壮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简直是为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打开了一扇窗,虽然我手头没有具体的书名和作者信息,但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来看,作者一定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去观察和理解儿童成长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敏感期”的论述,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仿佛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对某种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执着。以前,我总以为那是孩子在无理取闹,现在回想起来,书中描述的那些现象,简直就是我家庭日常的真实写照。它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提供了大量基于真实案例的解读,让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精细动作发展阶段的描述,精准到让我可以立刻对照自家宝宝的日常行为,从而调整我的引导方式。这种“对症下药”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我作为家长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的不是“该做什么”,而是“如何观察”,这种底层逻辑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更有价值,它让我学会尊重孩子内在的生长节奏,而不是急于用外界的标准去套用。
评分初次翻阅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所打动,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温柔的前辈,坐在你对面,不带评判地分享着她多年积累的智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枯燥,即便是那些涉及到一些心理学概念的部分,也被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重新包装了。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停下来,花上好几分钟时间去回味其中一个观点,然后转向我的孩子,尝试用新的视角去看待他刚刚做出的那个“奇怪”举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秩序感”的培养,过去我总认为家里整洁就是一切,但书中揭示的,是孩子对内部世界建立稳定框架的内在需求。这种深入骨髓的需求被满足后,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平和与专注力,是任何玩具或早教班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指导了“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父母看待世界的“新框架”,让我们不再是疲于奔命地追赶潮流,而是有定力地守住育儿的核心阵地。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给了我一套可以持续探索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年龄段划分,而是更侧重于捕捉儿童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和爆发期,这种以“事件”而非“时间”为轴线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即时效用。我记得有一次,正值孩子在语言爆发前夕的“沉默期”,我焦虑得几乎要带他去看医生,幸好及时翻到了书中的相关章节。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描述,那种细致到仿佛能听见孩子内心挣扎的声音,让我瞬间安定了下来。她用了很多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让人在阅读时能迅速定位到自己的困惑点。这种“精准打击”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那种“随时可取,必有收获”的工具书,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摆设。它教会了我,很多时候,最好的“帮助”,其实是最高明的“不干预”,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完成。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育儿理论裹挟着,生怕自己做错一步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在冷静地告诉我们:孩子自有其发展的蓝图,我们要做的是做一名忠实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规划师。书中关于如何回应孩子负面情绪的那一小节,对我触动极大。我过去习惯性地转移话题或者直接制止哭泣,但作者提供的替代方案——仅仅是安静地陪伴和命名情绪——竟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理念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它用一种温暖而坚定的笔触,重塑了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让我们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更像是一对相互学习的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