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換種方式說,青春期孩子纔肯聽:發掘孩子潛能、消除逆反情緒的引導式對話場景+溝通
定價:29.80元
作者:(日) 大塚隆司(Otsuka Takashi),郭勇
齣版社:安徽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2120688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日本狂銷100 000冊!
蟬聯日本網站親子教育
亞洲年度**親子溝通概念
國際教育專傢 李庚
“父母學堂”創始人 李忠輝
聯袂重磅推薦
源自作者10年親身教學經曆 1000個真實親子溝通案例
壞習慣屢教不改,稍加批評就開始頂嘴,每迴和他說話都跟吵架一樣;
不主動交流,跟他說話也愛理不理,完全搞不清他心裏在想什麼……
明明做錯瞭事,他卻說“不是我的錯”,把責任推給彆人。
為什麼與孩子溝通這麼難?在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路上,父母要學會用引導式的語言與孩子溝通。經常保持微笑,仔細觀察,根據孩子的步調聽他、說他想說的話,接受孩子犯錯的現實,把焦點放在能做的事情上。
父母語言轉變,孩子行為就轉變!
內容提要
直接式對話:擊中孩子的逆反心理
引導式對話:投嚮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有時會非常反感父母的話,而父母常常會忍不住對孩子發飆。為瞭扭轉與孩子溝通的僵局,父母應轉變說話方式,采用魔法般的引導式對話。
若想讓孩子不那麼叛逆
與其說:“快去學習!”
不如說:“課外活動那麼忙,恐怕沒時間學習吧?”
父母可以采用正話反說引導法,逆反的孩子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本意。
若想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
與其說:“再不快點就要遲到瞭!”
不如說:“早點去學校,你就有時間和同學聊一聊哦!”
父母不妨采用積極錶達引導法,將積極嚮上的種子播在孩子的心中!
若讓想讓孩子做某事
與其說:“再玩手機,今天晚上就沒晚飯吃瞭!”
不如說:“馬上要吃晚飯瞭,先把手機放下吧!”
父母還可以嘗試用明確意圖引導法,讓孩子瞬間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投嚮孩子的球,要富於變化,這樣,纔能與青春期孩子營造積極而快樂的互動氛圍。
目錄
小測試 你是哪種教養方式?
日本五星級讀者評論
導 讀 陪孩子共同度過躁動不安的青春期
前 言 父母萬萬不可做的5 件事
章 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對話引導術
“怎樣纔能讓我傢孩子踏踏實實地學習呢?”
“我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可以讓我們人生的屋頂不斷增高”
根據孩子的學習類型,引導孩子自覺學習
怎麼說,孩子纔能集中注意力?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
陪孩子一起設定學習目標
幫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嚮
引導孩子朝嚮目標努力學習的3 個秘訣
孩子灰心喪氣時,如何讓他重新振作?
孩子復習備考時,陪他一起想辦法
提供選項,讓孩子自己選擇將來要走的路
孩子對設定目標存在抵觸情緒怎麼辦?
第2 章 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對話引導術
如何製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這樣製止孩子比“彆做瞭”更管用
如何對待有強烈逆反情緒的孩子?
大人心急如焚,孩子卻不緊不慢
如何引導消極冷淡、不願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
第3 章 有效批評逆反期孩子的對話引導術
一句話隻傳達一個信息
積極的情緒,要用積極的語言傳達
批評與錶揚的“1∶5 法則”
不會造成對立的批評方法
給孩子的缺點取個有趣的昵稱
如何讓孩子從心底裏接受批評,真心反省?
批評孩子後,如何修復親子關係?
這樣錶揚孩子有效
錶揚,也要把握好時機
第4 章 和10多歲孩子交流的對話引導術
對於沉默寡言或反應冷漠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步調
對於處在叛逆期的孩子,要“正話反說”
麵對發牢騷的孩子,不要急著提建議
學會用孩子的語言和他交流
如何搞定“但是”“不過”不離口的孩子?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如何避免他做無謂的辯解?
第5 章 放下包袱,陪孩子一起成長
放下自責,對自己說“我很棒”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做他的榜樣
不要忽略憤怒背後想要傳達的真實感情
改變不成功的模式,問題迎刃而解
後 記 大膽實踐,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作者介紹
“和孩子相處真有一套”的知心老師
財團法人生涯學習開發財團指定導師
NPO法人心理支流幫助教練
聖達菲發展心理學協會NLP 執行師
大塚隆司,畢業於大阪教育大學教育學係,曾經營食品公司,後轉到知名輔導班任教。在多年工作實踐中,幫助1000對傢長和孩子改善瞭惡化的親子關係。
他還對客卿、建導和簡快療法等有所鑽研,並從中找到瞭親子之間交流的特徵和規律。如今,大塚隆司已經成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好幫手。他在各地開設工作室,為傢長朋友提供谘詢服務,並積極開展各種主題演講,幫助更多傢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文摘
序言
對於那些長期處於“溝通冰河期”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它不是治標不治本的速效藥,而是深入骨髓的療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如何“發掘孩子潛能”時所采用的細膩筆觸。很多時候,我們忙著指齣孩子的不足,卻忘瞭他們內心深處也渴望被看見、被認可。書中提供瞭一些引導孩子自我探索的提問框架,這些框架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們能夠繞開孩子對外界評價的防禦機製,直接觸及他們內心真正的興趣點和優勢。比如,在談論興趣愛好時,如何從“你喜歡玩遊戲”轉變成“你覺得你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性體現在哪裏”。這種引導,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父母的“肯定”。我用瞭其中一個關於“設定挑戰性目標”的方法,效果齣奇地好。我沒有直接要求他考到多少分,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他認為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達到的下一個小目標是什麼。這個過程讓他從被動執行變成瞭主動規劃,那種眼神中的光芒,是我很久沒有見過的瞭。
評分我原本對這類所謂的“育兒指南”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大多是空泛的說教,充斥著“愛與理解”這種聽起來很美卻難以落地的口號。然而,這本關於青春期溝通的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從心理學基礎齣發,解釋瞭為什麼青春期孩子會齣現逆反心理,這讓我對孩子的行為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憤怒上。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強調的“對話場景的構建”。作者似乎對當下傢庭日常的摩擦點有著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從電子産品的使用時間爭議到未來職業規劃的分歧,每一個案例都貼閤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它提倡的“共情式迴應”,它教會我如何在孩子錶達負麵情緒時,先接住情緒,再處理事情本身。這與我過去那種“對事不對人”的僵硬做法形成瞭鮮明對比。通過學習書中的技巧,我開始嘗試用更柔軟、更有彈性的方式去麵對孩子的挑戰,效果是,傢裏的“戰火”明顯減少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平靜的探討氛圍。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幫助父母重塑自己溝通哲學的哲學手冊。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新手”傢長量身定製的,內容詳實到讓人驚嘆。我一直苦惱於和十幾歲的女兒溝通時,總感覺像在雞同鴨講,她一開口就是“哦”、“嗯”、“隨便”,我說的再多也是徒勞。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多聽少說”,而是提供瞭一整套實操性極強的話術和場景模擬。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如何提問纔能激發孩子思考”的那一部分,裏麵列舉瞭很多具體的場景,比如孩子成績下滑、和朋友鬧矛盾等等,然後給齣瞭傢長可以使用的引導性問句。這些問句的設計非常巧妙,它們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辦法。讀完後我嘗試用書中的方法和女兒聊瞭一次晚飯後的學習計劃,那種感覺完全不同,她竟然主動說瞭她覺得睏難的具體環節,而不是敷衍瞭事。這種從“說教者”到“傾聽者”的轉變,雖然需要練習,但效果立竿見影,讓我對未來的親子關係充滿瞭信心。細節之處的處理尤其到位,比如如何處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情緒爆發,書中都給齣瞭冷靜應對的步驟,避免瞭火上澆油。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而富有洞察力,沒有過多晦澀的術語,讀起來非常流暢,但它所蘊含的智慧卻需要反復咀嚼。與其他強調“強勢介入”或“絕對放手”的育兒理論不同,它提供瞭一條中間地帶——基於尊重和邊界的引導。我發現,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的,往往不是被要求做什麼,而是感覺自己的空間被侵犯,自己的意見不被認真對待。這本書花瞭很大篇幅去探討如何設定“非談判性邊界”,比如安全和底綫問題,但同時又鼓勵在其他方麵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這種張弛有度的管理藝術,在實際操作中比我想象的要難,但書中的“對話腳本”提供瞭清晰的藍圖。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孩子“不願溝通”時的沉默,作者建議的“陪伴式沉默”和“非壓力性存在”,讓我學會瞭在孩子需要空間時,優雅地退後一步。這不僅僅是教會瞭我如何“說話”,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如何“不說話”,如何用身體語言和氛圍來傳遞支持。這種高級的溝通技巧,讓我感到自己在育兒的復雜度麵前,終於有瞭一件趁手的“兵器”。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青少年心理的書籍汗牛充棟,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論層麵,讀完讓人感覺學瞭一堆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到我傢那個正值叛逆期的“小魔王”身上。但這本的實用性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非常強調“對話的持續性”和“反饋修正”。它不把每一次溝通看作是孤立事件,而是看作一個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書中有一個關於“如何進行有效事後復盤”的章節,指導傢長在一次不成功的對話後,應該如何私下裏進行自我評估,並調整下次的策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消除瞭傢長的挫敗感。你不會因為一次失敗的溝通就全盤否定自己,而是知道如何帶著經驗教訓繼續前進。通過書中的方法,我開始學會瞭在和孩子交流時,關注情緒的波動麯綫,而不是隻盯著最終結果。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孩子多變的情緒,真正做到瞭“換種方式”,不再用舊有的、無效的模式去消耗親子關係。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動態的、可進化的溝通係統,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