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杏林草根談
:130.00元
作者:作者:王德康 主編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34975646
字數:1132000
頁碼:78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3781415
內科
節
第二節 細菌性痢疾
第三節 肺結核
第四節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五節 慢性肝炎
第六節 寄生蟲病
第七節 破傷風
第二章 呼吸係統疾病
節 慢性支氣管炎
第二節 支氣管哮喘
第三節 肺氣腫
第四節 肺炎
第五節 肺膿腫
第六節 胸膜炎內科章 傳染病
節
第二節 細菌性痢疾
第三節 肺結核
第四節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五節 慢性肝炎
第六節 寄生蟲病
第七節 破傷風
第二章 呼吸係統疾病
節 慢性支氣管炎
第二節 支氣管哮喘
第三節 肺氣腫
第四節 肺炎
第五節 肺膿腫
第六節 胸膜炎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
節 高血壓
第二節 冠心病
第三節 心律失常
第四節 心肌病
第五節 心包積液
第六節 心力衰竭
第四章 消化係統疾病
節 慢性胃炎
第二節 消化道潰瘍
第三節 胃脘痛
第四節 結腸炎
第五節 肝硬化
第六節 慢性膽囊炎
第七節 膽石病
第五章 泌尿係統疾病
節 慢性泌尿道感染
第二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第三節 慢性腎炎(含腎病綜閤癥)
第四節 腎囊腫
第五節 泌尿道結石
第六節 尿白(膏淋、白濁)
第七節 尿血(精囊炎)
第八節 瘀脹
第九節 頑固性口渴癥
第六章 血液係統病
節 貧血
第二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
第三節 過敏性紫癜
第三節 微量元素缺乏癥
第七章 新陳代謝疾病
節 糖尿病
第二節 肥胖病
第三節 高脂血癥
第四節 痛風癥
第八章 神經係統疾病
節 中風後遺癥
第二節 麵癱
第三節 癲癇
第四節 痛證
第五節 麻木
第六節 震顫癥
第七節 重癥肌無力
第八節 低血壓
第九節 眩暈
第十節 汗證
第十一節 骶墜
第九章 精神係統疾病
節 精神分裂癥
第二節 老年性癡呆
第三節 癔癥
第四節 神經衰弱
第十章 體質因素病 (含虛勞)
第十一章 男性病
節 陽萎
第二節 遺精
第三節 早泄
第四節 不射精(強陽)
第五節 男性不育癥
第六節 炎
第七節 增生病
第十二章 腫瘤
節 癌癥發生的原因
第二節 癌癥的早期信號
第三節 不同癌癥的早期信號
第四節 癌癥的治療
第五節 中醫中藥治療
第六節 中醫其他療法
第七節 生物治療 外科章 瘡瘍感染
請注意:用款下的腮腺炎等內容一到那裏瞭?
目 錄
章 瘡瘍感染 2
一、概述
二、用藥凡例
三、分期選方
節 癰 2
一、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三、下頜蜂窩織炎
第二節 癤 16
第三節 疔 16
第四節 有頭疽
第五節 化膿性骨髓炎 24
第六節 淋巴結結核 26
第七節 深部膿瘍 31
附1:外用藥的配製方法 67
一 藥粉的配製要領 67
二 膏藥的熬製要領 68
附2:常用膏藥 69
附3:簡易瘍科包 74第二章 外傷病(理、化、動物傷) 31
節 外傷齣血 31
第二節 跌打損傷 34
第三節 骨摺 36
第四節 燒傷 36
第五節 凍瘡 42
第六節 動物傷 45
第三章 筋傷病 47
節 落枕 47
第二節 頸椎病 47
第三節 腰痛 48
第四節 良性關節炎 49
第四節 風濕性關節炎 52
第五節 骨性關節炎 52
第六節 坐骨神經痛 55
第七節 遊走性疼痛 57
第八節 軟組織扭傷 58
第四章 潰瘍及瘻管 60
節 褥瘡 60
第二節 慢性下肢潰瘍 61
第三節 足跟慢性潰瘍 64
第四節 無名水腫 65
第五章 周圍血管病 65
節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骨疽) 65
第二節 血拴性靜脈炎(靜脈麯張) 66
第三節 無脈癥 67
第六章 急腹癥 79
節 闌尾炎 79
第二節 腸梗阻 82
第三節 膽道蛔蟲癥 85
第四節 膽道感染及膽結石 86
第五節 泌尿係結石 87
第七章 生殖係統疾病 88
第九章 肛門病 92
一 痔瘡 92
二 肛瘻 100
三 肛裂 102
四 脫肛 102
五 肛門癢 105
第二章 外傷病(理、化、動物傷)
節 外傷齣血
第二節 跌打損傷
第三節 骨摺
第四節 燒傷
第五節 凍瘡
第六節 動物傷
第三章 筋傷病
節 落枕
第二節 頸椎病
第三節 腰痛
第四節 良性關節炎
第五節 風濕性關節炎
第六節 骨性關節炎
第七節 坐骨神經痛
第八節 遊走性疼痛
第九節 軟組織扭傷
第四章 潰瘍及瘻管
節 褥瘡
第二節 慢性下肢潰瘍
第三節 足跟慢性潰瘍
第四節 無名水腫
第五章 周圍血管病
節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骨疽)
第二節 血拴性靜脈炎(靜脈麯張)
第三節 無脈癥
第六章 急腹癥
節 闌尾炎
第二節 腸梗阻
第三節 膽道蛔蟲癥
第四節 膽道感染及膽結石
第五節 泌尿係結石
第七章 生殖係統疾病
第八章 肛門病
節 痔瘡
第二節 肛瘻
第三節 肛裂
第四節 脫肛
第五節 肛門癢下冊婦科章 總論
節 婦女的生理特點
第二節 婦女的病理特點
第三節 婦科病的診斷要點
第四節 常見癥狀的鑒彆診斷
第五節 體格檢查
第六節 婦産科常用特殊檢查與治療
[附] 德康國醫堂門診錶式病曆(由印刷廠重新設置)問
第七節 婦科病治法概要
章 月經病
節 月經周期失調
第二節 月經經期失調
第三節 月經經血失調
第四節 閉經
第五節 排卵期子宮齣血
第六節 卵巢早衰和無反應卵巢綜閤癥
第七節 經期前後多發癥
第八節 絕經過渡期綜閤癥
[附] 月經病常用中成藥
第二章 帶下病
節 外陰炎
第二節 外陰瘙癢
第三節 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營養不良性疾病)
第四節 非特異性陰道炎
第五節 滴蟲性陰道炎
第六節 黴菌性陰道炎
第七節 萎縮性(老年性)陰道炎
第八節 細菌性陰道病
第九節 子宮頸炎
第十節 盆腔炎性疾病
第十一節 盆腔瘀血綜閤癥
第十二節 性傳播疾病
[附] 婦科炎癥治療室開展項目簡介
第三章 妊娠病
節 先兆流産
第二節 習慣性流産
第三節 早産
第四節 不全流産
第五節 異位妊娠 宮外孕方
第六節 妊娠劇吐
第七節 妊娠高血壓綜閤癥
第八節 母胎血型不閤
第九節 胎位異常
第十節 羊水過多(子腫)
第十一節 羊水過少
第十二節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第十三節 妊娠閤並癥
第四章 産後病
節 産後惡露不絕
[附] 談談“生化湯”
第二節 産後腹痛
第三節 産後發熱
第四節 産褥中暑
第五節 産後尿瀦留(尿失禁)
第六節 産後缺乳
[ 附] 迴乳
第七節 産後血栓性靜脈炎
第八節 産後便秘
第九節 産後關節痛
第十節 産後胃脘痛
第十一節 産後抽搐
第十二節 産後腹瀉
第十三節 産後口渴
第五章 婦科雜病
節 女性不孕癥
第二節 女性性功能障礙
第三節 陰冷
第四節 陰吹
第五節 夢交
第六節 蝴蝶斑
第七節 痤瘡
第八節 特發性浮腫
第九節 癔病(歇斯底裏)
第十節 吊陰痛
第十一節 骶骨墜痛
第十二節 子宮脫垂
第十三節 卵巢囊腫
第十四節 子宮肌瘤
第十五節 宮頸癌
第六章 乳房疾病
節 乳汁溢齣癥
第二節 急性乳腺炎
第三節 乳裂
第四節 乳腺增生病
第四節 乳房縴維腺瘤
[附] 婦産科常用英文縮寫
皮膚科章 化膿性皮膚病
節 膿皰瘡(黃水瘡)
第二節 毛囊炎
第三節 甲溝炎
第四節 丹毒(火丹)
第二章 真菌性皮膚病
節 足癬
第二節 手癬
第三節 頭癬
第四節 甲癬
第五節 體癬
第六節 陰癬
第七節 花斑癬
第三章 病毒性皮膚病
節 帶狀皰疹(纏腰火龍)
第二節 單純皰疹
第三節 疣
第四節 疥瘡
第四章 神經障礙性皮膚病
節 皮膚瘙癢癥
第二節 神經性皮炎
第五章 過敏性疾病
節 蕁麻疹
第二節 結節性紅斑
第三節 慢性濕疹
第五節 天皰瘡
第六節 單純糠疹
第六章 汗腺及皮脂腺疾病
節 汗斑
第二節 齣汗不良癥
第三節 手汗
第四節 腳汗
第五節 痱子
第六節 腳臭
第七節 腋臭
第八節 酒糟鼻
第九節 痤瘡
第七章 物理性皮膚病
節 手足皸裂
第二節 雞眼
第三節 胼胝
第八章 色素性皮膚病
節 白癜風
第二節 黑痣
第三節 雀斑
第九章 鱗屑性皮膚病
節 銀屑病
第二節 魚鱗病
第十章 毛發性皮膚病
節 白發
第二節 斑禿
第三節 脂溢性脫發
第四節 虛勞脫發
第十一章 甲病
節 甲剝離
第二節 甲病
第三節 甲下血腫
第四節 手足逆剝
第五節 灰指甲
第十二章 囊瘤性皮膚病
節 坐骨結節囊腫
第二節 腱鞘囊腫
第三節 血管瘤
第四節 脂肪瘤
第十三章 原因不明的皮膚病
節 硬皮病
第二節 皮肌炎
五官科章 眼科疾病
捲 麥粒腫
第二節 霰粒腫
第三節 瞼緣炎
第四節 淚囊炎
第五節 結膜炎
第六節 角膜炎
第七節 電光眼炎
第八節 眼肌痙攣
第九節 弱視
第十節 近視
第十一節 遠視
第十二節 夜盲癥
第十三節 産後視物昏花
第十四節 烏珠疼
第十五節 視物變形
第十六節 青光眼
第十七節 白內障
第十八節 玻璃體齣血
第十九節 前房積水
第二章 耳科病
節 外耳道癤腫
第二節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第三節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第四節 耳內齣血
第五節 耳道異物
第六節 耳鳴
第七節 耳聾
第三章 鼻病
節 鼻道炎
第二節 單純鼻炎
第三節 過敏性鼻炎
第四節 鼻竇炎
第五節 鼻息肉
該書是一位草根老中醫的行醫手記,作者將其一德堂傢族六代、其師趙琛七代中醫之真傳、秘傳,其從師首都、省、市專傢的體會,以及主編《土單驗方報》期間收集的民間驗方,結閤自身40多年中西醫結閤治病的臨床經驗,曆時20餘年編撰而成。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一種深厚的情懷和對傳統的敬畏。作者在介紹某些流傳已久的驗方時,會特彆提及該方的齣處和傳承的艱辛,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前輩醫者的崇敬之情。讀起來有一種莊重感,讓你明白手中的知識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和審慎地對待醫學的應用。其中關於“醫者仁心”的篇幅,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闢,作者反復強調,技術之外,醫者的道德修養纔是治病的關鍵。這種對醫德的重視,在當下追求快速療效的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一些常見誤區的辨析,他沒有直接指責,而是通過講述一些曆史故事或民間經驗來循循善誘,讓讀者自己意識到問題的所在。這種溫和而堅定的教育方式,讓這本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品德教育。
評分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品味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內斂而深沉的,偶爾穿插的那些來自民間智慧的警句,卻有著石破天驚的力量。比如,書中對脾胃功能的論述,沒有過多關注復雜的病理機製,而是著重強調瞭“規律的飲食和適度的勞作”這一樸素真理,這與現代社會中追求各種高科技保健品的風氣形成瞭鮮明對比。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自己,而最好的藥方,往往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最原始的狀態中。對於想要從宏觀層麵理解中醫體係是如何適應和指導生活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本。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文化敘事,收束於細微的草根經驗之中,使得中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民間智慧結晶。
評分這本《杏林草根談 嵩山文化係列 中醫篇》絕對是近期中醫學習路上的一個驚喜。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中醫理論融入到日常的觀察和生活經驗之中,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病癥的論述,並非是生硬地套用古方,而是結閤瞭嵩山地區的獨特氣候和人文環境進行分析。那種將地域文化與傳統醫學緊密結閤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感覺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自傢院子裏,一邊泡著茶,一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在聽一場枯燥的講座。他對於“治未病”的闡述,更是充滿瞭智慧,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並且提供瞭許多簡單易行的居傢調理方法,非常適閤像我這樣忙碌的上班族。書中的許多案例分析,都取材自民間,充滿瞭煙火氣,讓我對中醫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書本的條條框框,而是看到瞭它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健康和疾病的全新、更有人情味的視角。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中醫愛好者,我閱覽過不少關於中醫理論的書籍,但常常感到內容過於碎片化,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文化背景支撐。這本書的“嵩山文化係列”定位,恰如其分地解決瞭這個問題。它巧妙地將嵩山地區特有的道傢思想、禪宗理念融入到對氣血、陰陽的闡釋中去,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有瞭根基和歸屬。例如,書中提到“動如蛇行,靜如磐石”來形容太極拳與導引術對髒腑功能的調理,這種結閤運動哲學的論述,讓我對“形神閤一”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會。這本書的編排結構也非常清晰,每一章節都像是對嵩山文化中某一側麵在中醫應用上的深入挖掘,層次分明,邏輯嚴謹。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醫背後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且寶貴的切入點,它不僅僅是在教你醫術,更是在構建一種健康的生活哲學框架。
評分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嚴肅的學術著作,沒想到上手之後纔發現,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平實,甚至帶著一種樸素的幽默感。書中對脈象和舌診的描述,沒有使用大量拗口的術語,而是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來幫助理解,比如形容某些脈象像“浮在水麵的蝦米”,或者舌苔像“鼕季的霜雪”。這種貼近生活的描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中醫學習的門檻。更贊賞的是,作者在探討一些經典的方劑時,並沒有止步於藥材的功效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古人使用這些方劑時的哲學思考和處方邏輯。這使得讀者在學習“怎麼用”的同時,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用”。很多時候,我們在閱讀其他中醫書籍時,容易陷入對古代經典的盲目崇拜,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保持瞭一種批判性的繼承,他鼓勵讀者要結閤現代生活去思考和變通,這種開放的態度非常值得推崇。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是輕鬆愉快的,知識卻沉甸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