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工艺基础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陈晓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2958701
字数: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工艺基础》以基本电子制造工艺知识为主,对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及典型工艺进行了全面介绍,其内容主要包括:用电常识、常用电子元器件、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焊接工艺技术、电子元器件的装配与连接、表面安装与微组装技术、电子产品调试与故障检修、电子技术文件、典型实习电子产品以及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电子工艺基础》可以作为工科院校学生电子工艺实习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工程人员进行电子设计创新等实践活动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用电常识
1.1 电的危害
1.2 安全用电
1.3 急救与保护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2 电位器
2.3 电容器
2.4 电感器
2.5 变压器
2.6 半导体分立器件
2.7 集成电路
2.8 表面安装元器件
第3章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3.1 印刷电路板基础知识
3.2 印刷电路板的排版设计
3.3 印刷电路板制造工艺
3.4 印制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4章 电子焊接工艺技术
4.1 焊接工艺基础
4.2 焊接工具与材料
4.3 手工焊接技术
4.4 自动焊接技术
4.5 电子焊接新工艺
第5章 装配与连接
5.1 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知识
5.2 装配工艺
5.3 其他连接方法
第6章 表面安装与微组装技术
6.1 电子产品组装技术
6.2 表面安装技术
6.3 微组装技术
第7章 电子产品调试与故障检修
7.1 调试与检修基础
7.2 调试与检修安全
7.3 调试技术
7.4 故障检修方法
第8章 电子技术文件
8.1 电子技术文件概述
8.2 产品技术文件
8.3 图形符号及说明
8.4 原理图简介
8.5 工艺图简介
8.6 电子技术文件计算机处理系统简介
第9章 实习电子产品
9.1 无线电收音机原理
9.2 晶体管超外差收音机
9.3 调频电路收音机
9.4 收音机的检修
0章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10.1 万用表
10.2 交流毫伏表
10.3 示波器
10.4 信号发生器
附录A 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及说明
附录B 电气图形符号国家标准汇总
附录C 国内外部分电气图形符号对照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书名和内容我可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完全是凭着直觉来评价的。首先,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磨砂质感和沉稳的配色,让我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我通常对这类技术性书籍不太感冒,但这次纯粹是被封面吸引的。我猜想,如果内容和封面一样扎实,那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我希望它能用非常直白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不是用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把人绕晕。毕竟,技术书如果不能让大众理解,那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我非常期待里面是否有大量的图解和实际案例,因为我个人更喜欢“看”而不是“读”技术知识。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那我相信它绝对能成为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即使我目前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也会因为它的高质量而愿意去深入了解。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跨过最初的门槛,而不是直接把我扔进知识的海洋里自生自灭。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尝试新领域的冲动,我对它里面的具体内容了解甚少。但基于我对优秀教材的偏好,我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处理“错误”和“调试”这个环节。在任何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我期待书中能专门开辟章节,详细讨论常见错误及其排查方法,甚至可以设置一些“陷阱”案例,引导读者学会如何“打补丁”。如果作者能够分享一些自己曾经犯过的、代价昂贵的错误教训,那这本书的价值会呈指数级增长。这种经验传授远比冰冷的理论要宝贵得多。另外,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保持一种鼓励和包容的态度,尤其是在讲解那些被认为是“硬骨头”的知识点时。学习新东西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一本好的书应该像一个坚定的盟友,在你快要放弃时推你一把。如果它能让我笑出声或者豁然开朗的次数足够多,那么这本书就绝对是物超所值了。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封底的宣传语极其打动我,虽然我对书的内容一窍不通。我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在于其实用性。对于任何技术书籍而言,能否在实际操作中提供立竿见影的帮助是检验其价值的关键标准。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的代码示例或者实验步骤,并且这些步骤必须是经过反复验证的、可靠的。我最反感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处处碰壁的“纸上谈兵”式教材。如果书中附带的配套资源(比如在线代码库或者勘误表)维护得当,那就更值得称赞了。维护一个技术项目需要持续的投入,如果这本书是几年前出版的,我就会非常担心其中的技术栈是否已经过时。对于读者来说,投入时间和金钱购买一本技术书,期望它能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工作伙伴”,而不是一个很快就会被淘汰的工具。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那种“终于找到靠谱的资料了”的踏实感。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基于对出版社的信任,我对它具体讲了什么内容一无所知。不过,从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的经验来看,一本好的技术读物,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控上。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能够做到清晰明了,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要自然流畅,而不是生硬地堆砌知识点。如果章节划分能够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宏观概念过渡到微观操作,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索引和术语表的设计,一个详尽且准确的索引能极大地提高查阅效率,这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最怕的是那种内容陈旧,公式推导跳步太多,把读者当成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专家来对待的书。如果这本书能够顾及到那些零基础的读者,用通俗的语言去描述那些高深的原理,那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定会大大增加。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骨架”——也就是结构和组织方式——必须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承载起内容的重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路过一家独立书店时,鬼使神差地买下了这本书。我根本不清楚它具体涉及哪些技术领域,但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好奇。我希望作者能有一种叙事的力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行业内的发展小故事,或者介绍一些奠定行业基础的大师们的故事,那阅读体验一定会提升好几个档次。技术书籍常常给人一种冰冷、缺乏人情味的感觉,我真诚地期待这本书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此外,我非常看重“前言”和“后记”部分。前言应该清晰地界定本书的范围和目标读者,避免误导;后记则最好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些展望,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这本书只是罗列事实,而没有注入作者的洞察和思考,那么它与网络上的免费资料相比,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我更喜欢那种能激发我主动探索欲望的书,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的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