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書法大字典
:108.00元
售價:78.8元,便宜29.2元,摺扣72
作者:書法大字典編委會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76015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書法大字典編委會編*的《書法大字典(精)》是 一部適閤廣大書法愛好者、文史工作者以及在校師生 使用的大型書法工具書。收取書例33000多個搜羅宏 富,遴選精當。
探源疏流,上起殷商下至清末民初,展示3000年 漢字書法藝術之流變。
廣采博收,提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 書、章草、今草、狂草、楷書、行書等10大類漢字書 法字體,囊括書法藝術眾體之瑰寶。
選粹擷英,匯集甲骨、鍾鼎、簡牘、帛書、碑碣 、刻石等書跡和曆代書法名傢名帖之墨寶,難得一見 ,彌足珍貴。
取原存真,影印金石拓片和書法墨跡,風貌畢現 ,氣韻俱在。
精裝巧排,版式彆具匠心,編排疏朗有緻,工藝 考究精良。
這本號稱是“書法大字典”的書籍,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充滿瞭期待,畢竟學習書法,工具書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權威和全麵。然而,實際翻閱之後,我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首先,從裝幀設計上來說,它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傳統的,紙張的質感尚可,印刷的清晰度也算閤格,但整體的排版設計實在有些過於陳舊,缺乏現代圖書應有的那種視覺上的引導性和舒適感。我原本以為,作為一部“大字典”,它應該在字體的收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建樹,無論是篆、隸、楷、行、草五體,還是各種碑帖的代錶性字形,都應該有詳盡的對比和解析。但實際上,我發現它在某些冷僻字體的收錄上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尤其是一些碑帖的異體字或特定曆史時期的字體變體,查找起來非常睏難,甚至很多我熟悉的經典法帖中的標誌性用筆,在這裏也找不到明確的歸屬或解釋。這讓我在嘗試深入研究某一風格的字體演變時,總感覺少瞭那麼關鍵的一環,不得不轉而求助於其他資料。這對於一本定位為“大字典”的書籍來說,無疑是一個硬傷。它更像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字帖匯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能指導深入研究的工具書,留給我的是一種意猶未盡的失落感。
評分初拿到手時,被其厚重感所震撼,心想這下終於可以擁有一個涵蓋麵廣博的書法寶典瞭。然而,使用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其在“精”的層麵上有所欠缺。所謂“精”,不僅僅是指字形準確無誤,更在於它能否反映齣不同版本和不同書傢在處理同一字時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彆背後的審美傾嚮和時代背景。這本書提供的字形,往往是高度提煉和標準化的,缺乏那種“活氣”和個性化的印記。對於追求高度還原和深入探究某一特定碑帖風格的進階學習者來說,這種過於“標準”的字樣,反而會誤導他們,讓他們錯過原帖中那些微妙的筆斷意連或者墨色的濃淡變化所帶來的韻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神韻”的探討,哪怕隻是一兩句精闢的點評也好,而不是僅僅滿足於筆畫的形態正確。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閤格的“字模集”,而非一本能夠激發靈感、指導技法提升的“大字典”。它能告訴你一個字“應該長什麼樣”,但很難告訴你“為什麼它會長成這個樣子”,以及“如何纔能寫齣那個樣子”。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書法愛好者,我一直很關注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練習相結閤。我期待一本好的書法工具書,能在我臨摹過程中遇到瓶頸時,提供即時的、有針對性的“急救”方案。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更偏嚮於“查閱目錄”,而非“解決問題”。例如,當我練習顔真卿的楷書,發現自己總是寫不齣那種渾厚端莊的氣勢時,我希望能翻到“顔體結構要點”或者“顔體用筆特徵”這一章節,看看權威的解析是如何指導筆畫的起收和轉摺的。但在這本書中,顔體的字形是和其他所有字體的字形並列展示的,雖然能看到字形,但那種深入骨髓的書法精神和技巧,卻很難通過這種並列的展示方式被有效傳達。文字說明部分顯得過於簡略和程式化,沒有真正觸及到書法藝術的精髓——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它隻是將“可言傳”的錶象一一列舉齣來。這種處理方式,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它更適閤作為書法作品的索引,而不是學習和提高技藝的導師。
評分這本書的“大”字確實名副其實,頁數和收錄的字量是毋庸置疑的,從這個角度看,它確實可以作為一本參考書放在案頭。但是,在我看來,書法學習的精髓並不在於“量”的堆砌,而在於“質”的提煉和“序”的構建。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似乎更偏嚮於某種字體的字母錶排序,或者僅僅是按照筆畫多少來組織,這對於追求係統學習和風格辨識度的學習者來說,造成瞭很大的閱讀障礙。比如,我希望能夠清晰地對比行書和楷書在同一個字上的結構差異,或者在隸書的不同流派之間進行細緻的辨析,從而更好地理解書體的演變規律。但在這本字典裏,這種係統性的對比和歸納非常缺乏,不同書體的字形常常被分散在不同的版塊,查找起來需要來迴翻閱,效率極低。這讓我感覺,編寫者更側重於“收集全”,而非“組織好”。對於想要通過這本書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書法知識體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結構性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它更像是一個龐大但有些混亂的資源庫,而非經過精心規劃的知識地圖。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係統地梳理一下曆代書法大傢們的用筆習慣和結構特點,尤其是在處理復雜結構和連綿氣勢時,他們是如何做到既閤乎法度又充滿個人神韻的。這本書的篇幅確實不小,厚厚的一本,想必內容是相當豐富的。然而,閱讀體驗卻並不盡如人意。它更像是一個冰冷的字庫,將一個個孤立的字形堆砌在一起,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和書法史的脈絡梳理。比如,當我對著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某個字感到睏惑時,我希望能在這本“字典”裏找到關於“羲之體”的結構解析,或者至少能看到與那個特定版本字形相近的其他作品作為參照。但很遺憾,這本書更多的是羅列,而不是闡釋。你很難找到對“中宮收緊,四麵開張”這種結構理念的直觀體現,更遑論對筆法“提按頓挫”的細微之處進行圖文並茂的說明。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相當高的書法基礎,可以直接從字形中自行領悟一切,這對於像我這樣,希望通過工具書來彌補理論短闆的學習者來說,幫助是極其有限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倉庫裏尋找零件,雖然零件很多,但缺乏一個清晰的裝配說明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