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顾钢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顾钢主编的《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收录了两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撰写。他讨论了创制于朝鲜世宗25年(1444)的《训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盛宁教授的一篇讲演稿。盛宁教授批评了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区,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误读,特别是尖锐地批评了学术研究中的浮躁现象,指出研究者如果不读书,读书少,就没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本书中发表了7篇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论文,他们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本书有两篇论文对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进行了分析。本书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分别涉及了日语翻译体、口译、汉语主题句等方面,还有四篇论文分别讨论了《金锁记》、《红楼梦》、《雷雨》和《西游记》等译本的得失优劣之处。
·特稿 对比视觉与创新精神——论《训民正音》的语言学价值 “文化研究”与“学术创新”之我见·语言学 中国儿童劝说行为能力发展序列的实证研究 外儿童语用能力及其习得研究状况 浅析汉语儿童早期名词的泛化现象 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诃“每”和“都”习得情况的初步研究 汉语儿童对动词词组省略的习得研究 28~72个月普通话儿童辅音习得研究 汉语儿童主/宾语定语从句理解研究 “视点”与日语语法解释 R U OK?——英语手机短信息语言特点分析·翻译 日语“翻译体”——柳父章翻译研究 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口译质量 记者招待会交替传译中意义处理的研究 汉语主题句在英译汉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下张爱玲的改写——从《金锁记》到The Golden Cangue 《红楼梦》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House“功能—语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译本评价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文化缺省的处理——以《西游记》两英译本为例·文学与文化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说的流行 浪漫激隋与现实批判:马克雷和欧文战地诗歌赏析 一次拯救灵魂的尝试——读劳伦斯的《骑马出走的女人》 浅谈圣愚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简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 “蛇”意象之文化阐释一以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蛇》为个案 一位科学家眼中的商业社会形象——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蛇》·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语言测试课中的应用和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见习中的课堂观察记录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ADHD儿童的教学原则和行为干预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场优雅的智力漫步。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常见的僵硬和晦涩,相反,它的文字流畅自如,富有节奏感,仿佛作者正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是处理那些极为精密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作者也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生活化的场景来加以阐释,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理解”的感受,仿佛作者完全洞悉了我在理解上的每一个潜在的障碍点,并提前铺设好了跨越这些障碍的桥梁。这种流畅度,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领域,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读完一个章节,我不是感觉被知识“填满”,而是感觉思维的“空间”被拓展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方法上的那种严谨和多维视角,简直是打开了我理解语言现象的一扇全新的窗户。它不仅仅满足于罗列事实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分析,将那些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彻底“落地”了。比如,在探讨某个语法的跨文化差异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层差异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这种剖析方式,就像是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层层剥开,让人看得透彻而又不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理论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人在这一领域探索的脉络,这种历史感的铺陈,使得理论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而非凭空臆造。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但对语言背后的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清晰度的叙事风格,无疑是最佳的导引,它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沉稳又不失活泼的配色,让人在众多书架中一眼就能捕捉到它的存在感。特别是封面那烫金的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妙的光泽,透露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但内页的排版却出乎意料地清爽,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非常细腻,带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指尖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处所做的那些小小的视觉引导,比如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来区分主题的层级,这种用心的设计,无疑是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友好且直观的阅读体验路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教材或专著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从拿到手的瞬间,就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当今这个快速迭代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表明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承的严肃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理论深度上,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跨学科的视野融合。它巧妙地将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历史学的视角熔于一炉,使得对“文化”和“语言”的探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变迁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预测某种语言的兴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变迁对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洞察力是极其敏锐和深刻的。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跨文化交流场景,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解读框架。这本书仿佛是一个高倍显微镜,让我得以观察到语言行为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社会潜流,这对于任何希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指南。
评分我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艺术级的。它不是简单地按照A到Z的顺序堆砌知识点,而是在设计内容流向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和知识建构的自然过程。每一个部分看似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像是一条精心编织的锁链,层层递进,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更难得的是,它在每一章的末尾所提供的延伸阅读建议,选择的文献都极其精准且具有代表性,既有奠基性的经典,也有最新的研究动态,这为有志于继续深耕该领域的读者,规划出了一条清晰可循的进阶路径。这种对读者未来学习路径的体贴考虑,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只是一本“已完成”的知识载体,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起点,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长期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