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二〉:形形色色的交換》
作者:費爾南.布勞岱爾 原文作者: Fernand Braudel
譯者:施康強, 顧良 出版社:廣場
出版日期:2018/05/2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645201 叢書系列:全球紀行
規格:精裝 / 704頁 / 15.5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我覺得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必須從一定的經濟實體和社會實體出發,進而為這一過程開闢與鋪平道路。
1.第一項顯而易見的條件是要有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為此必須有地理、人口、農業、工藝和商業等一系列因素的協助。
2.確實,社會必須從旁協助,打開綠燈,雖然並不清楚未來將走上哪條路,無法預見這選擇將為幾百年後的某一發展打開道路。
3.歸根究底,沒有世界市場所起的特殊與釋放的作用,任何事情將不能成功,遠程貿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是讓利潤更上一層樓的必經之路。
作者簡介
布勞岱爾
法國年鑑歷史學派第二代大師, 1984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
1920年入巴黎大學文學院攻讀歷史,1923年畢業,經過一段在海外中學教書的經歷之後,1937年回國時遇上年鑑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費弗爾,開始受其影響。二次大戰爆發後受徵召入伍,在1940年被德軍俘虜,關在戰俘營近五年,在裡面開始寫《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初稿,而在1947年成為他的博士論文並通過考試,1949年出版。
1946年,他加入《年鑑》學報的編輯部,其後與費弗爾創立高等實驗研究院第六部(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前身)。1956年-1972年間,擔任該部主任。1984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布勞岱爾受到費夫賀(Lucien Febvre)等年鑑學派史家的影響,在歷史研究上主張從地理時間、人文時間、各別時間三個層次來探討。以《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為例,他不像傳統的歷史寫作,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而是先從地理環境出發,其次探討社會經濟型態,最後才以這些為基礎,來說明當時的政治軍事等事件。在他看來,那些在許多歷史著作中著重探討的軍事政治衝突只是地中海地區文明長期發展之中的一個小小的波瀾而已。
他認為歷史可區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認為歷史學家更重要的是研究長時段的發展,而不是僅去對短時段的政治軍事等事件作詳細研究,而要從數十年的中時段的週期波動的探討中,進一步找出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長時段中,整個文明的發展趨勢以及延續於其中的基本社會經濟文化等結構。1958年,他寫有專文《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闡明上述觀點。
這種重視長時期的結構的作法,也在本書《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能表現出來,在探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問題時,他不直接從資本主義的表面發展下手,而是在三大卷的著作中,第一卷先探討這幾百年之中,一般人的日常物質生活,其次再以一卷的分量,探討與一般人生活相關的交換制度、市場制度。進一步在第三卷才開始討論,基於這些超乎日常生活的,以少數大商人經營為主的資本主義式經濟的發展過程。
目錄
第一章 交換的工具
歐洲:貿易的底層
普通市集今昔相似
城市與市集
市集的增多和專門化
城市必須進行干預
倫敦的情形
最好要進行計算
英國如此,歐洲亦然
市場是一條可移動的界線
市場之下
店鋪
商店的專業化和等級化正在發展
商店征服世界
興旺的原因
商販的繁忙活動
走販是否過時了?
歐洲:貿易的上層
貿易會是不斷改進的舊工具
城市沉浸在節日氣氛中
交易會的演變
交易會和流通渠道
交易會的衰落
堆棧、庫房、倉庫、糧倉
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的證劵交易所
在倫敦,一切從頭開始
是否有必要前往巴黎
交易所和貨幣
歐洲以外的世界
處處都有市集和店舖
販夫或是巨商的世界
印度的銀行家
交易所少,交易會多
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並駕齊驅嗎?
假設性結論
第二章 市場與經濟
商人和商品流通渠道
來來回回
流通渠道和匯票
周轉不靈,交易不成
關於回程的困難
商人之間的合作
商業網、分區控制和征服
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
葡萄牙人和西屬美洲:一五八○到一六四○年
互相對抗的商業網,正在消失的商業網
具有進取性的少數人
商品增值與供需關係
商品增值
供需關係:原動力
單論需求
單論供給
市場的地理分布
商行的活動地盤
城市的活動地盤
原料市場
貴金屬
民族經濟和貿易盈虧
「貿易盈虧」
有待解釋的幾個數字
一七○○年的法英貿易盈虧
英國和葡萄
東歐與西歐
貿易的總體平衡
印度與中國
確定市場的位置
自動調節的市場
縱橫數百年看市場
今天的情形能夠給我們啟發嗎?
第三章 生產部門或資本主義在別人家裡
資本、資本家、資本主義
「資本」一詞
資本家
資本主義:一個新近出現的詞
資本的實在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通過一系列計算看資本
部門分析的意義
土地和金錢
資本主義誕生的前提
廣大農民的人數、惰性和生產率
貧困與苟且偷生
長時段不排斥變化
領主制在西歐並未死亡
蒙塔爾德奧
越過障礙
從歐洲的邊緣到中心
資本主義與「二期農奴制」
資本主義與美洲種植園
牙買加的種植園
回到歐洲的中心
路易十四時代巴黎附近的布利
威尼斯與威尼西亞
十九世紀初羅馬農村的奇景
托斯卡尼農莊
先進地區只是少數
法國的情形
資本主義與前工業
四種類型
布爾讓的分類對歐洲以外的地區是否適用?
農業與前工業並不絕對分割
工業:挽救貧困的庇護所
手工業者的流動性
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 有沒有先導工業
商人與行會
包買商制度
包買商制度在德意志
採礦業與工業資本主義
新大陸的礦山
鹽、鐵、煤
手工工廠與製造廠
凡洛貝家族在亞布維開辦的手工工廠
資本與會計
關於工業利潤
霍夫曼定律(一九五五)
運輸與資本主義企業
陸路運輸
內河航運業
海上航運
可以計算的實際情形:資本與勞動
失敗多於成功
第四章 資本主義在自己家裡
商業社會的高層
商人的等級
專門化只在下層進行
商業的成功
出資者
信貸與銀行
貨幣不是藏起,便是流通
資本主義的選擇和戰略
資本家的精神
遠程貿易或巨額利潤
接受培訓和打聽消息
「沒有競爭者的競爭」
國際規模的壟斷
一次失敗的壟斷嘗試:一七八七年的胭脂紅市場
貨幣的詐欺
特別高的利潤,特別長的期限
商行與公司
商行的發展初期
責任有限股份公司
發展並不迅速
大商業公司的前身
三率法
英國的大公司
公司與經濟環境
公司與經濟自由
仍然是三個層次
第五章 社會 : 「集合的集合」
社會階梯
社會的多元性
縱向觀察:特權者的人數有限
社會地位的變動
如何掌握變局?
歐洲社會狀況的同步演變
比蘭納的理論
法國的「紳士」或長袍貴族
從城邦到領土國家:奢侈與擺排場
革命與階級鬥爭
幾個例子
秩序與騷亂
水平面以下
走出地獄
無孔不入的國家
國家的任務
維持秩序
支出超過收入:借債
卡斯提爾的債劵與債約
英國一六八八到一七五六年的金融革命
財政收支、經濟環境與國民產值
關於金融家
法國的包稅人與包稅所
國家的經濟政策 : 重商主義
不完善的國家面對社會與文化
國家、經濟和資本主義
各種文明並不始終持否定的立場
文化傳播的作用 : 伊斯蘭的範例
基督教義與商品 : 有息貸款引起的爭論
清教主義等於資本主義嗎?
地理回顧說明許多問題
資本主義等於理性嗎?
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 : 一種嶄新的生活藝術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世界觀
歐洲以外的資本主義
遠程貿易的奇蹟
雅各布斯的直覺與論據
政治與社會
結論
註釋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通常更偏爱那种节奏明快、叙事流畅的作品,起初我对这样一部结构严谨的学术译作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逻辑层次感极强,尽管论证严密,但作者总是能巧妙地插入一些引人入胜的个案研究来支撑其论点。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港口城市在处理跨区域贸易风险时的不同策略,这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那些抽象的经济模型瞬间鲜活了起来。阅读体验非常扎实,每读完一个小节,都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知识充实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更像是一部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消化”而非快速“消费”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堪称一流,这一点必须特别提出来表扬。面对17、18世纪复杂的历史术语和跨文化的经济概念,译者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原文精神的精准把握。很多英文原版中略显晦涩的表达,在中文语境下被处理得既准确又不失流畅,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障碍。在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的“翻译腔”句子,这使得我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历史内涵,而不是纠结于语言的表述。这种高水准的译介工作,对于引进和传播国外前沿学术成果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好的译本,再深刻的思想也可能因为语言的隔阂而大打折扣,这本书的译者无疑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坚实的知识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考究,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阅读后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细腻入微,他仿佛是一位身临其境的观察者,不仅仅记录了宏大的经济变迁,更将镜头聚焦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书中对当时不同地区货币的流通状态、地方集市的运作模式以及商品交换中的各种“潜规则”的描绘,都非常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将物质文化与经济史紧密结合的视角,这使得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的繁忙景象,以及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喧闹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丰富“原材料”,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联想,对于任何对早期现代欧洲社会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特定商品流通路径的探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展示了全球化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以一种非线性的、充满偶然性的方式逐步展开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交换”视为市场效率的提升,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权力结构和环境制约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对特定稀有材料(如香料或特定矿物)的垄断如何塑造了区域间的政治关系,这种分析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论述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和地缘政治进行对比,这种古今交汇的思考过程让人感到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它教会我们认识到,今天的经济形态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早期交换机制之中,是一部能引发跨时空对话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它对“交换”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将交换仅仅局限于货币交易,而是将其拓展到了社会地位、人情往来,甚至是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层面。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极大地丰富了我对17、18世纪社会生态的理解。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新兴商业阶层与传统贵族之间在资源分配和价值认同上的冲突与融合的章节,那种微妙的权力转移过程,被作者描绘得如同精心布局的棋局。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比对和反思,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体验。它强迫你跳出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去接受历史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萌芽期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