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简史 9787122053565

中外美术简史 97871220535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朝阳,张艳荣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西方美术
  • 中国美术
  • 艺术概论
  • 美术普及
  • 艺术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53565
商品编码:296683325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美术简史

定价: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张朝阳,张艳荣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22053565

字数:331000

页码:1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对美术发展历史中的整体美术风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全方位地探讨了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也可作为一般学生的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艺术素养的自学读本,还可供广大美术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埃及文明的辉煌遗产:从法老统治到金字塔的建造》 这部专著深入探讨了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历程,这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壮丽史诗。我们将跟随尼罗河的脉动,探寻这个伟大的文明如何从早期部落的联合走向一个统一、强大且高度集中的王国。全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从前王朝时期到希腊化时期的埃及历史脉络,尤其侧重于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黄金时代。 第一部分:尼罗河的馈赠与早期文明的奠基 本章首先描绘了尼罗河在古埃及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统一与秩序的象征。我们将详细解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埃及人的世界观,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如何渗透到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后,重点聚焦于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5500 年至公元前 3100 年)的文化演变。通过对陶器、早期墓葬形制和岩画的考古学分析,我们揭示了上下埃及文化如何逐步融合。特别地,对纳尔迈石板(Narmer Palette)的深入解读,将作为判断“上下埃及统一”这一关键历史事件的里程碑。这一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文化和宗教上的深刻整合,为后续的王权神授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古王国的辉煌与建筑奇迹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2686 年至公元前 2181 年)被誉为埃及的“金字塔时代”。本章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巅峰状态。我们不仅探讨了法老的绝对权威及其“神圣君主制”的理论基础,还深入研究了维西尔(Vizier)和地方贵族(Nomarchs)的权力结构,以及他们与王室之间的动态平衡。 核心内容将围绕埃及标志性的建筑成就展开:金字塔的建造。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学奇迹,而是宗教信仰、国家组织能力和资源调配的综合体现。从早期的阶梯金字塔(如左塞尔的)到吉萨大金字塔群的完美几何形态,我们将追溯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演变。书中将引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讨论劳动力组织、材料运输(如采石技术和斜坡理论)以及金字塔内部结构的设计哲学。同时,对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和象征意义也将进行严谨的学术探讨。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法律与日常生活 一个稳定的帝国离不开高效的行政管理。本章将脱离君主制的宏大叙事,聚焦于支撑古埃及社会运转的基石——官僚体系。我们将详细分析埃及的文字系统——象形文字(Hieroglyphs)的演变、抄写员(Scribes)阶层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记录维护国家的运转。 通过对《亡灵书》、行政文书和私人信件的文本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古埃及人的道德观、家庭结构和法律实践。虽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法典,但“玛阿特”(Ma'at,意为真理、秩序与正义)原则构成了埃及司法和伦理的最高准则。本章还将探讨古埃及的农业技术、灌溉系统,以及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中王国时期的复苏与文学的繁荣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2055 年至公元前 1650 年)标志着埃及在经历第一中间期的分裂后重新统一。本章阐述了底比斯(Thebes)的崛起,以及第十一、十二王朝如何重建中央权威。与古王国时期注重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不同,中王国的艺术和文学展现出一种更为内省和人文化的特质。 我们将重点分析中王国的文学成就,特别是“说教文学”和“故事文学”。例如,《辛奴赫的故事》不仅是文学杰作,也是研究埃及人对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珍贵史料。此外,对阿蒙神(Amun)崇拜在底比斯的兴起,预示着未来宗教格局的重大转变。 第五部分:新王国的帝国时代与对外扩张 新王国(约公元前 1550 年至公元前 1070 年)是埃及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是与近东世界全面接触的时代。本章将详述“驱逐喜克索斯人”的民族记忆如何催生了强大的军事机器,以及法老们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将帝国疆域扩展至叙利亚和努比亚。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的军事战略、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奢华统治以及著名的女性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的独特统治,都将被细致考察。特别将对阿肯那顿(Akhenaten)的宗教改革——“阿吞神一神论”的兴起与衰落进行深入批判性分析,探讨其对埃及艺术风格(阿玛尔那风格)和政治稳定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与永生观念 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系统梳理埃及复杂的万神体系,从主要神祇(如拉、奥西里斯、伊西斯)的职能演变,到地方神灵的地位。本章的重点在于对古埃及“来世观”的阐释。 我们将详细解析木乃伊制作的复杂程序、丧葬仪式的宗教意义,以及“巴”(Ba,灵魂的活动力)和“卡”(Ka,生命力)的概念。对《亡灵书》中指引死者通过冥界考验的咒语和场景的解读,将帮助读者理解古埃及人如何积极地为永恒的生命做准备。最后,对“审判场景”的分析,体现了他们对道德行为的终极关切。 第七部分:晚期埃及与外部影响的交融 进入第三中间期和晚期埃及(约公元前 1070 年至公元前 332 年),埃及经历了政治上的分裂、被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库什王国)和亚述人相继统治的屈辱时期。本章将分析这些外来统治者如何吸收和本土化埃及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埃及化”风格。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波斯时期的统治,直至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这一阶段是埃及文明由内向外转型的关键转折点。最终,本书将概述托勒密王朝的建立,这个希腊化的新王朝如何继续扮演法老的角色,并为罗马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标志着古埃及本土文明的独立时代的终结。 全书配有大量由权威考古资料支持的插图、地图和表格,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古埃及文明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提供不同维度思考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在艺术史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按照西方艺术史的脉络去理解,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们越来越需要一种更广阔的视野。这本书的标题中明确提到了“中外”,这让我非常兴奋。我一直觉得,东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东方哲学和审美体系,它与西方艺术在技法、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也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美学价值。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处理“中”与“外”之间的关系?是并列介绍,还是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我希望它能够避免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进行一些有见地的比较和分析。比如,在某些题材上,东西方艺术是如何表达的?在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上,又存在哪些异同?这样深入的对比,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世界艺术的全貌,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简洁大方,但又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把它放在书架上,看着它,想象着里面会讲述怎样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旅程。我一直对艺术史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串联起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审美的视角。我总觉得,艺术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是历史最生动的注脚。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脉络中,艺术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不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线索来梳理这漫长的历史?是按照地域划分,还是按照艺术风格的演变?抑或是更加宏观地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切入?我非常好奇作者的取向,毕竟,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有清晰的逻辑,不至于让我迷失在浩瀚的艺术史长河中,同时又能有足够的深度,让我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看到”那些我可能永远无法亲身抵达的地方,能够“认识”那些我可能永远无法亲身接触的人。对于艺术史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漫步在古埃及的金字塔旁,感受古希腊雕塑的雄浑;流连于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体验拜占庭艺术的辉煌;甚至能够走进东方的宫殿,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韵味。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而精美的插图,能够将那些文字中描绘的艺术瑰宝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而是能够与文字相互呼应,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细节、色彩和构图。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世界各地的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但又是清晰的认识,能够对艺术的演变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并且能够引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唤起我思考的书,即使是关于艺术史这样相对“静态”的学科,我也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联想。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艺术形式也层出不穷,各种跨界融合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回溯历史,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规律?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流派,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因为什么而走向衰落?这其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作品,更能深入地探讨艺术与社会、与哲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宗教信仰又是如何塑造了艺术的审美取向?还有,社会思潮的变化,是否总能引起艺术的共鸣或反叛?我对这些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尤为感兴趣,它们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艺术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欣赏。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某些过于学院派、过于枯燥的艺术史论述有些畏惧,生怕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我更倾向于那些语言生动、充满故事性的作品,即使是在讲述严肃的艺术史,也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历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用流畅的语言,鲜活的例子,将那些遥远的名字和作品拉近到我的眼前。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关于某件传世名作诞生的背后,是否有着怎样的曲折和灵感。我更希望它能引导我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而我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熟悉的文化所局限。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异域风情中的共同情感和普世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