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舫:草虫 9787539481418

诗画舫:草虫 97875394814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黄凤池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绘画
  • 草虫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文学
  • 诗画结合
  • 自然
  • 昆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81418
商品编码:296729014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诗画舫:草虫 作者 (明)黄凤池
定价 18.00元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9481418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该书汇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分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梅兰竹菊、扇谱六部分,每部分为一册,共收名家手书题词、唐诗400余首,配画400余幅,用古画解古意,颇具匠心。其中辑录了《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题称为“四君”,以这四种植物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流传开来,后人便用“四君子”来统称梅、兰、菊、竹了各册均有序言,册《山水》前有《唐六如画并序》,从时间上推测,唐寅已经去世近百年,应该是托名唐寅所作。其他册分别由陈继儒等人作序,他们生活年代与落款时间吻合可信。


   作者简介

黄凤池,明代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动在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是的书商,后迁居杭州开设书坊集雅斋,专门出版画谱类图书。集前辈书画诸家书法绘画作品,分类摹刻编撰成册《诗画舫》6册。此书开创了绘画刻本先河,影响以后刊刻行世的《芥子园画传》等诸画谱。


   目录

   编辑推荐

适合书画爱好者学习,借鉴。



   文摘





   序言

诗画舫:宋代文人的雅集与生活图景 本书聚焦于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风貌、精神世界及其与之密不可分的艺术实践,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历史遗存和文献记载的细致梳理,重构一幅兼具审美趣味与社会深度的宋代“诗画舫”图景。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艺术史著作,亦非仅关注某个特定文人或流派的传记。它立足于宋代文人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探讨他们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构建起一套自洽的审美体系,并将这种体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雅集的组织、园林的营造到书画、诗词、器物的鉴赏与创作。 第一部分:风雅的土壤——宋代士人的社会生态 宋代,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文官政治达到了一个高峰。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知识分子群体在权力结构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但与此同时,这种结构也带来了士人对于政治抱负与个人情操之间张力的持续思考。 1. 官僚的退守与园林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许多有识之士选择在“外朝”——即田园山水、私人园林中寻求精神的庇护与自由。本书将详述宋代士大夫园林的兴起,不再是唐代宫廷式的大型皇家园林,而是更注重“可游、可居、可赏、可悟”的文人私家园林。我们考察了苏轼、欧阳修、米芾等人在不同地域营造或寄居的园林实践,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叠石理水、栽植花木,模仿自然山水,以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审美理想。园林不再仅仅是休憩之所,而是士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是他们进行诗会、品茗、对弈的重要“舞台”。 2. 书斋的构建与“格物”精神 宋代文人的“格物”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科学的初步探索,更集中于对日常器物美学的极致追求。本书将深入探讨宋代书斋的陈设艺术。从文房四宝的精进(如徽墨的烟料选择、端砚的石品考究),到瓷器、铜镜、香炉、插花艺术的全面发展,无一不体现出宋人对“妙在毫末”的执着。我们考察了宋代“尚雅”、“尚拙”的美学风尚如何影响了器物的造型与釉色,例如汝窑的温润、哥窑的开片,这些并非偶然的瑕疵,而是特定审美趣味下的有意识追求。书斋成为文人精神的堡垒,是他们与外界喧嚣隔绝、与古人对话的场域。 第二部分:诗画的交融——艺术的媒介与精神的载体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文人画(士人画)体系的最终确立,使得艺术创作从工匠技艺的范畴,彻底升华为表达个人性情、道德情操的“心画”。 1. 诗与画的互证:题跋的艺术 本书重点分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念在宋代的实践。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图文并置,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呼应。我们考察了历代名家如何通过在画作上题写长篇的诗文,来阐释画作背后的心境、典故或哲理。题跋本身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扩展了画面的意境,也记录了艺术家在特定时刻的生命体验。通过分析如苏轼题米芾画、黄庭坚题论书等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诗)是解构和提升图像(画)精神性的重要工具。 2. 院体画与士人画的张力 宋代宫廷对艺术的推崇,催生了技艺精湛的院体画派,如北宋的李成、范宽,南宋的马远、夏圭。本书将对比院体画的“格物致知”式写实与士人画对“意态”、“气韵”的强调。士人画强调“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反对墨守成规,鼓励借鉴古人笔意,以抒发胸中块垒。这种对“形似”的超越,是宋代文人自信和独立精神的体现。 3. 书法:一切艺术的根基 在宋代,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它被提升到与绘画、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尚意”书风,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彻底打破了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他们追求笔墨的自然流露、个人情感的直抒胸臆。本书将分析宋人如何通过对笔势的强调,将书法视为一种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艺术,这深刻影响了他们对绘画用笔的理解。 第三部分:雅集的流变——社交与文化的互动空间 “诗画舫”的意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人雅集的活动。这些集会是知识分子之间交流思想、展示学养、确立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 1. 雅集的组织形式与主题 宋代的雅集形式多样,包括赏花会、修禊(如著名的兰亭续篇)、品茗会、击石考据(对古董的鉴赏)等。本书考察了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及其仪式感。这些活动往往带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是文人圈子内部进行文化“结盟”与“甄选”的过程。通过对史料中关于雅集场景的描绘,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文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他们试图通过仪式感来对抗无常命运的努力。 2. 饮茶、焚香与生活美学 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饮用煎茶到点茶的技艺,无不体现了宋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点茶技艺,尤其是宋徽宗时代对“斗茶”的推崇,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对茶汤表面图案(“沫饽”)的审美评判。焚香活动,则与文人的静坐、冥想紧密相连,香品、香炉的选择都纳入了严格的审美标准,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媒介。这些日常的仪式,共同构建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生活艺术”。 总结 《诗画舫:宋代文人的雅集与生活图景》试图描绘的是一个由士人阶层主导的、高度精致化的文化生态。它展现了宋代文人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如何通过对山水、器物、笔墨的深度介入与审美重塑,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困境的理想世界。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宋代艺术的魅力,根植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人深沉的内省精神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诗画舫:草虫》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一种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作者用其独到的视角,将那些在我们眼中渺小而不起眼的草虫,描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描摹,更是动态的记录。我能从那精细的笔触中感受到草虫们细微的动作,从那栩栩如生的形态中想象出它们在草叶间跳跃、攀爬、嬉戏的场景。而那些配套的诗句,更是将这份感动推向了高潮。它们用优美而凝练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草虫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喜爱。这些诗句,时而充满哲理,引人深思;时而饱含情感,令人动容。它们不仅仅是对草虫的赞美,更是对生命顽强不息、渺小却又伟大的精神的歌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让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爱护,去欣赏。它是一本能净化心灵、滋养灵魂的书,我愿意反复阅读,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这本《诗画舫:草虫》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漫游。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那份雅致的想象。作者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观察,才能创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书中的草虫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更是充满了艺术的韵味,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着功力。而那些与之相配的诗句,更是将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想象,在古代文人的书斋里,是否也曾有过这样一本画册,他们围坐在一起,指点着图画,吟诵着诗句,享受着这份闲适而雅致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忽略了多少美好的事物,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品味的精神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草虫,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

《诗画舫:草虫》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身边那些微小的生命。我一直以来都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充满好奇,但从未如此深入地去探究过那些藏匿于草丛中的小精灵。作者的笔触何止是细腻,简直就是将草虫的每一个细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那鞘翅上精致的纹路,还是那细如发丝的触角,抑或是那跳跃时灵巧的身姿,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将这些视觉的盛宴与诗意的文字巧妙地融合,仿佛每一幅画都拥有自己的灵魂,每一首诗都为这些小生命注入了生命。我曾经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对照书中的插画,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符的草虫,那种发现的喜悦感是无法言喻的。而那些诗句,则像是为这些草虫量身定做的传记,它们讲述着草虫们的生老病死,讲述着它们在大自然中的角色,也讲述着我们人类与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小的生命,也拥有它们自己的故事,拥有它们自己的尊严。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有一种“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节奏明快、情节跌宕的书那样能让你手不释卷,但它却有着一种能让你慢下来,去感受,去体悟的魔力。《诗画舫:草虫》中的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不带一丝一毫的浮躁。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翻阅这本书,让那些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在脑海中慢慢发酵。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哲学意味,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教,而是通过对草虫生活状态的描绘,引发我们对生命、对自然、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比如,看着一只夏蝉在短暂的生命里拼尽全力地鸣唱,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短暂却绚烂的意义;看着一只秋后的蚱蜢,在寒风中依然努力地跳跃,我感受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书中的诗句,更是如同画龙点睛,将那些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的情感,让它们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会被遗忘的书,而是那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你心中不断生长,不断带来新的感悟的书。

评分

这本《诗画舫:草虫》我读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作者为我们精心编织的草虫世界里。初拿到书,那古朴典雅的装帧就已深深吸引了我,仿佛能嗅到纸张特有的墨香,触摸到岁月的痕迹。翻开书页,眼前便豁然开朗,一幅幅精美的草虫图跃然纸上,它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书页中跳脱出来,在我的指尖爬行。而与之相伴的,是那些诗意盎然的文字,它们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心田,洗涤着我因世俗琐事而蒙尘的心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微小生命的细腻描摹,作者用极其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刻画了它们生存的艰辛,以及在那份渺小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蝉鸣阵阵,感受到蟋蟀低语,甚至能想象到夏夜里萤火虫点点的浪漫。书中的诗句,时而婉约,时而豪迈,但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深情与敬畏。我常常在午后阳光下,伴着一杯清茶,独自品味这些文字,让思绪随着笔尖的墨迹一同飞扬,去感受那份属于草虫的宁静与和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却又如此精彩的生命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